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材料   陈子昂,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时,喜好射猎、赌博,十八岁时痛改前非,发愤读书。其《感遇诗》被王适所重,逐渐知名。武则天当政后,陈子昂多次上书,提出了加强官吏考核、关注民间疾苦、慎用基层官员、力行偃武修文等一系列建议,受到武则天的重视。因为他性格倔强正直,直言敢谏当朝失误,得罪了一些权贵,“虽数召见问政事,论亦详切,故奏闻辄罢”。陈子昂反对初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的文风,主张继承《诗经》和汉代散文的优秀传统,文必达意。他的《登幽州台歌》等作品皆称“雅正”,其文学主张影响巨大,“当世以为法”,时人赞之为“海内文宗”。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陈子昂被赞誉为“海内文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子昂文学活动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诗歌往往反映时代思想的某些内涵,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诗反映的思想是
A.重人事远鬼神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
3 . 1958年的一首诗中写道:“一个谷穗不算长,黄河上面架桥梁。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驰过不晃荡。”这首诗
A.展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望
B.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在民众中存在的表现
C.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
D.是属于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常见现象
2020-06-0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树德怀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4 . 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将《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时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法律的公正性
2021-01-10更新 | 822次组卷 | 46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武胜烈面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讽喻诗被唐代诗人应用的“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经世致用”的诗风B.唐代的政治环境开明
C.唐代的文化教育繁荣D.唐代庶族阶级的崛起
2020-12-25更新 | 243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
A.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B.“六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C.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D.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20世纪50年代,农民诗人匡荣归写出了这样的诗句“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句诗体现了该时期
A.“左”倾错误对文艺的压制B.农民文学素养有待提高
C.“双百方针”推动文化繁荣D.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特色
9 . 阅读下列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吉利强盗的来袭,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一   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其实都不高,战争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摘编自《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   洪秀全写了许多文章,如《幼学诗》《天父诗》等,在书中有如下一些言论:“我差尔主下凡做天王,他出一言是旨,是天命,尔们要遵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各王驾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据《太平天国印书》

材料三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据《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太平天国宣扬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造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为“维护共和”所做的努力。

10 . 材料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教育改革中,王安石在太学实行“三合法”,规定初入学的为外舍生,不限名额;外舍生经过考试升为内舍生,名额200人;内舍生经过考试升为上舍生,名额100人。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由王安石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在科举改革方面,王安石为改变当时士人“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的现状,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应试举人不再考诗赋、贴经、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变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王安石教育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宋王安石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