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4 道试题
1 . 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就是我们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是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粮食,我们拿来这些粮食,为的是供给军队和养活工……当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考茨基之流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过错时,他们实际上起了资产阶级走狗的作用。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周尚文、叶书宗、王思德《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整个1930年代,大萧条和新政贯穿始终,是的,“1930年代”这个名词成了“救济”的同义词。实际上,这十年是绚丽多姿的十年也是通信革命勃兴、中产阶级生活为之改观的十年,也是广播和电影长足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光彩的十年。

——加里纳什等《美国人民:创建个国家和一种社会(下卷)》

材料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民分散决策和自主进入市场创造了制度条件。由此引发出三种经济现象:一是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如种植、养殖和非农产业的专业户;二是城乡市场的开拓,先是农贸市场的恢复和繁荣,既而出现农民长途贩运,异地经商,出现了各种专业市场;三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强势进入对国有企业形成竞争态势,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摘编自萧冬连《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30年代”美国社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政”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2021-01-02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8年6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设为庠序”以教平民的思想,至武帝方始实现,……建元元年,董仲舒对策,献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教于邑”。后来武帝便于长安城外给博士子弟建筑校舍,名叫“太学”,规定博士弟子名额五十,由“太常择民十八以上,仅状端正者充当。这些正式弟子之外,又增设跟博士“受业如弟子”的旁听生(无定领),由郡国县官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人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接第等任用。于太常外,武帝又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

                                                            ——钱穆《讲堂遗录: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

材料二   两湖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就两湖书院改建,设学科八门,其中中西公共学四门,即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术,延聘本国教习讲授,西学四门,即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军事学,延聘东西洋各国教习讲授。学生入学后,先补习普通中学课程一年,再习专门(注:入门中选学一门)之学三年,然后派往东西洋游历一年,以广见闻。

                                                                             ——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在教育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湖大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课程设置反映的主要时代要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今年是恢复高考制度多少周年?简析恢复高考制度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
2021-01-0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7年6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一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经济结构的近代化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观点明确,调理清晰,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020-12-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一是新生,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另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代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三   “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虽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于中国社会,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说“复生”和“新生”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进入中国的各种文化思想中能脱颖而出,“扎根于中国社会”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人类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所起作用的认识。
2020-12-2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学者王增福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并在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儒学主导、与释道等诸家学说“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呈现出“顺时而生”“与时迁移”的长久生命力,体现出“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向度。

这些论述精准概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起与嬗变、合流与内化、变革与转型。释放出传统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信号,展示出为中华文明崛起而奋斗的历史担当和自觉境界。


请完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包容态度”、传统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发展的“实践向度”、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等选取任意信息谈谈你的看法并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层次分明)
6 .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过程中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责任内阁大事记(部分)

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1718年因言语障碍,乔治一世不再出席内阁会议。

1721年乔治一世任命财政大臣、议会多数党辉格党领袖沃波尔主持政府工作,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

1742年因受下院多次反对,沃波尔被迫辞职。

1782年英国在北美失败,首相诺斯率内阁成员集体辞职。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1783年乔治三世任命小皮特为首相并组阁。

1784年面对议会的反对,小皮特别出心裁地解散议会,宣布提前大选,并最终在大选中获胜。

——根据历史必修一教材等整理

材料二   我们不能不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以后彻底的革命,就是从那次不彻底的革命发展下来的。形式上、称谓上的改变,孕育着后来实质上的改变。

——郑超麟《郑超麟回忆录》

材料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在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也踏上了继续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理论,在现实中取得了丰硕的民主成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责任内阁制形成的过程。并指出其形成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上一个重大转折点”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2020-12-2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材料二   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所以在甲午以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材料四   杜维明:“五四”知识精英对儒学的创造转化有极大贡献。但对一种源远流长的文明全盘否定,把一个民族的没落,全归结在儒家文化头上,有些粗鲁。不能平心静气地判断传统核心价值的优质部分,就像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掉一样残酷。当时的精英认为激烈批评传统文化,即能为学习西方创造条件,还认为西化了,就充分现代化了。今天,最普通的知识人也知道,这种极端心态必须超越。

袁伟时:杜先生曾提出,新文化运动应肯定仁、义、礼、智、信,我赞同,但想补充,五常的道德规范应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否则,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

——摘编自《究竟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杜维明VS袁伟时》


(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一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对孔子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3)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指的是什么?陈独秀思想主张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杜维明与袁伟时的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材料二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   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到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

材料四   16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1)据材料一分析哥伦布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机。请说明与这一动机相关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殖民主义的罪恶,谈谈你对“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的理解。
(3)根据材料四分析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9 . 1902年,梁启超在《国之旧史》中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阅读材料(如表),回答问题。

历史的记忆

相关人物记载出处
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使粤前夕:“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文忠公传》
1840年“八月后,启明星伏不见……以英夷作乱,水师提督关天培、湖南提督祥福阵亡为应验之证”《英夷入粤纪略》
1840年8月,林则徐被革职钦差大臣后,“抑知夷性无厌,得一步又进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制造炮船,则制夷亦可裕如……苟有裨国家,虽顶踵捐糜,亦不敢自惜”《密陈办理禁烟抗英不能歇手片》
1840年9月,道光帝下旨将林则徐革职:“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林则徐赴戍途中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传》
赫德“事实上,不正常的情况才是一切弊端的根源,这就是,外国商人享有特权地位,不受中国的司法管辖;传教士也同样超脱了中国法律的束缚,他们的到来促使各种流弊滋生;外国官员根据条约采取了其他地方闻所未闻的行动”《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
孙中山1900年惠州起义未成功,孙中山曾回顾说,在广州起义失败时,人们还视其为“乱臣贼子”,而到惠州起义失败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表明“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孙中山全集》
义和团民时为怀来知县的吴永说:“庚子之役,于吾国创已巨矣,痛已深矣”“然拳匪虽陋,尚知愤外侮之侵迫,同心以卫国家,特苦其智不足耳。缕指二十年来之事变,吾未尝不叹此辈之影响,犹为未可厚非也”《庚子西狩丛谈序》
一位御史在奏折中所说:“方今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愤激久矣。每言及中东一役,愚父老莫不怆然泣下,是以拳民倡议,先得人和,争为投钱输粟。倡始山东,盛于直隶,现传及各省。所至之处,人多羸粮景从。父老莫可拴束,妻子不阻挽,独悻悻以杀敌致果为心”《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德意志法律深受罗马法影响,多种体系并存,主要包括全德使用的“共同法”和各邦国的地方法。针对德意志是否需要制定一部统一的法典,海德堡大学民法学教授蒂堡与柏林大学民法学教授萨维尼于1814年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蒂堡:我的观点是,我们的民法(在此术语下,我在这里始终指的是民法、刑法以及诉讼程序)需要一个彻底的、迅速的转变,只有所有的德意志政府团结一致,努力完成排除单个政府的恣意而适用于全德意志的法典的编纂,德意志人在市民关系上才有幸福可言。

萨维尼:法的民族精神说:放眼人类历史的最为远古的时代,我们不难看到,法律已经具有某些自身特定的禀赋,这便为一定民族所特有……它们是为一个独特的民族所独有的绝对不可能分割的禀赋和取向……立法(法典)常常是对法的一种有害无益的侵蚀,统一的法典也会割断这些代表着民族历史的联系。

——改编自雷倩《法典法学民族精神》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4年德国法学论战的背景。
(2)假定当时支持蒂堡的海德堡大学学生与支持萨维尼的柏林大学学生为此展开辩论赛,请你为其中一方撰写一篇简短的开场陈词。(要求:先表明支持对象,写出本方观点;要围绕自身观点展开;紧扣当时德国状况;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驳斥有力,逻辑清晰。)
(3)谈谈你对思想争鸣的认识。
2020-12-17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强基联合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