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33 道试题
1 . 对以下表格反映的历史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1842年,清政府与英方商定,遇到英国商民与内地居民的交涉案件,英国商民英自理民由内地力。清政府认为达是“让光人管理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1900年之后,清政府多次向英国提出修约,旨在收回领事裁判权,未果。
1902年初,清政府与英国商定,待中国整顿律例并与各国律例一致,并且完善司法制度后,英国同意放弃领事裁判权。随后,日、美等列强亦允诺待清政府完善司法后放弃领事裁判权。4月,清政府颁发修律上谕,任命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着手法律的修订。

A.清政府的司法主权意识逐渐加强B.戊戌变法是清政府政治变革转折点
C.列强主动地推动清政府变革法律D.义和团运动迫使列强放弃侵华特权
2022-12-13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2022-06-22更新 | 8298次组卷 | 70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栽培茶的国家。唐朝陆羽《茶经》记载:采茶只可于晴天采撞,只采摘最小芽头,制茶须经蒸、捣、焙、穿、封、干等环节。大约从17世纪中期茶叶被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输入欧洲,随着茶叶消费在欧洲的逐渐普及,18世纪20年代起,茶叶开始占据中西贸易出口货值的首位,输出数量大幅度增加。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贸易迎来了全盛时期,茶叶年出口量扶摇直上。

——摘编自陶德臣《中国茶叶商帮群体产生条件及其异同比较》等

材料二   1833年,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的结束,在印度试种茶叶受到大力支持和鼓励。揉捻机、玻璃发酵台、烘茶机、切茶机、拣选机等制茶机器的发明发轫于茶叶生产中的技术革新,并得到英国政府颁给的专利保护权。印度茶业由英国殖民者投资,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其种植与制造有欧洲技师的监督,这些技师能够根据英国消费者的口味,制造各种等级的茶叶以满足市场的需要,茶叶也由拥有大茶园的资本家直接运销到伦敦茶叶市场。

而中国的情况则迥然不同,茶叶生产依然是个体小农分散经营,墨守长久相传的、刻板的手工制茶方法,生产效率低、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茶农不需要关心销售,出口任由外国洋行把持;茶叶外销至少经过茶贩、茶庄、茶栈和洋商四道转手,不仅增加了外销成本,而且不利于尽快外运。曾经独步世界的中国茶业,历经鸦片战争后短期的迅猛发展,竟然在英属印度、锡兰等洋茶的强力竞争下迅速走向衰败。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中国茶叶外贸保持旺盛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析英属印度与中国茶业贸易一起一落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中印茶业贸易的兴衰,可以得出哪些历中认知?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有同学按时间先后顺序将“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

序号名称表述
世官制主要实行于先秦时期;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该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予官职;该制度以门第作为选官主要依据,为士族政治的实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不利于中央集权。


参照①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②④的表述。
2022-03-1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试图用政府二次分配的方式扭转持续扩大的贫富差距,但结果却是前10%的人群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阶层分化还导致社会矛盾丛生引发民粹风潮,如2021年的伦敦骚乱和2018年法国“黄背心运动”。其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     
A.西方福利制度宣告了破产B.经济调整未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C.战后民权运动出现新高潮D.国家宏观调控存在着严重缺陷
2022-01-01更新 | 660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西山学校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了真正的选举权和罢免权,实现了当家作主;公社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经济建设,增加工作岗位,降低失业率,最大限度保障公民经济利益;摧毁僧侣势力的同时,进行教育改革,赋予广大人民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公社在仅存的72.天里,共颁布了300多个公告和法令,这些公告和法令既是对公职人员权力的限制,又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保护。公社存在期间,公社所有的政治管理活动都是向人民群众敞开的,是经得起监督和考验的,称得上公开透明、公正无私。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弄清其中的制约因素将是下阶段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上级政府和基层组织之间应该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实际上,一些地方的上级政府和基层组织间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就农村而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还不足以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应对较大的日常生活开支,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在农闲时外出务工,甚至不问农事专心在外务工。城市中的个体户绝大多数以小本经营为主,每天基本上都在奔波着,时间和精力都是金钱。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情况下,在挣钱与“选举”和“监督”之间的选择自然一目了然。由于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还比较淡薄,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民主选举难以实现或只是走过场。选举流于形式导致选举失真,不能体现真正的民意,选出的干部得不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开展工作自然处处受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余秀丽《巴黎公社的民主经验对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巴黎公社保障民主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基层民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黎公社的民主经验对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92417日,哥伦布与西班牙王后伊莎贝拉签订了圣塔菲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1.凡在新发现土地上所出产、交换而得的一切黄金、白银、珍珠、宝石、香料和其他财物的十分之一都归他个人所有,并免予征税。

2.凡涉及上述物的诉讼,由他或他的代表以元帅身份掌握审判权。

3.他有权对一切开往新占领地的商船贸易,享有八分之一股份的特权。

4.封他以“唐”的贵族头衔和远征军元帅的称号,封他为发现土地的副王和总督。

5.其子孙后代永世继承其爵位、职务和权力。

——摘编自张家唐《论哥伦布西航的动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它事关“国之大政”,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但漕运本身也存在许多弊端,元明清时期漕运“河海之争”所折射出的困境就是其中之一。


——据谭其骧《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与元代漕运路线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27年,作家雨果发表5幕韵文剧《克伦威尔》的长序。他在序中提出,戏剧应表现新思想,应强调艺术自由。诗人戈蒂耶说:“《<克伦威尔>序》在我们心目中有如摩西重要宣言(《圣经·旧约》中的重要内容)。”这种文学现象体现了当时法国知识分子
A.延续了主权在民意识B.继承了人类优秀文化的遗产
C.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D.痛斥了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