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30年,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问世,情节围绕于连的生活经历展开。小说中的“黑”代表法国封建贵族复辟势力及教会组织,“红”则代表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时代。该作品
A.再现法国社会的真实状况B.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C.抨击保皇派梯也尔的恐怖D.揭露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22年梁启超提出,“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之下,行民本主义之精神。此理想虽不能完全实现,然影响于国民意识者既已甚深故虽累经专制摧残,而精神不能磨灭”。梁启超意在
A.颠覆传统儒学构建新文化B.借助传统文化传播新思想
C.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基础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法国外交由强硬的政策转向对德让步妥协的绥靖政策,是由一系列原因形成的。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得法国经济的复苏中止,在维护现有利益的前提下,法国开始谋求同德国和解和妥协。实质上,克里孟梭政府严格执行凡尔赛条约的外交政策并没有执行下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英国的外交政策,以及英国对法国的遏制。最后,法国国内和平主义思潮对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普遍和平主义、和平主义衍生出的民众革命主义及其对统治阶级的信号指示,人民要求下的民主机制规范了避战求和的思想,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图谋变异了祸水东引的判断,最终催生了绥靖主义。

——摘编自赵立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绥靖政策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影响。
4 .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宣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和平运动和正义斗争,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B.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
C.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D.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5 . 2021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3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时间主要事迹评价
20世纪20年代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扭转了时局
20世纪40年代争取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和平
20世纪50年代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④参加重庆谈判
A.①②④③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③②①④
2021-05-21更新 | 329次组卷 | 7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1930 年,针对日本捏造“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妄说,考古学家梁思永来到黑龙江昂昂溪附近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并初步得出“昂昂溪的新石器文化不过是蒙古热河的新石器     文化的东支而已”的结论。昂昂溪的考古发掘及研究
A.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从文化上否定日本分裂中国的理论
C.使中国抗战得到国际同情和支持D.迫使日本放弃侵略中国东北的计划
7 . 钱乘旦指出:“工业超过农业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压迫贵族地主阶级;大工业挤垮手工业意味着工厂主排挤商人对生产的控制,因而商业资本让位给工业资本;工厂的兴起和城市的昌隆则表明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和壮大。”钱乘旦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A.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B.壮大工人阶级力量
C.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D.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等20万人协同作战,在山西忻口抗击7万日军,首创歼敌逾万的纪录。忻口战役反映了
A.中日两国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
C.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持久抗战方针产生了积极效果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麦迪逊曾说:“在构筑人管理人的政府时,最困难的是先得让政府有能力控制百姓;接下来,你还得让它能控制住自己”。这里的“政府有能力控制百姓”是指
A.联邦制度B.三权分立C.人民主权D.民主共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豫也!

——《清高宗实录》卷14351793年乾隆帝答复英国马嘎尔尼使团通商请求的上谕)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坚持国家关系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中欧积极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加强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深化同非洲、拉美等地区国家的合作。中国已与世界上11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其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到60对,在世界上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

——《新中国外交70年的历史性成就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乾隆帝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由材料二可知,当时清朝部分官员的对外态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对外态度的形成原因。
(3)请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特点;依据上述全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2021-05-07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