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公元796年,年届46岁的孟郊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登上了进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当即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
A.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喜悦B.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C.八股取士的公正公平性合理性D.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重学风气
2 . 《史记•河渠书》记载:“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主持修造该渠的是(  )
A.蜀守李冰B.太守杜诗C.将军蒙恬D.水工郑国
2020-05-2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武帝时期在河西走廊西端设敦煌郡。 敦煌成为汉朝统辖西域的军政中心,也是“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也”.魏晋时期中原战乱,士族文人迁居河西,敦煌地区儒学兴盛。佛教也在敦煌传播开来,僧人乐尊开凿莫高窟的第一所石窟。唐朝前期,丝绸之路全线畅通,胡商坐地敦煌从事商贸活动,敦煌成为国际大都市,石窟艺术达到全盛时期。历史上东晋法显、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元时马可·波罗东来,我国丝织品、纸张等传往西方,均经敦煌而行。到宋元时期,敦煌失去中西交通枢纽地位而逐渐衰落。

——摘编自顾春芳《樊锦诗自述一 我心归处是敦煌》等


根据材料信息,就敦煌的发展简史提出一个明确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和总结。(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总结要有一定提升。)
4 . 公元前213,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随后,李斯向秦始皇提出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和国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外,其他书籍均交官府销毁,材料反映出秦王朝
A.深化了统一管理国家体制的认识B.存在着治国理念的矛盾斗争
C.使用暴力手段销毁诸子百家文献D.通过统一思想巩固专制统治
5 . 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
A.平民阶级逐渐觉醒
B.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
C.私学取代官方教育
D.政治新秩序构建完成
2019-09-26更新 | 368次组卷 | 18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材料     船山(王夫之,1619- 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面对明清之际的政治变局,他为此进行了长达40多年动心忍性的艰辛探索和深入研究,并因此形成了“希张横渠之正学”的文化自觉,“寒梅春在野塘边”的文化自信和“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文化自强。

船山颇具自白心迹的《诗广传》有言:有谁在生居迷乱之世,上不遇明君,下不得民望的情境下还能够不改救国之志,仍然牺牺惶惶地关心天下的文明建构,心系天下的安危或民众的安乐呢?而且唯恐谋求得不够精深远大而高明悠久呢?只有那些真正关心国家、关心民众、关心文明建构的君子才能有如此的胸怀和志向。君子志存高远,胸怀博大,有一种“不因贫穷而怠乎道”的伦理自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其人格品质的集中体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从来不以个人私利来谋划人生,而是始终将整个天下,将文明建构和价值拱立于心头。

——摘编自王泽应《船山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精神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船山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船山的思想。
7 . “陈腐世界代表的是道义原则,最现代的社会却是为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上述马克思对鸦片战争的评论旨在说明
A.落后造成挨打,悲剧结局
B.英国是为了维护商业特权
C.中国代表正义,无懈可击
D.鸦片战争充满矛盾与悖论
8 .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规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论,由此,一个声势浩大的“采风运动”在全国迅速掀起来。下列民歌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玉米稻子密又浓,铺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
B.挥舞钢钎当红笔,豪情更比钢水急,满天钢花满天诗,献给领袖毛主席
C.吃饭不要钱,想了几千年,如今实现了,快活似神仙
D.(凤阳人民)吃不愁,穿不愁,腰里揣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史•道学传》:“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成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其原因是(  )
A.“格物致知”是达到天理的正确途径
B.继承孔孟“道统”并使理学走向成熟
C.朱熹使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D.“明善”是遏制伪善和致良知的关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经有所改革,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士大夫争相效仿的“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他们的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或描写边塞的诗,较接近社会现实;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他们的诗作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昭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摘编自《王勃集序》《初唐四杰对唐诗改革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重要改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改革产生的重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