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材料二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   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到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

材料四   16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1)据材料一分析哥伦布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机。请说明与这一动机相关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殖民主义的罪恶,谈谈你对“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的理解。
(3)根据材料四分析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 . 1902年,梁启超在《国之旧史》中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阅读材料(如表),回答问题。

历史的记忆

相关人物记载出处
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使粤前夕:“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文忠公传》
1840年“八月后,启明星伏不见……以英夷作乱,水师提督关天培、湖南提督祥福阵亡为应验之证”《英夷入粤纪略》
1840年8月,林则徐被革职钦差大臣后,“抑知夷性无厌,得一步又进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制造炮船,则制夷亦可裕如……苟有裨国家,虽顶踵捐糜,亦不敢自惜”《密陈办理禁烟抗英不能歇手片》
1840年9月,道光帝下旨将林则徐革职:“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林则徐赴戍途中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传》
赫德“事实上,不正常的情况才是一切弊端的根源,这就是,外国商人享有特权地位,不受中国的司法管辖;传教士也同样超脱了中国法律的束缚,他们的到来促使各种流弊滋生;外国官员根据条约采取了其他地方闻所未闻的行动”《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
孙中山1900年惠州起义未成功,孙中山曾回顾说,在广州起义失败时,人们还视其为“乱臣贼子”,而到惠州起义失败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表明“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孙中山全集》
义和团民时为怀来知县的吴永说:“庚子之役,于吾国创已巨矣,痛已深矣”“然拳匪虽陋,尚知愤外侮之侵迫,同心以卫国家,特苦其智不足耳。缕指二十年来之事变,吾未尝不叹此辈之影响,犹为未可厚非也”《庚子西狩丛谈序》
一位御史在奏折中所说:“方今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愤激久矣。每言及中东一役,愚父老莫不怆然泣下,是以拳民倡议,先得人和,争为投钱输粟。倡始山东,盛于直隶,现传及各省。所至之处,人多羸粮景从。父老莫可拴束,妻子不阻挽,独悻悻以杀敌致果为心”《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元年七月,官员上疏,建议按照明制赈济贫困学子,得到清廷的认可。顺治九年“发米九百石,银四百余两”,赈济京畿附近贫民。顺治十六年五月清世祖谕户、兵二部,对云、贵两省战乱灾民“以十五万两,赈济两省真正穷民”。顺治十八年,清廷批准了户部“将顺治十七年本省秋粮借贷为春种之需”的请求,正式拉开了清代灾荒赈贷的帷幕。从康熙中叶开始,清廷对陕西、山西、直隶以及山东地区的赈灾力度大为增强。至康熙后期,江南地区的朝廷赈灾事业也蓬勃展开。清朝初期的赈贷实施主体是以朝廷为主导的,无论是“恩出于上”的最高统治者下令赈济,还是地方封疆大吏主动奏请进行赈济,均体现出显著的国家意志。

——摘自陈建宇《回归与因循:清初灾荒赈济的探索与实践》

材料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北京率先“收养游民,创立工艺局”,下设诸多当时农业、工业发展所需之工艺科目,向贫民教授其技艺。民间,由各地士绅主导,以教助贫困为主要内容的慈善活动日益活跃。民间慈善救济的范围颇为广泛,涉及育婴、赡老、救生、义学、舍药、赠医、施棺、掩埋路毙等多方面。在晚清,工商业行会组织的救助功能也日益彰显。敬祖联谊,协调工商业行为,互助互救,这是会馆、公所等工商业行会组织的三项主要功能。

——摘自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救助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大致经过了先治乱、再治贫的过程。治乱主要是针对国民党的散兵游勇、旧社会的娼妓改造、城市流民的收容遗送。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开始由“治乱”走向“治贫”。为了不让一个“阶级弟兄”掉队,很多在旧社会没人管的.人,在新社会得到了起码的生活保障。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建立后,贫困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其生老病死都由生产队负责。自此,新中国形成了国家保障体系下的城市单位救济与农村集体救济相结合的社会救助制度。

——摘自韩克庆《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初期社会救济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晚清时期社会救助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助的认识。
2020-12-06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明清时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和激荡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世致用是儒学内部的一种思潮。它在遵守儒学根本信条的前提下,致力于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个思潮不绝如缕,只要儒学被视作统治思想,几乎就可以找到它的影子。但它引起人们的关注,通常都是社会腐败现象特别严重的反响。

在清一代,经世致用思潮曾两度兴盛。一是清初顾炎武等人总结前朝覆灭的教训,为反对明末空疏的学风而倡导。他沉痛地写道:“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进入19世纪,清朝全盛时期已过,官场的腐败,社会的破败,又一次触动朝野有为之士的心弦,盛极一时的汉宋之学都无力解决这些难题,经世致用思潮再度弥漫。1826年,魏源受贺长龄之托仿照明代《皇明经世文编》的体例,编就《皇朝经世文编》,此后,补编、续编、三编、四编、五编、新编、统篇等同类书接踵问世,反映了这思潮在19世纪中国长盛不衰的状况。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和外患交织,经世致用便成了统治阶层应付这个困境的基本思路。

一袁伟时《经世致用思潮与鸦片战争后改革的延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并指出其在清初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世致用"思潮在19世纪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和表现。
2020-12-06更新 | 2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5 .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人类的政治文明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公元前221 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它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的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材料二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 … 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摘自《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会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哪些运作方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民主传统?

材料三:用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 … 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余秋雨《行者无疆》


(3)材料三评价的是近代哪国的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国的这一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材料四:①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 … 可决定其免职。②皇帝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③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       皇帝在国际法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战媾和。       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意志皇帝掌握了哪些权力?德意志帝国实际上是什么样的政体?
2020-08-1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朝鲜百姓及中国商民,日加惊扰,是以添兵前往保护。

——摘自《光绪皇帝宣战上谕的咨文》

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家,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帮,干涉其内政。使东洋平和永无保障。事既至此,朕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

——摘自《明治天皇的宣战诏书》

材料二 美国当时集中力量扩充在太平洋的势力,难以顾及远东,故对日本采取了扶持的做法,希望能够“利用日本在远东与英法抗争”。德、法两国也希望日本发动战争,以便趁火打劫。英国在侵略东亚的过程中,经常同俄国发生争夺。为了对抗俄国,便采取了接近日本的态度。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四日(1894年7月16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甲午战争,成为两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中日双方宣战出兵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柑出美国对待甲午中日战争的态度。并分析甲午战争中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析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理解并加以史实说明。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先秦时代起,我国就开始形成主要由政府承担救济的传统。秦汉之后政府的救济活动逐步减弱,民间救济不断增长,但政府仍占重要地位。宋朝民间救济层出不穷,但政府实施救济的主体作用没有变化。明清时期,政府的救济主体地位也未发生动摇。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思想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到明清,社会救济思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但我国古代社会救济最主要的思想基础是儒家仁爱学说、民本思想和佛教观念。

——摘编自孙春叶《中英两国古代救济的差异性》

材料二   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国家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救济金,病休金和儿童津贴等;二是提供诸如教育、医疗、托儿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福利政策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光绪初年,胡雪岩红极一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后入浙江巡抚幕,依仗左宗棠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

讲究商业信誉是以胡雪岩为代表的徽商信奉的经商信条,“经营信为本,买卖礼当先”,“买卖公平天经地义,童叟无欺诚信为本”。胡雪岩往往怒斥那些乘人之危、牟取暴利的“贪贾”,而以“廉贾”为榜样,以持价平实、薄利多销的手段获得合理正当的商业利润为榜样。胡雪岩最善于“在钱眼里面翻跟斗”,但他为人处世的名言却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从正道取财,不要有发横财的心思”,“钱要拿得舒服,烫手的钱不能用”。

——《从胡雪岩看诚信经商》

(1)结合材料概括胡雪岩能够经商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从胡雪岩的身上吸取哪些成功之道。

9 .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更替与演交中不断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谏伐.周天予弗能禁止.今海内杖陛下神灵一统.窗为郡县,诸予功巨以公从脱重贯踢之,甚几易制。天下无异意,到安宁之术也.

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巨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国大者,跨州兼那,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道以致溢.小者淫羌越法,大者睽孤落横逆,以害身丧国.

一一《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三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一一屈超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是如何避免“诸侯更相诛伐”现象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在地方实行何种制度,其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才能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2020-09-1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0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晚清时期,以灾荒为代表的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日趋频仍,以瘟疫为代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此起彼伏。19世纪六七年代以后,官赈为代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代历史舞台。新型商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具有“我本同处宇内,有分地无分民”的超越乡土观念的社会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发生重大灾荒时,他们号召社会各阶层人民关注灾区,为灾区人民募捐灾款和物资,义赈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

——摘编自姜强《近代江南公共危机与社会应对》等

材料二   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2003年“非典”后,针对危机事件的科研机构纷纷建立,在研究中各有侧重。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5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汶川地震时,国内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全力以赴地对地震和救灾情况进行了及时、充分、生动的报告,将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凝聚到抗震救灾上,激发了整个社会强大的救灾合力。

——摘编自刘亚光《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要指出晚清时期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变化,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概括“非典”后我国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简要谈谈你从我国历代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设中获得的启示。
2020-09-1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