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耕地与粮食种植情况统计(部分)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2.35.723.856.427.210.714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94949090908585

材料二   对粮食安全的衡量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粮食的总供应量充足,二是能够使所有人获得需要的粮食。在传统社会,农业的收成主要依赖于自然因素,一旦气候变化,就会对粮食产量进而对粮食安全形成较大的影响。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地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粮食产量的高低。在同一时间,有的地区粮食丰收却“粜售不出”“粮价低贱”,而另一地区则因为粮食歉收而人们“食不果腹”。同时,在古代阶级社会里,无地少地的农民因封建剥削制度的影响而在粮食分配中处于弱势,最易发生粮食危机。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撤回对华援建项目,在财政上给中国施加压力,在中国边境策动叛乱威胁中国主权。而美国舰队侵入中国领海,联合中国相邻国家形成包围圈。为保证中国工业的安全发展,并打下坚实的战略后方,1964年到1978年,我国在隐蔽性好的多山的中西部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代表着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特殊历史进程。

三线建设者从城市来到落后的山区,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而奋斗,在技术条件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坚守自己的岗位,创造出“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成果,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三线建设时期,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追求技术极致的职业精神,也是一种为国家事业奉献终身的精神信仰,激励着三线建设者将个人与社会相融合,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晓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中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线建设的原因和意义。
(2)据材料概括三线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农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歌收时的救荒粮,玉米亦是如此。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2023-12-31更新 | 127次组卷 | 4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项目看,西方社会保障基本囊括了生、老、病、死、伤残、子女等所有项目。其资金来源于社会的多个方面,雇主、雇员和政府按一定比例承担(工商保险除外),管理体系的主力是企业、地方政府,国家仅仅起辅助作用。在社会保障之内的公民不需要提交中请,社会保障会依照法律规定为公民自动提供保障,提供者也无常进行选择,从而使社会保障成为公民的一项绝对的经济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遇到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养老保险资金增加,加上失业救济费以及各项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支出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负担。其次,社会保障规模日益膨胀,影响了劳动者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经济效率下降;经济下降无形中减少了社会保障的来源,进而社会福利减少,又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最后,社会保障规模的扩大,带来社会保障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增加,最终使得社会保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降低了社会保障资金的运作效率,加大了经营风险。

——摘编自李虹《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借鉴》


(1)据材料,概括西方国家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意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烟草已被广泛种植。它不仅在萨满教的宗教实践中普遍存在,同样在印第安人的重大仪式,如祭拜祖先、庆祝战争胜利、缔结和约、庆祝丰收以及成人礼等重要场合被赋予神秘的魔力,美洲烟草文化逐渐形成。16世纪初欧洲人开始接触到烟草,但将烟草视为野蛮的象征而不屑一顾。随着烟草在欧洲的传播,欧洲人改变了对烟草的轻视。16世纪后期英国女王近臣雷利将烟草引入上流社会,吸烟成为富有的精英士绅阶层的文化符号。17世纪中期欧洲中等阶层逐渐形成,烟草文化从上层社会传播到了中等阶层。中等阶层赋予了烟草新的意义,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用品。在此后两个世纪里,烟草文化传播到更大范围的消费群体中。巨大的市场需求,驱使欧洲人在美洲广泛种植烟草,建立烟草工厂,产品不仅供应欧洲,还大量出口海外,这对欧洲的殖民主义事业非常重要。随着烟草的普及,欧洲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烟草文化,英国的烟斗文化、法国的鼻烟文化和西班牙的雪茄文化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尽管有识之士认识到烟草使人上瘾有害健康而抵制,但烟草仍然风靡了欧洲,实现了对欧洲的“征服”,成为美洲“回馈”欧洲的文化产品,这也是“哥伦布大交换”的典型案例。

——摘编自荆玲玲《近代早期美洲烟草文化的欧洲化》

综合材料信息,以烟草为主题,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6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日,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身兼中国大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在“回纥以南,号称“参天可汗道”。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等

材料二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的新问题,并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上边疆治理措施的共同作用。
2023-01-3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中代表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重要探索及共同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发动这场“思想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路径。
8 . 阅读下表(汉至明代中国南北户数增减的演变情况》,据此可知(     
汉至明代中国南北户数增减的演变情况

——摘编自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

A.南北经济交流频繁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政府鼓励人口南迁
2022-11-0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五四爱国运动是主动地抗争,是为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而战,体现出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并使中国人民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进一步看清了封建统治阶级成为帝国主义附庸的面目,开始认识到必须推翻他们的统治。

——齐卫平《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四个向度 》


       材料三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 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质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摘编自齐卫平(100 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五四"?》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后中国政治精英“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实践。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性觉醒”的表现。
(3)据材料三,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是中国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主要是采取;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措施。

——摘编自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二   唐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后,唐朝推行怀柔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实现了“合同为一家”,唐太宗还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

——摘编自马大 正(中国古代的边 瞳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清代经过约一个世纪对边健地区的用兵,清 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民族国家,为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治理边疆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3)据材料三,简述清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意义。
2022-11-0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