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7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中国学者关于“晚明”的论述

论述出处
“‘晚’并不具有怎样特殊的意义所在,它只是一种时间的表述。‘晚明’的正式说法,就是‘明代晚期’,‘晚明’只不过是一种更为简略的称呼而已”刘晓东《“晚明”与晚明史研究》
“上起万历元年(1573年)下讫崇祯十七年(1644年)”,“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晚明时期的中国,会与以往传统史著中的晚明史视角大异其趣,会给今天的中国人带来更多新的启示”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
“晚明与两个划时代意义的开端,即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和世界一体化的开端相联系”,“与以往朝代相比,白银货币化标志中国社会货币经济化的发展进程”,说明晚明社会“处于社会转型之中”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从其社会形态来说,它(晚明)与汉、唐、宋一脉相承,又不同于汉、唐、宋末世的是,在社会母胎内部不可遏制地涌现异己因素,形成社会性的浪潮,不断地侵蚀封建伦理关系的统治序列”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

——摘编自李佳《君主政治的演进与权力关系格局——关于晚明政治史研究的范式、问题与线索的思考》

(1)根据材料,概括“晚明时期的中国”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时代特征并予以说明。(要求:特征明确;说明须史实准确,逻辑严密,首尾呼应)。
2024-03-12更新 | 92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报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传媒生态和新闻思潮的变迁,社会新闻报道也呈现出递嬗演进的历史轨迹。

时间

内容

古代

只刊布朝廷政务信息

甲午战争之前

主要是转载邸报上的谕旨、奏折、宫门抄,很少有报馆自采的稿件。清廷对政务讯息控制甚严,重要政闻既无从探访,即使探访了也不敢登载,社会新闻便成为报馆采访报道的重心

甲午战争之后

政治性报刊迅速发展。报刊在倡导政治改革的同时,也注意社会风俗的改革

民国初期

上海的商业性报纸有较大的发展,报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有些报纸为了扩大销路,大量刊载凶杀、奸淫、盗拐之类的社会新闻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

中共在国统区出版的《新华日报》和一些进步报纸特别注重发挥社会新闻报道的政治效应,在社会新闻中着重反映民生疾苦,暴露社会黑暗,替弱势群体说话,激励民众起来抗争

——摘编自陈玉申《近代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以“近代报纸”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5-0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高三下学期联考(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结婚的男女双方不得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论双方当事人在结婚这件事情上毫无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古代家长对于子女结婚的包办,大多是从“传宗接代”的目的出发,而忽视子女的个人选择。同时中国古代结婚制度中的结婚程序繁多,自西周时期首创的“六礼”,虽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简化,但作为传统习俗仍一直延续下来。

—摘编自潘文波《中国古代结婚制度之演变及其启示》

材料二 陈旧的婚姻观念总要被不断进步的社会所抛弃,鸦片战争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同时也吹响了近代中国婚姻观念变化的号角,古老的中国拉开了婚姻观念变革的大篆。封建包办的婚姻逐渐被废弃和淘汰年轻人在选择婚姻时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自主权。爱情、自由、平等、尊重等信念被注入新的婚忘观念腐朽的、不平等的婚姻观念和模式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时期的婚姻观念变化主要体现在婚姻目的的变化、婚姻媒介的变化、婚姻决定权的变化、择偶标准的变化、夫要关系的变化。

—摘编自王莹《中国近代婚姻观念变化之梳理》

材料三 19世纪末,英国一些贵族虽有光荣的头衔,却缺少支撑门面的钱财,他们明显地感受家道中落,入不敷出。于是,贵族也十分渴望得到工商阶级的扶持,来弥补自己经济上的亏空。这种需求和“暴发户”(资产阶级新贵族) 的需要极易一拍即合,形成互利的合作。这种合作的最好方式是联姻,联姻的结果是皆大欢喜。贵族们获得了财富,从而能更神气地保持贵族的风度和体面;“暴发户”则使子孙们获得了光聚的血统,从而在上流社会中挣得一席之地。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婚姻观与中国古代婚姻观的最大差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贵族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联姻的婚姻观。
(4)综上,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出现不同婚姻观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创立初期是一个典型的商业组织,主要从事着英国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在其特许状的规范之下,该公司逐渐垄断了英国与印度之间的商业贸易,并成为英国在亚洲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要依托。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提出要在“领土霸权的基础上”保卫公司的“商业霸权”,这意味着争取建立殖民领地已经成为与追求商业扩展平行的目标。17世纪末,英国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对该公司的这种行为予以认可,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逐渐演变为一个集商业、政治、军事和司法四合一体的政商机构。此后,随着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掌控了印度所有的财富,公司的敌人已经不再是同它竞争的公司了,而是“同它竞争的英国大臣和国家了”。这种情况的出现迫使英国政府逐渐改变了对该公司的态度,英国议会通过了多个有关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别法案,限制和剥夺了其政治经济特权。到18世纪晚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最终沦为英国政府对印度事务进行日常管理的机构。

——摘编自汪定华《近代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迁以对特许状的解读为基础》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迁。(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年到1906年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写了《新民说》。在书中梁启超认为一个人应该公德和私德兼备,传统的儒家伦理主要是在私德上着力,导致国民缺乏公德,而公德是国家所赖以成立的根本因素。梁启超特别反对中国传统所提倡的宽柔以教、以德报怨的妥协主义,这将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1919年梁启超在游历欧洲的时候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在文中他认为由科学所带来的物质进步并没有给人带来预想中的幸福,反而导致了精神的迷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化上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存有敬意,并融合中西方文明,建立一个世界主义的国家。梁启超他还认为竞争和强者的权利会导致社会的不公,要用互助主义来补救,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互助精神。

——摘编自干春松《梁启超儒学观的转变—从<新民说>到<欧游心影录>》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儒学的现代转化上取得新的进展。从80年代起,海外现代新儒学的学术成果被陆续介绍到大陆,助推了大陆的“儒学”热。学术界开始重新正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传统文化寻找现代化的思想资源。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民族复兴必然带来文化的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摘编自郭瑞《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民说》和《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对儒学认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儒学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农业和采掘业萎缩,制造业要么发展缓慢,要么转移海外,产业空洞化现象日趋严重。虽然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吸纳就业的能力较强,但是,当农业、采掘业及加工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严重萎缩时,生产性服务业就失去了支撑,难以发挥就业“蓄水池”的作用,整个西方社会经济长期呈现缓慢发展状态。二战后,美国凭借制造业产量占世界53%、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1/3的巨大优势,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建立者和维护者;然而,仅过了30年,随着产业结构的去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美国丢失了制造大国地位,经济霸权地位也随之动摇,经济竞争力一路下滑。同样,欧元区为债务危机所笼罩,也与制造业的萎缩和衰败有关。

——摘编自何自力《产业结构不能以西方为样板》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5-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模拟预测(三)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以意识形态“大一统”为主导,推进了国家治理的大转型。一是在思想上摈弃“黄老刑名”,推行尊崇儒术政策,实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一统”,从而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儒学”的统治地位。二是在经济上,推行“限民名田”“盐铁官营”,强化货币管理,打击豪强兼并,增加中央财政积累。三是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完善内朝、外朝决策机制,削弱丞相权力,在地方上推行削藩,通过实施“推恩制”,削弱以至剥夺诸侯国的权力,打击分裂势力。四是在军事上,推行“积极进攻”政策,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实现北方安定,多次出兵平定南越国、滇国等少数民族政权内乱,奠定了汉帝国的基本格局。五是在外交上实施“凿空西域”战略,开创了陆上“丝绸之路”。所有这些,创造了西汉历史上第二个发展巅峰。

——摘编自杨焕亭《话说西汉治国理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社会治理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进行社会治理改革的背景。
2024-05-0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模拟预测(三)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024·山东泰安·一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9月,在容闳等人的催动和运作下,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第一批30名留美幼童到达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对此,《纽约时报》刊发了一则题为《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的消息:“旧金山,913日电:昨天到达这里的30名清国学生都非常年轻。他们是很勤奋和很优秀的小姐(因有辫子被美国记者误解)和绅士,容貌俊美,要比任何在这之前曾到美国访问的清国人都好看得多。”

——摘编自1872年9月13日《纽约时报》

材料二   1881年,基于各种历史因素,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共四批)——120名留美幼童被清政府勒令归国,大清第一次留美教育事业夭折。清廷撤回留学生的决定传到美国,以耶鲁大学校长朴德为首的众多美国知名人士联名上书清朝总理衙门,痛陈其不当:“贵国派遣之青年学生,自抵美以来,人人能尽用其光阴,以研究学术,以故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论其道德,尤无一人不优美高尚。职是之故,贵国学生无论在校肄业,或赴乡村游历,所至之处,咸受美人之欢迎,而引为良友。盖诸生年虽幼稚,然已知彼等在美国之一举一动,皆与祖国国家之名誉极有关系,故能谨言慎行,过于成人。美国少数无识之人,其平日对贵国人之偏见,至此逐渐消灭,而美国人对华之感情已日趋于欢洽之地位。”

——摘编自容闳《西学东渐记》

结合史实,谈谈你对中国早期留学运动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   1978年前后中国驻外大使学历统计表

学历1978年前所占人数所占百分比(%)1978年后所占人数所占百分比(%)
小学21.1000.
中学137.1810.43
专科168.84104.35
继教137.1831.30
本科/10759.1218580.43
研究生63.3162.61
不详2413.26251087
总计181
230

2   1978年前后中国驻外大使供职洲别统计表

供职洲别1978年前人数所占百分比(%)1978年后人数所占百分比(%)
亚洲8446.414820.87
欧洲10759.126829.56
非洲52.768536.96
大洋洲8446.41.135.65
南美洲2111.60229.57
北美洲126.63229.57
总计313
258

说明:1978年后的时间截止到1993年,供职洲别统计是按照只要大使在此洲出任大使而计算,重复在某一个大洲出任大使两次或者以上按照一次统计。

——摘编自刘袁力《简析新中国大使构成(1949—1993)和外交官选拔标准》

(1)根据材料,指出1978年前后中国驻外大使学历与供职洲别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变化的原因。
2024-05-0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Ⅶ)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后,西域文明就沿着“丝绸之路”这条国际通道源源传入中原。在短短几十年中,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不仅有芝麻,胡麻、无花果、安石榴、绿豆、黄瓜、大葱、胡萝卜、大蒜、番红花、胡荽、酒林藤、玻璃,海西布(呢绒)、宝石、药剂和罗马胶等物产,而且还有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以及后来传入的佛教等产生于异域的文化。中国文明的传播更加遥远,政府的使者曾达到安息(伊朗)、犁轩(古罗马国)、身毒、奄蔡(今里海东北)、条支(今波斯湾西北),穷临波斯湾。而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影响则远远超过这个范围。许多来自异域的艺术形式不约而同地传入中国,融进中华文化之中。

——摘编自张小峰《两汉时期中西文化交融的盛况》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十三行通商体制结束,五口通商,买办兴起,外国商人在广州投资开设洋商行,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了广州的外贸。在这一时期,广州外贸出入口商品品种不再受禁令限制,广州港进口商品分为洋货进口和国内其他口岸进口的商品,进口商品有鸦片、洋布、洋棉等机器生产品,出口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原料和手工业产品。近代以来,广州贸易额仍在缓慢增长,但已经被上海反超,其占全国贸易额比重逐年减少。

——摘编自李庆新《广州“交易会”及其制度改革》等

材料三   2008年以来,全球化遇到重大挑战,许多国家主张反对自由贸易、反对经济全球化、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013年中国开始倡议的“一带一路”,是为推动世界复苏、优化全球经济治理、重建世界交往理性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目前已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全新合作模式。

——摘编自陈曙光《“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汉武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出现盛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广州对外贸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条件,并简析“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国际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