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自筹资金命人修复白鹿洞书院,亲自担任书院的“洞主”,制订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书院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做了规定。他还划拨了学田(地方官田或公田的一种)作为祭祀、教师薪俸及补助读书人士等的开支。每逢官员节假日,他都要到书院去授课讲经,并邀请陆九渊等著名学者来书院讲学,使白鹿洞书院成为各派理学后人共同瞩目的“圣地。”“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其办学模式影响后世几百年,白鹿洞书院亦誉享海内外。

——摘编自樊利华《白鹿洞书院概况》

材料二   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大量新知识涌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坐落在巴黎市内第五区的索邦神学院,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学”一词。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教皇也认可大学日常教学和管理中的自主权。巴黎大学没有上、下课铃,没有训导制度。迟到、早退、旁听……一切悉听尊便。但学生必须完成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法学、医学、神学的学习。后来物理学、化学、生物解剖等学科也被增加到大学的学习科目中。巴黎大学不仅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其办学理念也影响了牛津、剑桥等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巴黎大学因此有了“欧洲大学之母”的美誉。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白鹿洞书院办学特点及其发展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巴黎大学办学特点及其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2021-01-17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朝议是封建社会重要政治制度,当国家面临重要事情及君王遇到难断之事,皇帝便会召集三公九卿及相关官员召开会议,商谈解决方案,最终决断仍归皇帝所有。《史记·秦始皇本纪》就记载了秦朝的一次朝议场景: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后世学者,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


请回答:
如果“朝议”的方式不再采用,李斯等百官还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吗?请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020-12-2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工分和口粮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特定词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图2分别为工分表和分口粮


工分就是生产队会计记录(公社)社员每天上工(做农活)应得报酬分数的简称。生产队是人民公社时期生产大队直接管辖的农业生产单位,其直接管辖的对象为农户。每年年底,生产队会计根据社员工分数总和计算出全年分红。

生产队里,粮食是按照人口分的,叫口粮,目的是保证人人都有饭吃。卖了爱国粮以后,除去添置生产资料和化肥等费用后,开始分卖粮得到的钱。劳力多的可进钱,称为劳红(劳动分红)进资,劳力少的得不到钱,有的得出钱交口粮钱,称为劳红出资。

——摘编自搜狐网《生产队、记工分、分口粮,穿越到上世纪的中国!》


(1)生产队队长负责安排农事,生产队会计负责记录工分。1日的农事有放牛、犁田和除草三种,工分有2分、5分和8分三级。假定你是生产队长和会计,请对下表两类人员当天的农事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记分,并填入下表中。
人员男子妇女小孩
项目做什么事工分做什么事工分做什么事工分
1日A:B:C:D:放牛2

(2)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记工分和分口粮的理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出版的六卷本的《英国通史》中,第四卷的题目是“转型时期——18世纪英国”,在本卷的序言里面,作者写道:就英国历史而言,“18世纪”通常指1689-1815年这一百多年时间,1688年“光荣革命”被认为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而1815年反法战争的结束可算作是这个时代的终结,英法两国一百多年的殖民争霸告一段落,“日不落帝国”初见雏形。


一般来说,十八世纪指的是1700-1800年,但是材料中却说“英国历史上的‘18世纪’通常指1689-1815年”。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0-12-1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农村出现了一种新动态:在本乡德高望重的贤达人士带领下,制定乡约,实行乡里自治。最早的成文乡约是由陕西蓝田的儒生吕大均制定的《吕氏乡约》,主要内容有四项:一是德业相劝,相互勉励修身齐家;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赌、斗;三是礼俗相交,乡年之间遵守长序率,拜揖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如防盗、防灾、防疫,恤孤、恤贫等。以此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行为,进而实行乡村自治。

——摘编自牛铭实《中国历代乡约》

材料二 到了明清,朝廷大力提倡和推广乡约。明洪式年间,解缁建议,“仿蓝田吕氏乡约及浦江郑氏家范,率先于世族以端轨”,以正风俗,至成祖时期,又表章家礼及《蓝田吕氏乡约》,列于性理成书,“须降天下,使诵行焉”,除了朝廷提倡,也有很多地方官推行乡约。王阳明在1518年颁布的《南乡约》影响最大.嘉请时期朝廷推广王旧明的办法,“嘉谢间,部天下,举行乡约,大抵增损王文成公之教,”

——摘编自牛铭实《从封建、郡县到自治: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吕氏乡约》内容的主要特点及其宗旨。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由宋至明乡约制度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主要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乡约制度对今天乡村基层治理的启示。
2021-02-20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治是由若干要件组成的集合概念。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法家学者们对法治进行了初步探讨,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古代法家学者提出了系统的法治观。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罗马人则以实践者的姿态走进法治,视平等为法治要件之一.把道德作为良法的必备条件,后又加入神的旨意、自然规律等。西方法学家使法治理论很好地转化为实践。韩非子提出“法不阿贵,绳不绕曲”的理念,并强调法律当简明通俗,以便于君主治理天下。儒者主张用道德原则支配法律。由于皇权至上,古代中国法活在与人治的博弈中一直处于绝对劣势。

——摘编自李天吴(西方法治观与中国古代法治观的核理与比较》

材料二   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国王于1215年签署(大宪章》。该法共63条,按照教会权利、财政,私法、行政、王室森林的顺序排列,主要部分是限制国王权力,保障国王臣属的基本权利。《大宪章》虽被后代国王多次删改,地住与作用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它所蕴含的契约约来精神(权利持有人与权利受让人之间的契约)不仅逐步把英国引到民主宪政的道路上来,也成为后世多国宪政制度的坚实基石。

——摘编自居正《论英国(大宪章)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从恢复重建到持续发展,进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的发展阶段。法治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之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机统一的整体。

——摘编自阮洁《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中国法治建设》


(1)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法治观与西方法治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大宪章》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识。
7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   来源
引文内容
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各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认为“农乏谷种,田事殆废,粒食绝望……实可怜悯。”尤其是相对贫困的农村下户、客户,一旦遇灾,极易“流离饿死”,“最可怜悯”。南宋董煟强调,政府在救灾扶贫中责任至重,必须严明对相关官员的赏罚。除了赈济,宋朝也以其他形式扶贫救灾,如曾巩在越州向农民放贷种粮,平江知府蒋璨兴修水利,“于三县见赈济人内,募强壮人充。”对于参与其事的富豪,宋代实行赐爵等奖励政策。一些儒家学者也积极投身乡村扶贫事业,如范仲淹捐田设立了范氏义庄,朱熹则大力推广社仓。

——据毕学进《论精准扶贫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1978年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2.5亿人。对此,邓小平提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从1979年夏收起,政府开始对粮食实行减购提价政策,当季即减征50亿斤,提价20%,超购部分在此基础上加价50%,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1978~1985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增长了14%,棉花增长78.9%,肉类增长87.8%。到1984年,乡镇企业总数增至606万个,产值达1709亿元。1985年,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了1.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3%降至17%。

——据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救灾扶贫活动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1985年中国有助于农村反贫困的措施,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1-07-19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设为庠序”以教平民的思想,至武帝方始实现,……建元元年,董仲舒对策,献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教于邑”。后来武帝便于长安城外给博士子弟建筑校舍,名叫“太学”,规定博士弟子名额五十,由“太常择民十八以上,仅状端正者充当。这些正式弟子之外,又增设跟博士“受业如弟子”的旁听生(无定领),由郡国县官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人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接第等任用。于太常外,武帝又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

                                                            ——钱穆《讲堂遗录: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

材料二   两湖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就两湖书院改建,设学科八门,其中中西公共学四门,即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术,延聘本国教习讲授,西学四门,即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军事学,延聘东西洋各国教习讲授。学生入学后,先补习普通中学课程一年,再习专门(注:入门中选学一门)之学三年,然后派往东西洋游历一年,以广见闻。

                                                                             ——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在教育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湖大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课程设置反映的主要时代要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今年是恢复高考制度多少周年?简析恢复高考制度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
2021-01-0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7年6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10 .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过程中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责任内阁大事记(部分)

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1718年因言语障碍,乔治一世不再出席内阁会议。

1721年乔治一世任命财政大臣、议会多数党辉格党领袖沃波尔主持政府工作,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

1742年因受下院多次反对,沃波尔被迫辞职。

1782年英国在北美失败,首相诺斯率内阁成员集体辞职。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1783年乔治三世任命小皮特为首相并组阁。

1784年面对议会的反对,小皮特别出心裁地解散议会,宣布提前大选,并最终在大选中获胜。

——根据历史必修一教材等整理

材料二   我们不能不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以后彻底的革命,就是从那次不彻底的革命发展下来的。形式上、称谓上的改变,孕育着后来实质上的改变。

——郑超麟《郑超麟回忆录》

材料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在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也踏上了继续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理论,在现实中取得了丰硕的民主成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责任内阁制形成的过程。并指出其形成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上一个重大转折点”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2020-12-2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