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00 道试题
1 . 货币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宋之所以得行者(纸
币流通),每造一界(一个
批次),备本钱三十六万缗,
而又佐之以盐酒等项。盖民
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
得钱,则以钞入库;欲得盐
酒,则以钞入诸务,故钞之
在手,与见(现)钱无异。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宋朝纸币能够流通的条件。

材料二   


15-1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示意图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
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
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
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
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
际资本流动出现了巨大变化,
1986-1990年国际投资流出量
平均每年以34%的速度增长;
国际资本市场迅速膨胀,整
个80年代,金融市场资本量
每年递增16.5%,远超过世界
商品贸易每年5%的增长,进
入90年代后,该市场进一步
扩大。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每年举行特别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民主威胁者的命运。此项行动使用一种特殊的“选票”,即陶片或贝壳。人们把威胁者的名字刻在陶片或贝壳上,投入会场的陶缸中。如某人得票超过600O,就将被判流放国外10年,但其家人不受牵连,本人亦在流放期满后恢复公民权。

材料二

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陶片放逐法”是由谁确立的?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涉及实行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什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所做的决定?

(3)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什么局限性?

(4)据材料谈谈其对今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国为了保持其欧洲大国地位试图阻止德意志的统一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德国把屈辱性的《法兰克福条约》强加给法国,惨败的法国被迫割让具有战略意义和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偿50亿法郎。阿尔萨斯和洛林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法兰克福和约》对于法国来说只不过是暂时的休战,法国将力图而且必须重新得到阿尔萨斯和洛林。……德意志的统一使其成为当时欧洲重要一极,德国首相俾斯麦为巩固战争成果,最初采取防御性的保守主义路线,力图孤立法国。欧洲局势的变化使其改变原来的不结盟政策,开始走上了结盟的道路。

——摘编自施兴和《近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认识到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付来自美苏的潜在威胁。在此基础上,法德走向和解。1950年法国提出了关于建立欧洲煤钢联营的“舒曼计划”,联邦德国立即做出反应,表示支持。1951年4月,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外长签署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之后《巴黎协定》使联邦德国以“平等成员国”的身份加入北约组织,法国逐渐放松对德国的限制。1957年《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法德两个民族终于在欧洲一体化的框架内走到了一起。

——摘自李凤菊《由法德关系看中日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兰克福条约》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德关系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十二铜表法》保留了许多原始的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巫术惩罚,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置,禁止平民与贵族的通婚等。

——《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民法大全》

材料三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来源于罗马法。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指出罗马法存在的缺陷。

(2)为什么罗马法存在如此明显的缺陷,而后人却称它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罗马法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5 .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即感性发展阶段和理性推进阶段。

①“感性发展阶段”,以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制为主。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它引领中国人民开创出一条怎样的新道路?

②“理性推进阶段”,以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为主。这一阶段从哪一年开始?这一年,党和政府在推动“制度创新”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

(2)有人认为,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一共进行了四个大的阶段,即晚清民国的被动附庸型、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突围型、近四十年来的扩大开放型。

①近四十年来的对外开放中,我国最先采取的举措是什么?

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从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了哪一决策?本世纪初,我国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一重大成果?


(3)综上所述,结合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2018-07-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扬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6 . 全球化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就已开始,更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际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4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说:“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材料四: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与材料一中的“第一次全球化”相比,有何显著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代全球化的条件下,面临哪些全球性问题?材料四对全球化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全球化的基本认识。

7 . 20世纪是世界经济政策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大探索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马克思、思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近回过渡。……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可能的。否则,就不可能。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会议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迂回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该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模式”的含义,并列举出“他挽救了市场经济”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重大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
8 .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普罗塔戈拉的一个著名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智者学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热衷于探讨政治和法律问题。

材料三   智者学派认为奴隶制不合人性,主张追求所有人“平等”。

材料四   智者学派的角色——教师,任务——培养公私兼顾、能言善辩的好公民,目的——参与雅典的民主政治。

——以上材料出自岳麓版、人教版和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五   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他曾说:“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得越多,才知道得越少。”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至材料四概括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问题所关注的侧重点。
(2)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希腊人文精神产生的根源,并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2019-01-0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新华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提升卷历史试题
9 . 伏尔泰与卢梭是启蒙运动的灵魂人物,但两人也是著名的“冤家对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一直是卢梭心目中的导师,“有朝一日成为被伏尔泰注意的作家”是青年卢梭的梦想。1755年,卢梭把自己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寄给了伏尔泰,这本来是启蒙时代重要的思想成果,与伏尔泰的理性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伏尔泰没有能读懂卢梭,他在给卢梭的信中说:“至今还没有人如此煞费苦心地要让我们与禽兽同类。读了您的著作,人们意欲四足爬行。不过我失去此习惯已逾六十年之久,复习恐怕力不从心。”随着两人在思想争鸣上的加剧,双方的关系逐渐恶化。1760年,卢梭给伏尔泰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说:“先生,我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总之,我恨您……别了,先生。”

材料二   伏尔泰与卢梭两人在感情上的交恶有性格、兴趣上的原因,根源却在于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和理论上的斗争。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号召推翻专制王权。在伏尔泰看来,启蒙的旗帜是理性,而卢梭对理性提出质疑,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主张尊重人的天性,宣扬感情至上,走向了浪漫主义。

——以上材料摘编自(法)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分析伏尔泰与卢梭两人成为“冤家对头”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和卢梭主要观点的差异,指出两人在思想认识上的相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伏尔泰与卢梭两人争论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7年7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为日寇进攻华北致电蒋介石,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由于中国的战争,苏联直接免除了来自日本的压力……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达到2.5 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在昆明参战的以陈纳德将军为司令的美国“志愿者”飞行员——飞虎队也并入了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参战,同时,美国的援助大幅度增加……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45年9月2日,日本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投降书。在经过年抗战以后,中国终于胜利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当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以自民党总裁的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祭祀费,古屋圭司、新藤义孝、稻田朋美三名内阁大臣参拜了靖国神社。此外,约 80名国会议员当天上午也集体参拜了靖国神社。

——摘自于 2014 8 月时政新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说说你对材料二中“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的理解。
(3)胜利来之不易,和平任重道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