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三表: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至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第二条   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2010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
(3)材料四中关于选举法的修订,体现了我国法治的逐步完善,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法治发展进程中的三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及其特点或原则。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法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2020-08-1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管是与之前的清朝,还是与之后的当代中国相比,民国的总体政治控制力偏弱,再加之周边地缘环境复杂,其间还面临日本入侵,因此,其国家治理本身出现阶段性和 破碎化的特征,即便是所谓的“黄金十年”,也无法掩盖国家治理无法有效实施的困境,进而也无法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国家实力。国家治理本身的疲弱,反映到边疆区域的具体治理层面,往往就更多地带有权宜性和地方性色彩,即便是确立了相关的边疆政策,也由于内部地方实力派的制约,始终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整体性铺开。可以说,民国时期内部统合能力的薄弱直接影响到其政策执行的强度、广度与力度,进而弱化了其边疆治理层面的效能。

——摘编自袁剑《断裂政治下的边疆治理——民国时期边疆政策实践的语境与维度》

材料二   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建立新中国后,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对边疆进行了相对应的治理,实施了 一系列的边疆治理政策。按此可以将我国边疆治理政策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时期等三个边疆治理阶段,这三个阶段主要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任务和目标进行动态调整,形成了我国边疆治理的特殊政策,同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这些特殊的边疆治理政策为我国新时代边疆治理的稳步推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经验、指明了方向。

——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时期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边疆治理与民国时期的不同,并简析新中国边疆治理的意义。
2020-08-08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思想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上帝已经赐给我们一位品质高贵、方在青年的君主(指查理五世)作我们的领袖。这便引起了许多人的新希望。……所谓教士们,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至于用来保护弱者,惩治坏人的宝剑和鞭子,那是掌握在世俗权力的手中的。……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1840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时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它近代化的历程。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制度性因素,也包括精神性因素”……同时“中国社会的特定的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格局”。

——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文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
(3)依据材料三概括1840年后中国思想界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
2020-08-07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考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名称的演变

时期名称主要范围
汉朝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东汉西域所载范围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
唐朝西域涵盖之前的西域,增“西天”即印度
五代西洋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
明代西洋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
西方欧洲国家
晚清西方、西洋专指欧洲国家
二战后西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二战后的“西方”与晚清的“西方”内涵有何不同?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有何共同特点?
2021-05-08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维新派之前,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应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传统变易观,来论证他们提出的变法主张,解释社会历史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派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形成了一套与封建专制思想相对的思想体系。在维新派的思想中,进化论占有重要地位。维新派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变易观念,而且进一步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形成了自己的进化观点。康有为的进化观是在杂糅儒学变易观、今文经学和西方进化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他讲的与传统思想中循环变化论根本不同。他认为万物不仅变,而且变盖变者,天道也。天不能有昼而无夜,有寒而无暑,天以善变而能久;人自童幼而壮老,形体颜色气貌,无一不变,无刻不变。

——摘编自郑世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对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来说,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未来模式是民主共和;同时,他们发现西方社会出现不少弊病,其中最主要的是劳资对立严重,于是他们提出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并行的革命方略。

——摘编自胡伟希《中国思潮评论》

材料三   1916年,陈独秀撰文写道: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陈独秀还认为,中国人真正的觉悟可能还不仅仅是物质的,也不是中国仅仅建构一个政治的民主架构,而是中国人必须在伦理观念上、道德上、思想文化上有最后的觉悟。

——摘编自蒲实《三联生活周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地主阶级改革派变易思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关注点的变化,并说明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特点。
2021-02-0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英国采取对北美的技术封锁,禁止技术输出和熟练工人出国。1774 年英国政府通过法令禁止输出珍妮机和阿克莱特式水力纺纱机,违者罚款200英镑。1781 年英国国会下令禁止纺织机出口,并规定凡是运往国外的机器设备,一经查出即予没收,同时还对违法者罚款200英镑,判处一年有期徒刑。1782 年又将罚款数额提高到500英镑。随后又颁布了禁止技工外流的法令,1785 年又下令禁止制铁工具、机.器、动力机模型和图纸出口。尽管英国政府三令五申地禁止新技术出口,但仍不能完全阻止它的外流。美国为了打破英国的技术封锁,也曾设立高额奖金来鼓励英国移民将技术带到美国。.....在英国的新式织布机无法直接传入美国的情况下,美国商人罗威尔利用访问英国的机会,将这一技术引进了美国。在设法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美国还鼓励本国人民创造发明新式机器,轧棉机就是美国人自己的重要发明。

——摘编 自韩毅《美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607-1988)》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行技术封锁的特点,并扼要评价。

材料二   美国的自然资源和以英国为主的当时西方发达工业国具有更加与众不同的特征,辽阔的可耕土地资源,丰富的林木资源,发达的航运河道和水力资源等都是西欧国家所难以匹敌的,美国在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这些优势。...18121 到1814年的第二次独立战争期间,对外贸易和海运事业受阻,促使美国商业资本向工业转移.土地投机.使得手中握有资产的投机者购买大量农民所无力购买的大面积土地,然后以高价向农民出售或出租小块土地而获取巨额财富。这些积累在投机商人手中的巨额资金一旦有机会就会转化为工业投资。从1789年开始到19世纪前半期,政府不断提高关税额度,转而利用这项收入支持本国的工业发展。

——摘编自杨朝辉《美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性研究》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起步阶段美国所星现出的独特条件。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二   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心中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石孟德斯鸠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摘编自理查德・塔纳斯著《西方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该时期西方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2018-02-23更新 | 348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化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论者指出:“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些情况表明商税征收到宋代首次进入了自身的制度化时期,”这标志着“原来超经济强制性质的抑商政策开始向经济性强制的征商政策转化”。同时,商税征收制度化,也是对商品生产者私有产权保护的制度化。因为比起唐末五代对商税的横征暴敛,商品生产者缴纳一定的商税,以换取政府承担对商品产权的保护,从成本上来讲是合算的。北宋初年,全国各地曾努力革除五代十国时期苛刻的征商制度,并严格约束各级理财机构和征商机构,防止其过度苛征暴敛,使商品生产者的交易费用降低,商税征收制度化,说明“当私人收益的潜在增长超过交易费用时,便会为建立这种所有权进行种种尝试,政府承担对所有权的保护,因为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低于私人自愿团体所付的成本。“宋代允许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也达到了政府“商旅晚安,课利自厚”的目的。

——摘编自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及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原因及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一种特殊政治制度。监察的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即政府内部官僚或行政主体。完整的监察权包括“纠察”和“言谏”两部分,既要厉行对群臣的监察,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重视谏言机制,以广耳目。监察官位卑而权重,以下察上,以卑督尊,是中国古代监察的通行做法。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监察官的选任,注重品德和能力,尤重实践经历。监察系统直接受命于皇帝,垂直管理,并保持监察官的独立性。

——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

材料二   历朝历代,虽然监察立法越来越多,监察程序也日益严密,但是权情况下,监察制度往往成为具文,丧失了监察作为官僚政治自我调节的作用,最终往往导致政权灭亡。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治权之权,一方面却是周而复始的权力力失控却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统治集团昏庸无道的失控,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悖论。而这一悖论却深深根植于监察制度赖以生存的权力结构中。

——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请说明“悖论”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悖论”出现的原因。
2021-06-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盛疫爆发频繁,往往伤亡惨重。为丁做好灾前预防,明王朝设有专用救突的预备仓制度,疫灾发生后,可以起到平抑粮价、稳定市场、减轻灾民负担的作用。……在疫情较轻据的时候,官方只免费向民众施药。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往往饥荒相伴,官方常常施药和施粥相站合。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病死者众多。明朝还创建义家组织助葬。……此之外。明代在中央设太医院,地方设惠民药局,分工合作,各司所职。政府和医家还重视瘟疫研究,出现了如《痘疹心得》《瘟疫论》等大量蕴疫防治的医书。明代的民间救助在应对瘟疫究害时,也常表现得校为活跃。除却亲属社会关系之外,非亲属中的同年、同乡、邻里、朋友、同僚、主客等社会关系,以及各种慈善和救济组识在瘟疫教助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政府对疫灾后重建也比较重视,采取安抚政策,抚恤灾民,包括量情减轻或减免地方赋税、徭役、军投负担、赎还被卖男女、制止疫区犯罪、移民到疫区、招抚流民复业等等。

——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等整理

材料二   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主张“废止中医,不用中药”,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对,各地中医联合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迫使其收回成命。1929年,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上,通过了余岩(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提出了消灭中医的六项办法,即:①限期登记“旧医",②训练“旧医";③定期限制“旧医”使用营业执照,④禁止登报介绍“旧医",⑤禁止“非科学”医学的宣传,⑥禁止设立“旧医”学校等。当即引起全国中医界的群起反对。1929年3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大会提出了“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医以防经济侵略”的口号,130多个团体组织了联合请愿团,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支持。当时的国民政府一面压制、解散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一面允许在第二年成立中央医馆,有些地区可设分馆、支馆。但中医在政治上、法律上仍受歧视。国民政府规定中医学校不得列入教育系统,命令其改称为中医传习所,并禁止中医使用听诊器和注射器等。

——摘编自《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一——摘编自《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抗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代出现大量瘟疫防治医书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初期中医发展受挫的原因。
(4)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医的认识。
2020-07-2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