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地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据统计,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不仅超越前朝而且也为后世所不及。

——摘编自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

材料二   宋代政府在对农业与商品经济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与历朝的不同之处。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国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因而商业的发展只能对统治者有利,而不会影响其统治地位。天圣年间(1023-1032年),造纸、雕版印刷、火药均已出现,纺织、制瓷、矿冶等各部门都有显著发展,各业作坊规模之大,超越前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

——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材料三   宋代打破了唐时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的规定,商人子弟读书应举已不在法令的禁止之列。……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发展呈现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
2022-11-15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银行业在英国发展得更早、更有效,为个人企业和社团企业提供了共同基金。……企业家中的人才令人印象深刻地集中在英国。摆脱常规和对个人责任的强调使在非国教徒中间产生很大一部分实验者和发明者,而他们的节俭使他们把利润再投资于实业。……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一一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7-19世纪英国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统计表

18-19世纪英国城市发展的统计表


材料三   178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及主要产品额(单位:百万镑)统计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主要因素。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
(3)指出材料三中178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国初期,中国博物馆工作者访问并考察国外博物馆时,发现仍在公开陈列中国的“小脚妇女绣花鞋、大烟枪等”。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主办的博物馆出国展览表(部分)。

名称时间展出地内容
中国艺术展览会1950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民主德国等文物和现代艺术品并重
中国文化艺术博览会1951印度文物主题展
中国工农业博览会1953苏联工农业产品
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1954匈牙利、保加利亚工艺美术主题
中国绘画展览会1955英国绘画主题展
中国实用艺术展览会1955苏联瓷器、漆器、银器和象牙制品
浙江省蚕丝展览1957捷克斯洛伐克中国地方物产主题
中国敦煌艺术展览会1958日本敦煌艺术主题展
中国现代绘画展览会1959保加利亚中国现代画家作品

——摘编自徐玲《1950-1966年博物馆出国展览与中国新形象表达》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虽然新中国已经诞生,但国外博物馆仍然只陈列“小脚妇女大烟枪”的原因。
(2)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国展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展览的影响。
(3)阅读上述材料你对当今中国树立和维护良好的国际形象有什么建议
2022-07-0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维新后期,儒家文化对日本国民教育路径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影响。1879年,明治政府颁布《教学圣旨》提出,着眼于国民在“文明开化进程中”研读西学而忽略传统社会风俗及道德品行可能带来的风险,强调应以儒学的“仁义忠孝”为教学根本。1883年,文部省向各府县公布《小学修身书编写方法大意》,强调“遵循万世一系天壤无穷之国体观,养成尊王爱国的精神;道德教育需基于儒教精神,在小学中采用欧美的道德教育将会有很多弊端”。1890年,《教育敕语》作为诏书由天皇直接下达给国民,奠定了儒学文化在国民道德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强调国民对于天皇的绝对服从和奉献。

——摘编自杨达《儒家文化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国民教育路径》


(1)根据材料,分析明治维新后期日本在国民教育中重视儒家文化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儒家文化对日本国民教育路径产生的影响。
5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矛盾,双方都想为自己抢夺更多的地盘,把各自的社会制度推行到被解放的国土。冷战之所以爆发,也源于美苏两种不同对外战略构想,美国的全球扩张和苏联的保障安全体系的碰撞。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大英帝国已失去昔日的辉煌,无力单独与苏抗衡,于是英国就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企图促使美国承担责任,借助美国的力量遏制苏联的扩张。

——摘编自白建才《论冷战的起源》

材料二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曰间,除其他秘密渠道外,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选择谅解,都明确表达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共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意让危机升级,努力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避免导致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发生。

——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


(1)依据材料一,分析冷战的成因。结合所学指出美苏冷战的基本态势。
(2)指出材料二中的危机及美、苏两国领导人处理危机的方式特点。这对对我们处理国际关系有什么启示?
6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大门。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然而,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与图一、图二和图三相关的列强侵华战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近代史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探索抗争的主要史实(各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图二和图四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农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歌收时的救荒粮,玉米亦是如此。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2023-12-31更新 | 125次组卷 | 4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测试(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宗族活动进一步下移,庶民化的宗族开始参与社会治理,基层官府依托地方宗族行使权力,主导乡村基层治理,但同时又试图以地域性行政组织来取代宗族组织,削弱其权力地位。理学家主张恢复古代宗法、重建宗族制度。北宋张载认为宗法能够“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世系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当时朝廷采纳了这些想法,鼓励士大夫阶层建宗祠,修族谱。明中叶以后,基层政权通在宗族内部推行乡约或依据乡约的理念制定宗族规范,实现了宗族的组织化。明清实行保甲制,宗族的互助功能大大加强,通过宗族公共财产来济贫、助学,宗族的社会保障功能加强,呈现出一种自治性的倾向。

——摘编自张绍良《宗族组织与基层治理关系探析》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了一系列组织方式将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中国组织起来,实现了民族独立。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乡村社会进行“阶级化”的方式,通过“划成分”“戴帽子”等措施强化农民的阶级意识,实现对农民的组织动员。新中国成立后,党通过土地改革、集体改造、政党下乡等三大组织化方式,推动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政治整合。1955年,农村党员总数达到600万至700万,自此以后,党组织基本下沉和覆盖了所有乡村,将原先离散化的传统乡村吸纳到党的组织体系之下。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国家权力开始从乡村抽离,乡村社会出现了短暂的“治理真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助推了乡村基层治理体制向村民自治体制转型。

——摘编自颜德如《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基层治理的探索:基于组织化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以后宗族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022-09-20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者,是中国文化重要的表征和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表:长城历史发展概况

时期发展概况
秦朝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驱逐匈奴,并重新修筑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其“延袤万余里”。
明朝“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张家口一带“苏杭绸缎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长城沿线出现了“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轿,无异于中原”的兴旺景象。
民国1920年,《申报》刊登广告:“长城为御敌而设,长城牌香烟为保护利权而作”,引起国人广泛关注。之后许多民族企业都以长城命名自己的产品。1933年,宋哲元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长城喜峰口等地英勇抗日,重创日军。
新中国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前来长城旅游观光。

——摘编自赵现海《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角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至少两个时期,依据史实,论述长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角色的演变。(要求:角色定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8-01更新 | 144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乏政治协商的相关实践和模式,包括国君和民众之间、皇帝与大臣之间和皇权与士人之间。古代中国基本保持着大一统的专制帝国形象,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权力都被皇帝一人包揽,尤其在遇到一些重大事项时,经常会出现由皇帝主持,诸多大臣都发表意见、参与讨论的情形。其中,皇帝就某项政务专门征询某位或某些官员意见的“廷议”。秦朝,在若干大政方针如分封行郡县、焚书等的出台,需经过朝廷讨论这一环节。汉代的“廷议”现象更多,如在对待匈奴的态度上,汉王朝多次让群臣发表意见以供决策。秦汉以后,“朝议”和“廷议”同样常见于历朝历代。

——摘编自谢从戎、沈骅《古代政治协商对新时期协商民主的启示》

材料二   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直接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民主形式。推进好新时代政党协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职能、作用,对于凝聚共识、智慧和力量推动新时代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尚昭晨《推进新时代政党协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国“政党协商”的发展历程。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协商”的认识。
2023-04-2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