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材料一   所谓“大一统”观念,就是主张华夏族和四方的“五方之民”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战国时还实现大一统,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许多著作都讨论了“大一统”这个课题。《禹贡》、《周礼》等主张中国、四夷“四海会同”,统一由“王”来集权专制治理,并借用周代许多“设官分职”的成法制定出统一集权的官僚体制。

——《礼记》

认识到中国、蛮、夷、戎、狄五方之民各自都有其居、住、吃、穿、用使用器物的特点,这是不同的经济、文化、习俗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治理各族人民要尊重他们的民族特点,不要随便地改变他们的习俗。

——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

材料二   在皇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汉武帝主导的文化建设迅速推及全国各地,并对各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从考古学发现来看,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直接继承自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化。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渐形成一个整体,而六国文化基本消失,真正意义的汉文化出现了。

——马孟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

材料三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依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大一统”观念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念产生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汉武帝时期出现“真正意义的汉文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2 . 关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阅读材料

材料1   汉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在秦王朝治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在中央,形成了一套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官职和机构;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属国”,实行军事性管制,并派驻属国都尉为属国最高军政长官。汉王朝统治势力能达到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征收少量租赋,统治势力不能及的僻远少数民族地域,则听其贡献土特产,以象征归附。

——摘编自龚荫《汉王朝对边疆民族治理述略》

材料2   清代维正年间,由于国家实力大增,国家“一统大下”的砍望增强,中央政府就把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改土归流大潮中,一些上司识时务而自请改土归流,清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迁徙、给房、给田的处置:部分土司因利益受损引起不满,走上与中央政府对抗的道路,导致清政府不得不以战争的形式完成改土归流。

——摘编自李良品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域下改土归流的历程、原因及作用》


(1)依据材料1概括汉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2)依据材料2概括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2022-02-10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世界联系与发展

至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于是美洲的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有三四百吨(后来达上千吨)的帆船往来,有时一艘,有时多至三四艘,每年六月左右(因六、七月以后有风)运货返美洲,持续250余年,直至19世纪初。

菲律宾有大量由美洲运来的银子,中国人极感兴趣,当时国内银子供不应求,菲既多银,为极佳市场,故运去大量货物(如生丝及丝织品)及军用品(如火药原料硝石及铁等)。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逐渐形成。

——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19世纪,英国、欧洲和美国的工业家在非洲、美洲、澳大利亚和东欧寻找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例如,纺织业的机械化导致了对原棉的大量需求,这些原棉大部分来自印度、埃及和美国南部。与此相仿,新工业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对橡胶的需求,传送带和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都是橡胶,而橡胶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时间事件
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经安全理事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以及其他签字国过半数
批准,开始正式生效。联合国作为战后最大的国际性组织正式成立
1956年11月联大举行第一届紧急特别会议,建立了第一支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1960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
1979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国际公约》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通过《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
约宣言》
1995年3月联合国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在哥本哈根举行,讨论消除贫困、失业等
社会问题,通过《社会发展问题哥本哈根宣言》

有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首先,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诸多因素,如世界贸易、金融、对外投资的空前扩大等,无不是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次,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显然居于主导地位。再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协调机制主要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的。

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首先,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只要生产力发展到这样高的水平,就会出现经济全球化。其次,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当今不仅资本主义国家是市场经济,几乎所有其他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无不在发展市场经济。

——摘编自李琮《我国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性质的不同观点》


(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16世纪跨太平洋贸易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商业贸易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3)依据材料和所学,说出联合国成立的背景,并概括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4)概括材料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两种不同意见,并就我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谈谈你的认识。
4 . 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亚”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2021-09-06更新 | 5109次组卷 | 28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北京历史高考真题
5 . 唯物史观

材料一   20世纪初期,中国出现了关于“社会改造问题”的争论。1919年7月,《每周评论》发表了胡适撰写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文章宣传实用主义哲学,否认真理的普遍性,认为唯物史观不适合中国国情;以阶级调和论,反对阶级斗争说,反对社会革命论,宣扬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主义。同年8月,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并不矛盾,提倡阶级竞争说。“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经济问题是所有问题的关键。解决了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等便迎刃而解。

材料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018年底,全国有近9亿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4500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

(1)依据材料一,指出关于“社会改造问题”争论的焦点。结合所学,概述这一争论出现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二,运用唯物史观,简要评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
2024-01-01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6 . 历史变革中的西方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一场阳春白雪的高雅运动,那么宗教改革就是一场下里巴人的平民运动,它在日耳曼人文化圈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如果说文艺复兴运动主要是伸张人性的权利,倡导一种感性意义上的解放,那么宗教改革运动则是要重振信仰的权威,用一种真诚的宗教态度来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虚伪和堕落。……正是由于宗教改革的这些后果,欧洲才走出了中世纪文化的低谷,走上了一条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宗教改革运动构成了西方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真正开端。

——赵林《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材料二   牛顿的宇宙理论如此完善和令人信服,以至于它的影响远远超越了科学领域。他的成功让人们感到,理性分析对人类行为和制度同样有效。人们期望用理性思想改变整个世界。……希望用纯粹的理性分析来审视人类,找到统治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指出“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乃是一种精神上的安宁,这种安宁来自人人都感到安全;为了使人们享有这种自由,政府必须能使任何公民不必惧怕任何别的公民。”

材料四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宗教改革运动构成了西方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真正开端。”这句话的理解。
(2)指出材料二中“牛顿的宇宙理论”出现的背景。并概括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刻的影响。
(3)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政治自由”指什么?就“享有自由是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谈谈你的看法。
(4)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概括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2023-04-14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食物与货币

材料一   1972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三座西汉初年的墓,墓主为第一代轪侯及其妻子、儿子。出土大量文物,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

辛追(轪侯妻子)墓出土物五谷及豆类11袋,有稻、小麦、赤豆等。出土野鸡、野鸭、鹤、等禽骨;兔、牛、绵羊、等兽骨;鲫鱼、鲤鱼、鳜鱼等鱼骨。出土杨梅、梨、枣、橘、等标本。出土藕片汤和白菜、葱、等多种菜籽。出土釜、甑、鼎等炊具,可煮、蒸、烤、炸等;调味品十余种,五味俱全。出土精美漆器的盘、鼎、盒等餐具和锺、钫、壶、勺、樽等酒具。

出土722支遣册(专门记录随葬品器物的简牍)中有350支关于食物、食具的记载,可与出土的食物、器物相印证,既有符合身份礼制的饮食器,又有各式方法烹饪的佳肴美味。出土的帛书《养生方》中强调饮食疗法,药酒酿坊等。


(1)上述材料出土文物中涉及了哪些类型的史料,举例说明。并依据材料概括西汉初年贵族的饮食特点。

材料二


从左到右:耸肩尖足空首布(春秋·晋)、梁充釿五十当锊(战国·魏)、(宋子)十二朱三孔布(战国·赵)、蚁鼻钱(战国·楚)、齐建邦囗缶化刀币(战国·齐)、秦半两(秦)、卢金(战国·楚)


(2)指出材料二存在的问题。

材料三   “始,益州豪民十余户连作交子……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收入人户见(现)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街市交易,如将交子要取见钱,每贯割落三十文为利”。


(3)依据材料三概括宋代交子的特点。

材料四   20207月,在亚投行第五届理事会年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亚投行已经从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来自六大洲的102个成员。亚投行从最初的倡议到最终的落实,历时27个月、800多天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于2016116日终于正式开张.作为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也将为亚洲和世界各地的国家或地区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亚投行的主要宗旨是:通过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并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其他多边和双边开发机构紧密合作,推进区域合作和伙伴关系,应对发展挑战。


(4)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亚投行的成立背景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023-01-06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东西方文明的交往很早就已发生。通过商人、使节、游历者、文人学者的来往,各地文明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传播与交往,但和平交往并非人类相处的唯一方式,在古代,战争和征服在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摘编自华师大版《世界历史》(上)


(1)根据材料概括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各举一例。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哥伦布大交换”的作用。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国际博览会,它重要的展品包括:印刷机、蒸汽机、火车头、收割机、桁架桥、固特异公司的硫化橡胶、纺织机、缝纫机等。机器展区是博览会最吸引人的部分,博览会的《官方图录》对这部分给与了最为详尽的介绍和阐述,《官方图录》称之为“速度和力量的令人震撼的抒情”。

——摘编自王浩强《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


(3)依据材料概括1851年万国博览会展品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英向苏联让步,在否决权问题上通过了“雅尔塔公式”,即安理会理事国关于程序问题的决议只需简单多数票通过即可;关于实质性问题的决议,理事会的多数票中必须包括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方为有效。当常任理事国是争端当事国时,如果决议是采取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或是安理会为审议争端而进行调查时,不得行使否决权;如作出决定,考虑采取出兵、断交等手段时,可以行使否决权。这就是所谓的“大国一致原则”。会议决定,凡在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国家或1945年3月1日前向法西斯宣战的国家均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美英苏三国通过的“雅尔塔公式”。
2022-06-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A卷)
9 . “自写真”

15—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绘画有了新突破。

中国古代自画像称为“自写真”,最早记载于《后汉书》。宋元始有零星作品传世,但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画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更为个性的面部特征。绍兴人徐渭在自画像上写道,“吾年十岁手植青藤”“流光荏苒,两鬓如霜”“合作此图,寿藤亦寿吾”。江南画家唐寅、陈洪绶等也有自画像传世。

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少量自画像。15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效法古罗马人定制艺术品以获得不朽荣誉,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画家多在宗教、历史等场景中插入自己的形象。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阿尔伯蒂的《论绘画》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画中人物脱离场景,独立呈现。丢勒、提香等人绘制了多幅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伦勃朗一人就创作了70余幅自画像,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则收藏了79幅自画像。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5-17世纪自画像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9-06更新 | 4125次组卷 | 27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北京历史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一书由40位受访者的口述集结而成。60岁以上老人记忆最深的是生产队里集体劳作清贫生活,直至20世纪80年代实行土地承包,生活才有所好转,但吃救济粮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书中“70后”到“90 后”的受访者讲述的主题变成了读书求学、进城打工、回乡创业。由此可见(     
①口述史料是来自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口述回忆                            
②口述史料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成分,需要甄别
③该口述史料记录了一些历史事件背景下普通人的经历
④该口述史料准确反映出不同时期农民群体的整体风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2-02-11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