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8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宋代“点茶法”包括碾茶、罗茶、候汤、熵(xié)盏,然后点茶等步骤,在中华茶饮文化中独树一帜。饮茶、品茶、玩茶能放松身心、愉悦神志。宋代茶文化在思想观念上赋茶以德喻人德,赋茶以性喻人性,以茶的生命过程比喻人生,诠释“德”“性”“人生”伦理内容,常常将佛道思想融合其中。宋代是中国茶馆文化的定型期,自此以后中国茶馆文化便具有了市民性质,成为大众性、娱乐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结合体,其风貌和传统一直影响到现在。宋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发展长河中处于承上启下、创新发展时期。茶马互市满足了宋朝强军备马之需,也满足了边境少数民族的茶叶需求。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交流的足迹已遍及东亚、东南亚,甚至远及中东、西北非,对中国后世的茶文化、日本的茶道和韩国的茶礼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陈永昊、徐吉军《论宋代茶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

材料二   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将中国茶带入英国王室,饮茶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的时尚。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英国,茶叶作为贵族享用的一种奢侈品,家庭茶会成为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1700年,英国的杂货铺开始出售茶叶,这标志着英国贵族化茶饮方式开始向平民化茶饮发展。1750年前后,饮茶已在英国城乡各阶层普及。特别是1784年英国开始降低茶叶税收,让茶叶价格更加亲民,到了十八世纪末,茶饮已渗透到英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工人们对茶叶需求急剧扩大,茶叶成为他们既可以促进消化又可以提神振奋精神的生活必需品。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演进,英国茶文化也逐渐演变为以泛化的下午茶为主体的多元化饮茶方式。

——摘编自刘昌明《还原全球化背景下的英国茶文化(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茶文化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趋势。并分析推动英国饮茶习俗逐渐普及的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外交流的相关史实,简析“茶文化”的时代价值。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初期,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太学的发展相对缓慢。到神宗之时,由于王安石的推动,太学取得较大发展。据记载,北宋太学初置时,大约百余人;神宗时增至2400余人;徽宗崇宁时达到高峰,人数一度达到3800余人。宋以前的太学,生员主要是各级官员的子弟,宋代的太学,基本凭考试升进,生员的来源范围扩大明显。太学在当时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对地方官学,乃至民办学校起到了导向作用。北宋不少太学生不畏强权,敢于上书直言,论列时政,如钦宗上台不久,太学生陈东就上书请求惩办蔡京、童贯等人,后来梁师成等获罪,与陈东上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之,北宋太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划上了浓重的一笔。

——摘编自闰孟祥、贾明杰《宋代太学教育》

材料二   12世纪,欧洲开始出现大学。据统计,13世纪欧洲约有大学22所,16世纪已有80多所。当时,大学成为僧侣政治和行政权力、教权和主权并列的第三种力量,但它并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束缚。大学团体的正式成员都有表决权,参与决策校内事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有资格被选为校长。13世纪,教皇教令和大学法规已对课程内容有明确规定,如文学课程主要开设文法、修辞等“七艺”,天文学几乎限于历法和复活节日期的推算,神学课程为《意见集》和《圣经》等。中世纪大学吸收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他们之间通用拉丁语进行对话,不断地交流学识、探索科学。当时,教皇也准许某些名牌大学的教师在许多大学同时任教,学生有迁移权。

——摘编自张晓丹《试论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太学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特点并评价中世纪欧洲大学。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汉至明清,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多是乡里两级。从表面上看,“里”具有乡约自治功能,但本质上是以村落为基础的赋役征收单位,乡(管、都、保)则是介于县与里之间由若干村落组成的地域性行政单元,而家族是乡土社会不可忽视的治理依托。乡里承担着维持国家在基层正常运转的重要任务。秦汉时期,在有秩、游徽之外,由“三老”负责教化便有很强的自治色彩。到隋唐时期,乡的功能进一步弱化,基层权力向州县集中。王安石变法后,县以下的保甲组织开始成为皇权的载体。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增强。乡里自治色彩再次削弱。基层行政权力的缩小、行政人员威信和统治力的下降为士绅和宗族势力的补充提供了空间。

——摘编自王伟进等《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治理实行了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下,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单一的政府;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的单一主体模式被打破,开始了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时期。2006 年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村的治理主体又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乡村治理形成了以广大农民为主体,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新乡贤等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新时代,为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一个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社会组织、新乡贤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这样的体系构建既保障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其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也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果。

——摘编自蒋永穆等《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主体发生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乡村治理的认识。
2024-05-3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王成天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沉湎于宫廷享乐。眼见于此,圣徒圣丹尼斯派遣贞德前去拯救法国。然而,贞德却沉迷于吸食鸦片,举止粗俗并且愚蠢。面对法国教士与贵族的骚扰,贞德无力保护自己,时刻需要丹尼斯的保护。最终,贞德并没有完成圣徒交付给她的使命,不幸沦为了法国贵族集团玩弄的对象。

——摘编自【法】伏尔泰《奥尔良少女》(1755年)

材料二   贞德执意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抗英大业,却阴差阳错地爱上了一位英国军官、在法王的加冕仪式上,她受到了国王与众人的斥责,并遭放逐。在流亡途中,贞德被英军捕获。在狱中,面对爱人的劝降,贞德给出了自己的答复:“你现在是我的敌人,我的民族深恶痛绝的敌人,你我之间毫无共同的东西,我不可能爱你!”话毕,她扯断三重铁链,逃出监狱,重回战场,一举扭转了战局。

——摘编自【德】席勒《奥尔良少女》(1802年)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伏尔泰和席勒对贞德形象的建构。
2024-04-1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以来,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殖民主义和工业化促使移民流动迅速增长。殖民主义使得欧洲人作为水手、军人、农民、商人、僧侣以及行政人员迁居海外。15-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殖民地获取了大约1500万的劳动力,其中有不少是非洲奴隶和契约劳工。美国立国和经济发展靠的就是这些移民。1861-1920年迁居美国的移民有3000万人。1918-1945年间,因经济停滞和政治动乱,导致移民人数下降。在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移民被遣送出境,1936年时外籍人口减少了50万。

1945-1973年,长时期繁荣的刺激导致不发达地区的劳工大规模迁入西欧、北美和大洋洲。资本从原来的经济中心转移,跨国的生产和分配方式重新形成了世界经济的大格局。新类型的移民纷纷进入一些较老的工业国家,而在南欧、海湾石油国家、拉美、非洲和亚洲则有新的移民输入国出现。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以德国为例,1961年德国的外来人口不到686200人,占德国总人口的1.2%;到1997年底,德国的外国人口为730万,占德国总人口的9%,其中97%的外来人口居住在原西德地区。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与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世界移民的历史影响。从国家治理角度,谈谈应对移民问题的举措。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波斯帝国灭亡后,亚历山大继续领兵东进,在粟特遇到当地居民激烈反抗,尤其以地方贵族斯皮泰门领导的起义威胁最大。起义军曾一度收复首都,给远征军以沉重打击。亚历山大在中亚细亚征战两年,方将起义军镇压下去。……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另外,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抢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

——林汉达、曹余章《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三   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先后建立起儿十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文明城市,分布在从地中海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最远的到达吉尔吉斯斯坦和印度。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大量的希腊手工工匠、商人、学者、医生、冒险家纷纷涌入这些东方城市,不仅扩大了希腊与东方的经济联系,而且把希腊民主政治的传统、希腊文化和风格独特的生活方式直接介绍给了当地人,极大地扩大了希腊文明对东方的影响,而东方的风格传统也日益渗进了希腊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并说明理由。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的观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代不同文明交往的方式,并谈谈你认为在现代文明交流中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2024-03-23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兴化市文正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度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远征意大利开始,拿破仑就宣布: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国军队是来切断诸君枷锁的!作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对于法国占领地区的人们来说,虽说新的思想和制度具有刺激其发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就是明显的例证。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也正因如此,最终他不得不失败。

——摘编自【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据材料,围绕“近代战争与文化重构”拟定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毋庸置疑,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需要人才,而同时这一大背景又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英国工业革命前后,人才所处的环境也对当时人才作用的发挥、工业技术的革新等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18世纪下半年的英国社会的每个角落都面临巨大变化,技术发明层出不穷,新兴行业与日俱增。随着工业革命后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经济、技术、医药、建筑、航海、艺术家等各类人才,这对世俗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民阶层送自己的子女上学成为普遍现象。甚至农奴阶层随着自由身份的实现和经济能力的加强,他们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英国社会在呈现出经济不断发展、民生渐趋改善的一面的同时,也始终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社会问题,贫困问题突出即是其中之一。为了缓解当时的劳资关系,英国政府在17001760年间,颁布了多个劳工法令,使劳工在雇主拖欠、克扣工资时提起申诉有了法律保障。

——摘编自张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才环境探究》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界人士、经济学家带动科技人才观发生两重变革:一是将科技人才提升至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间竞争的决定因素;二是赋予其等同于商品和资产的属性,直接影响了美国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标准。美国政府和企业密切配合,将移民作为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利用大规模的商业宣传、海外招聘以及“凭才能换公民身份”策略,建立起对全球人才优先挑选配置的特权。英国、加拿大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效仿美国的改革,到20世纪60年代末多方多维参与的、常态化的国际人才竞争格局基本形成,重塑了国际移民的流动方向和特征。

——摘编自任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国际科技人才的争夺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前后英国人才所面临的社会环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争夺国际科技人才的原因及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6世纪,葡萄牙人曾劫掠中国的“苦力”到葡属殖民地去做工。19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将华人贩卖到南洋、美洲,从事繁重的劳役,逐渐形成了贩卖华人的高潮。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允许华工出国,使华人出国合法化。在这一贸易中,作为活动主体的华人,一开始便不属于订立契约的一方,而是被诱骗与欺诈的对象。从其被掳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沦为奴隶,与人所共知的非洲奴隶贸易所强加于受害者的奴役毫无二致,因而,一般称之为苦力贸易。

——摘编自陆浩书《近代华工东行记——谈罪恶的苦力贸易》等

材料二   1848年,美国旧金山发现金矿,急需劳工,华工骤增。1868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雇佣8000名华工修建太平洋中央铁路,华工为修建这条铁路付出了许多生命的代价。在1860年至1890年之间,加州农业的各个部门都有华人在做工,他们有的葡萄园里做工,有的填筑沼泽地等;此外,加州的轻工业和服务业,如毛纺业、卷烟业、拖鞋厂、洗衣房,也是华工的主要集中地。

——摘编自侯苗丽《试论近代华工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苦力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华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活动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1世纪起,商业进入复兴时期,罗马天主教教皇发动的宗教性军事行动最初是开拓宗教之路,结果却开拓了商业的道路,“黎凡特(TheLevant,地中海东部)到处都建立起了拉丁商人的聚居区”,整个西欧不久又恢复了活力,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都是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的。自11世纪以来,家庭中人丁兴旺的现象似乎在贵族中和在农民中一样的普遍。年轻的小伙子到处皆是,他们感到自己的乡土人满为患,渴望到远方去碰碰运气。10世纪以来重犁的普及,不必纵横对翻,自然形成高垄和深沟,可以节省人力,非常便于种植作物和提高产量。三田制推广,使农村每个农民的农业生产量可以增加50%以上。

——摘编自李安敏《论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

材料二   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获得自治的方式,并简析城市自治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