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4 道试题
1 . 古往今来战争都是人类社会挥之不去的梦魇,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战争与社会发展也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怛罗斯之战,(Battle of Talas,怛,音dá)是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的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应接近哈萨克斯坦地区。战役的发生时间在751年。……长远来说,部分因为怛罗斯战役的影响,伊斯兰文化比中国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的造纸术亦因为唐军战俘中的造纸工匠被带到由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发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在撒马尔罕新建的的造纸坊里工作而传到中亚、中东和欧洲。

——摘录自维基百科“怛罗斯之战”

材料二:“无论他们认为是什么社会、宗教、朝代、或国家形态的原因,导致了中国过往十年来的慢性反抗,以及现在聚为一体的强大变革,这个暴动的发生,无疑得益于英国的大炮将一种名叫鸦片的催眠药品强加给中国。在英国的武力面前,满清王朝的权威倒下成为碎片;天朝永恒的迷信破碎了;与文明世界隔绝的野蛮和密封被侵犯了;而开放则达成了,这才有了在加州和澳洲黄金吸引下急速开展的交流活动。”

——摘自1853年7月22日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社评

材料三:发端于二战的战后的一系列科技革新,有力地改变了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改变了人类追求目标的手段和环境。战后技术进步在成为战争遏制因素的同时,也成为人类追求繁荣进步的战争替代手段。

——朱大伟《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的和平发展》


(1)依据材料一,请指出怛罗斯之战爆发时唐朝是哪一位皇帝在位?这场战争爆发的地点在唐朝被称为什么?对阿拉伯帝国而言,这场战争对其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
(2)在材料二中马克思评价的是发生在中英之间的哪场战争?请客观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3)材料三中所述“战后一系列科技革新”具体是指的是哪些科技成就?请结合二战后历史发展进程说明科技如何成为“战争遏制因素”的。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战争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2020-07-19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社会保障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疫病救治是其重要组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先秦前,我国就有了社会保障思想。商朝建立初期,实施了许多爱民、利民的举措;周武王时期,大力提倡爱民、保民主张,西周王朝还实施了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等六项爱民政策。孔子在《札记》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墨子提出“爱人者,必为人爱,恶人者,必为人恶——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摘编自郭亚雄《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其行为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疫情多发,文献中“大疫”“时疫大行”等记载不时出现,唐代也不例外。唐代尽管医疗机构很完善、发达,但仍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爆发的疫病。其中重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不均与不足。在此情况下,基层民间医疗有所开创和发展。悲田病坊是唐代开创的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的专门机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底层群体。病坊的所属关系有:一是受官府管理,经费也来自官府;二是僧人自行管理,经费来源于寺院。悲田病坊的设置是儒家仁政思想与佛教慈悲为怀精神的实践,一方面从民间的角度补充了医疗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情况下救助社会底层百姓。其设置影响深远,为后世所继承。

——摘编自廖靖靖《多姿多彩的大唐风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
(2)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基层民间医疗开创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社会防治疫病的历史借鉴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其原因在于中国较与世隔绝,它仅仅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侵略……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大批的排水工程、为长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法家人关心的是改革社会,以加强他们所奉事的诸侯的力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信

美国“除了全州性的法律以外,州有时也颁布一些全州性的治安条例。但在一般况下,是由乡镇当局或乡镇官员会同治安法官,根据当地的需要,规定本地的社会生活细则,公布有关公共卫生、正常秩序和公民道德的守则。”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并分别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的认识。
2020-08-1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洋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它们被称之为贸易航线。尽管海上有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危险,但是无论是旅行还是运输,经海路总比经陆路方便、便宜。……生产,是交换产品所必需的;海运,是用来进行不断交换的;殖民地是促进和扩大海运活动,并通过不断增加安全的据点来保护海运。在这三者中我们将会找到决定濒海国家的历史和政策的关键,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这不仅包括用武力控制海洋或其任何一部分的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一支军事舰队源于和赖以存在的平时贸易和海运的发展。

——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材料二 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最为紧要”,……“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皆断不可少之物”,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造工,并讲求驾驶操练之法,俟成部后,配齐地位,随船回华,庶有实济。”

——孙占元《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 三 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能主管海上权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处此弱肉强食之秋,立国之要素为军备,军备之要在海权。19世纪以来,海权之争渐趋注于太平洋,我国与太平洋上适当列强海权竞争之冲。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摘编自孙中山相关论述


(1)据材料一概括马汉关于海权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学说出现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李鸿章关于海防的主张?其实践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二 、三,指出孙中山的海权主张较之李鸿章的海权观念的进步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要求主题准确,论证全面,史论结合。)
2020-08-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和孟子都反复勉励学生,要经常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赶超心态,严厉批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类不求上进的现象。中国人敢于面对困难,把艰难困苦看作是对自己的磨练和考验。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为了祖国的尊严,民族的正义,无数中华儿女临危不惧,前赴后继,英勇献身。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殖民主义者;清代在平定噶尔丹分裂政权和“三藩之乱”时,各民族勇士冲锋陷阵。近代,各族人民在抗击沙俄、英国等列强入侵、捍卫祖国疆土的战斗中,英勇顽强,不屈不挠。这些都显示了中华各民族的爱国热情和为了祖国赴汤蹈火的伟大精神.

——摘编自商聚德等《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二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   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用“三个倡导”加以概括,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内涵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它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能产生重大影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简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严书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知道自己的不足”经历了怎样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人对“自己的不足”认识逐步深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回答,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你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2020-10-1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普通高中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普者,于是为之立王善之,此天意也。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儒学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家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摘编自《陈独秀书信集》

材料三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新加坡政府即针对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危机,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宣传活动。儒家复兴运动首先从中学的儒家伦理课程开始,进而推广到全社会,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再生运动,把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目”)作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基本价值观。……儒家正是从最基础的家族伦理“孝、悌”出发确定了“父子有爱、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这些前资本主义家族制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伦理规范通过新权威政治的强化带入了现代生活,家的概念扩大到了社会生活的其他群体如公司、企业、社群等等,而家族伦理“孝、悌”也衍化成了具有更加广泛意义的社会公共道德。

       ——摘编自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1)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为汉武帝采纳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对孔学的看法和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以儒家思想的发展为主题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2020-07-28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于美国当局迟迟不愿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等种种卑劣手段,致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这期间,美国大放反华言论,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悍然发动侵朝战争,强占中国台湾,肆意破坏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人民被迫奋起还击,进行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治影响的扩大,美国一些人士和广大人民要求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的呼声愈来愈高。1972221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经过多次会谈,2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从而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定了基础。19781116日,华国锋总理和卡特总统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两国政府自19791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从此,中美两国关系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顺义《略论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的对华行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相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综上,就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4 年的《法国民法典》将古代罗马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成为人类法制史上传承罗马法的辉煌的经典。罗马法私法体系由人法、物法、诉讼法组成,《法国民法典》基本上也是按人法、物权法、债权法三分法排列,许多法律术语也是直接从罗马法中援引而来。《法国民法典》在立法上首次确认了自由与平等、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契约自由与过失责任等近代民法原则,这些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罗马自然法精神。

——摘自叶秋华《论<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1979年11 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成立了民法典起草小组,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但此时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社会生活处于不断变动之中,难以在短期内制定一部完善的民法典,198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待时机成熟时再制定民法典的立法方针。1998 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按照当时的立法规划,先通过《合同法》,之后通过《物权法》,最后制定民法典。2002 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4 年6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更改了立法规划,决定仍先通过单行法而后制定民法典。随后在2007年通过了《物权法》,2009年通过了《侵权责任法》,2010年通过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房绍坤 、张玉东《与改革开放同行的中国民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法建设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民法典发展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四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宋会要·食货》

材料五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年商税额指数
995~998年400万贯100
1004~1008年450万贯113
1058年700万贯175
1064~1068年846万贯212
1077年879万贯220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3)分析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时,英国盛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其代表是海尔斯和斯塔福德。他们关心如何把货币保留在国内,不使货币流向国外,认为进口商品是有害的,主张禁止外国工业品进口,特别是奢侈品。通过贸易保护政策,来促进本国工业品的发展,要发展本国的工业和手工业。

——摘编自岳川《英国的重商主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英国重商主义的内容。

材料二古典经济学家赞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他们主张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要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产生的社会原因。

材料三凯恩斯主义认为,社会总需求(即有效需求)是由总消费需求和总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不足,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病症的根源,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必须通过变更利率、通货膨胀、公共投资和公共工程等手段来干预经济生活。凯恩斯的这一理论宣告了资产阶级经济思想上自由放任主义的统治地位的结束。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3)依据材料三,说明西方国家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