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一致探索中国的独立之路、富强之路、发展之路,正是由于社会各阶层的努力,中华民族逐步觉醒、抗争、独立、走向富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的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性因素,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性因素”……同时“中国社会的特定的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格局”。

——摘编自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选集》

材料三   毛泽东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么,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文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近代中国社会背景,概括1840年后中国思想界发生变化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开创了怎样的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有何共同特点?
2 .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不仅仅指科技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政策创新等。近现代以来,世界主要大国在制度创新与政策创新上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图2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占全世界的比重


(1)根据材料一,苏联工业化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苏联工业化的重要影响。

材料二: 二战后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时期概况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49年颁布《社会保障适应法》
1957年起修改和补充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法案,并颁布《农民老年援助法》《劳动促进法》等
1975年汇总为《社会法典》,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1985年起不断改革和调整。如:1988年颁布《健康改革法》、1989年颁布《养老金改革法》、1995年增加《社会护理保险法》……

——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二战后社会保险制度有哪些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020-11-02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通辽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含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材料四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
(4)材料四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5)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2020-12-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医源自于原始社会,发源于黄河流域。“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描述了神农氏为了医学实践和探索的精神。东汉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的华佗发明了麻沸散用作临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剂早1600多年,又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医学家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唐朝建立后 他接受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唐本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于1590年完成了 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收集药物1518种,其中植物1195种,记录古代医学家和民间药方 11096种,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摘编自《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1590年,荷兰光学家詹森发明了光学显微镜。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塞片,发现木片上布满了许多蜂窝状的小格子,他把这些小格子取名为细胞。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发表《植物发生论》一文,认为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是细胞,细胞是组成植物的基本生命单位。第二年,施旺把施莱登的观点推广到整个生物界,他用大量资料证明,动植物有机体的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它们的一切组织都是由细胞发展而来的,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单位,从而打破了动植物的界限。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以后,又经过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才正确阐明了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并证明了它们遵循着共同的规律,从而使细胞学说趋于完善。

——节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发展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与中医发展相比,西方细胞学说确立的过程有何不同,并分析细胞学说确立的影响。
2020-01-1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8-19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5 .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总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思想。
(4)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2018-11-24更新 | 340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时期的赵国,诸侯压境,胡骑骚扰,四面受敌,人称“四战之国”。赵武灵王即位后,欲效法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改革。然而,守旧贵族指责其“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赵武灵王努力争取元老重臣的支持,并以“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批驳守旧势力,最终“易胡服,习骑射”,一举扭转了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北魏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政治大动乱,但鲜卑族拓跋部仍是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孝文帝亲政后,实施了迁都洛阳、禁胡服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尊儒崇经和改行汉族典章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史称“斯文郁然,比隆周汉”。

——摘编自华盖《“胡服骑射”与“全面汉化”——赵武灵王和魏孝文帝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改革在背景和内容方面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改革在促进民族交融方面的特点,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

——摘编自李晓语《钱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材料二   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做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如钱乘旦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

——摘编自吕文辉《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英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019-12-16更新 | 109次组卷 | 20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地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以下中外名人论述孔子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书中没有任何神迹、预言,甚至丝毫没有别的国家缔造者所采取的政治诈术。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的徒弟。

——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二 中国人的生活虽然以礼为指南,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礼”是养成宽厚温柔,维护人民内部的良好秩序,以及消灭由暴戾性情所产生的一切邪恶的极其适合的办法。任何事情都可以拿作借口去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去灭绝任何家族。而人民也必须绝对服从皇帝,毫无半点自由可言,人民生活在恐怖之中。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材料四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材料五 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的态度。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同为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为什么对待孔子及儒学会有不同的态度?
(2)归纳材料三中李贽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因素。
(4)材料五中鲁迅对孔子的评价角度与材料四有什么不同?列举两例史实论证鲁迅的观点。
(5)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和评价历史?
2020-01-1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瀛寰志略》成书于1849年,书中介绍世界各地风土人情,附以欧洲人所制地图,介绍英美民主制度。此书引发朝野震动,痛遭诋毁后,即被遗忘。

——摘编自雷颐《徐继畲的命运》

下面是《瀛寰志略》关于美国历史的介绍: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材料二   1942年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一个战略构想:帮助中国成为“强大、统一、民主的大国”。这一“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战略,包含两项具体设想:第一是在国际政治方面,邀请中国参与反法西斯联盟,成为“四警察国家”之一,“防止或遏制侵略行为”,维护世界秩序;第二就是促使国共两党合作,以和平方式建立强大、统一、民主的中国。围绕这一构想,美国展开种种政治上的努力,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

材料三   “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

——1978年12月1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


(1)根据材料概括《瀛寰志略》对美国历史介绍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瀛寰志略》一书诋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提出这一战略构想的意图及其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期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元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材料二   近代自然科学则是指从16~19世纪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又称为近代实验自然科学。 ……15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政权陆续在欧洲各国建立,资产阶级革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提供了社会条件。在这同时,科学本身为争得自己的独立地位,摆脱宗教的桎梏,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许多科学家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在科学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实验科学的兴起,更使自然科学有了独立的实践基础。从此,近代自然科学开始了它的相对独立发展的新时代。

——摘编自远德玉 丁云龙《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材料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封建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自然科学与神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各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试举两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封建教会神学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