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宋史•道学传》:“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成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其原因是(  )
A.“格物致知”是达到天理的正确途径
B.继承孔孟“道统”并使理学走向成熟
C.朱熹使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D.“明善”是遏制伪善和致良知的关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经有所改革,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士大夫争相效仿的“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他们的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或描写边塞的诗,较接近社会现实;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他们的诗作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昭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摘编自《王勃集序》《初唐四杰对唐诗改革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重要改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改革产生的重要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6-19世纪中外文学作品简表

时间中国外国
16世纪吴承恩《西游记》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为代表的喜剧
17世纪汤显祖《牡丹亭》
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蒲松龄《聊斋志异》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为代表的悲剧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18世纪孔尚任《桃花扇》:以明末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南明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曹雪芹《红楼梦》
吴敬梓《儒林外史》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伏尔泰《哲学通信》: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老实人》:描写了一个神话般的理想世界—黄金国,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幻想
19世纪龚自珍《己亥杂诗》
黄遵宪等开展“诗界革命”,代表作有《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等》
拜伦《唐璜》
狄更斯《双城记》
雨果《悲惨世界》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以“文学与时代”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合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清代文人曾做过一首字号诗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廉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这首诗的主要适配对象应为
A.文人雅士B.王公贵族C.富商市民D.小农百姓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我国,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并形成一个固定的人格化的、女性化的隐喻结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她最早出现于闻一多于1925年3月创作的《七子之歌》。诗中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将割让的殖民地比喻为“子女”,从此,“祖国母亲”的类比在全国的白话文中流行开来,也标志着“祖国母亲”这个概念隐喻的正式形成。经过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祖国母亲”的隐喻得到进一步地使用和引申,其影响也从文学领域扩展至政治社会领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祖国母亲”的隐喻得到进一步地强化。今天她已然是我们语汇中的一种“超稳定结构”。

——摘编自潘祥辉《“祖国”与“母亲”是怎样相联的:近代爱国主义话语的源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解读“祖国母亲”形象。(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论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诗经》由王室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诗歌及经收集、筛选的民歌构成,由周天子颁诸各国,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诗经》的流传
A.以书面记载为主要方式
B.有利于构建文化的认同
C.维持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2019-06-18更新 | 1027次组卷 | 24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两汉时期,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了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B.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C.儒家经典保证了执法的公正性
D.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随意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唐代的诸多诗人中,李商隐是较为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一个,其涉及政治、民生的诗作不下百首,占了总诗作的将近1/6。李商隐在著名的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揭露、展示了社会的各种弊端,既有大唐王朝衰落过程的纵向追溯,亦有各种社会危机的横向解剖,构成长达百余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藩镇的割据叛乱、宦官的专权残暴、统治集团的骄奢、赋税的苛重、人民生活的穷困、治安的混乱、财政的危机、边防力量的削弱等都在长诗中得到揭示。李商隐反对藩镇破坏国家统一,幻想能够实现王朝的中兴。他赞成朝廷对藩镇用兵,多次作诗歌颂在平叛战争中立功的将领。对于朝廷存在的问题,他也屡屡提出尖锐的批评。如针对朝廷军队的腐败现象,他追究根源,认为关键在于宰辅不得其人。由于将反对藩镇割据和批判朝政结合起来,这让李商隐的诗作于思想和深度上要超过前人。

——摘编自龚书铎、刘德麟主编《隋唐五代:梦回千年的盛世华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商隐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艺术品格。
9 . “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秦朝的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广曲辕犁和筒车
B.曹魏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灌溉工具水排,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C.唐朝前期,“市”“坊”的界限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D.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炼而纯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郭沫若1937年诗中的“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一句来纪念抗日战争。材料体现出
A.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且引领了政局的走向
B.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C.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
D.抗战所激发的民族精神超越了党派与时代的限制
2019-08-08更新 | 369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