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宋代“点茶法”包括碾茶、罗茶、候汤、熵(xié)盏,然后点茶等步骤,在中华茶饮文化中独树一帜。饮茶、品茶、玩茶能放松身心、愉悦神志。宋代茶文化在思想观念上赋茶以德喻人德,赋茶以性喻人性,以茶的生命过程比喻人生,诠释“德”“性”“人生”伦理内容,常常将佛道思想融合其中。宋代是中国茶馆文化的定型期,自此以后中国茶馆文化便具有了市民性质,成为大众性、娱乐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结合体,其风貌和传统一直影响到现在。宋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发展长河中处于承上启下、创新发展时期。茶马互市满足了宋朝强军备马之需,也满足了边境少数民族的茶叶需求。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交流的足迹已遍及东亚、东南亚,甚至远及中东、西北非,对中国后世的茶文化、日本的茶道和韩国的茶礼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陈永昊、徐吉军《论宋代茶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

材料二   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将中国茶带入英国王室,饮茶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的时尚。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英国,茶叶作为贵族享用的一种奢侈品,家庭茶会成为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1700年,英国的杂货铺开始出售茶叶,这标志着英国贵族化茶饮方式开始向平民化茶饮发展。1750年前后,饮茶已在英国城乡各阶层普及。特别是1784年英国开始降低茶叶税收,让茶叶价格更加亲民,到了十八世纪末,茶饮已渗透到英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工人们对茶叶需求急剧扩大,茶叶成为他们既可以促进消化又可以提神振奋精神的生活必需品。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演进,英国茶文化也逐渐演变为以泛化的下午茶为主体的多元化饮茶方式。

——摘编自刘昌明《还原全球化背景下的英国茶文化(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茶文化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趋势。并分析推动英国饮茶习俗逐渐普及的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外交流的相关史实,简析“茶文化”的时代价值。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初期,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太学的发展相对缓慢。到神宗之时,由于王安石的推动,太学取得较大发展。据记载,北宋太学初置时,大约百余人;神宗时增至2400余人;徽宗崇宁时达到高峰,人数一度达到3800余人。宋以前的太学,生员主要是各级官员的子弟,宋代的太学,基本凭考试升进,生员的来源范围扩大明显。太学在当时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对地方官学,乃至民办学校起到了导向作用。北宋不少太学生不畏强权,敢于上书直言,论列时政,如钦宗上台不久,太学生陈东就上书请求惩办蔡京、童贯等人,后来梁师成等获罪,与陈东上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之,北宋太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划上了浓重的一笔。

——摘编自闰孟祥、贾明杰《宋代太学教育》

材料二   12世纪,欧洲开始出现大学。据统计,13世纪欧洲约有大学22所,16世纪已有80多所。当时,大学成为僧侣政治和行政权力、教权和主权并列的第三种力量,但它并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束缚。大学团体的正式成员都有表决权,参与决策校内事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有资格被选为校长。13世纪,教皇教令和大学法规已对课程内容有明确规定,如文学课程主要开设文法、修辞等“七艺”,天文学几乎限于历法和复活节日期的推算,神学课程为《意见集》和《圣经》等。中世纪大学吸收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他们之间通用拉丁语进行对话,不断地交流学识、探索科学。当时,教皇也准许某些名牌大学的教师在许多大学同时任教,学生有迁移权。

——摘编自张晓丹《试论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太学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特点并评价中世纪欧洲大学。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王成天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沉湎于宫廷享乐。眼见于此,圣徒圣丹尼斯派遣贞德前去拯救法国。然而,贞德却沉迷于吸食鸦片,举止粗俗并且愚蠢。面对法国教士与贵族的骚扰,贞德无力保护自己,时刻需要丹尼斯的保护。最终,贞德并没有完成圣徒交付给她的使命,不幸沦为了法国贵族集团玩弄的对象。

——摘编自【法】伏尔泰《奥尔良少女》(1755年)

材料二   贞德执意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抗英大业,却阴差阳错地爱上了一位英国军官、在法王的加冕仪式上,她受到了国王与众人的斥责,并遭放逐。在流亡途中,贞德被英军捕获。在狱中,面对爱人的劝降,贞德给出了自己的答复:“你现在是我的敌人,我的民族深恶痛绝的敌人,你我之间毫无共同的东西,我不可能爱你!”话毕,她扯断三重铁链,逃出监狱,重回战场,一举扭转了战局。

——摘编自【德】席勒《奥尔良少女》(1802年)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伏尔泰和席勒对贞德形象的建构。
2024-04-1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毋庸置疑,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需要人才,而同时这一大背景又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英国工业革命前后,人才所处的环境也对当时人才作用的发挥、工业技术的革新等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18世纪下半年的英国社会的每个角落都面临巨大变化,技术发明层出不穷,新兴行业与日俱增。随着工业革命后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经济、技术、医药、建筑、航海、艺术家等各类人才,这对世俗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民阶层送自己的子女上学成为普遍现象。甚至农奴阶层随着自由身份的实现和经济能力的加强,他们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英国社会在呈现出经济不断发展、民生渐趋改善的一面的同时,也始终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社会问题,贫困问题突出即是其中之一。为了缓解当时的劳资关系,英国政府在17001760年间,颁布了多个劳工法令,使劳工在雇主拖欠、克扣工资时提起申诉有了法律保障。

——摘编自张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才环境探究》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界人士、经济学家带动科技人才观发生两重变革:一是将科技人才提升至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间竞争的决定因素;二是赋予其等同于商品和资产的属性,直接影响了美国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标准。美国政府和企业密切配合,将移民作为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利用大规模的商业宣传、海外招聘以及“凭才能换公民身份”策略,建立起对全球人才优先挑选配置的特权。英国、加拿大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效仿美国的改革,到20世纪60年代末多方多维参与的、常态化的国际人才竞争格局基本形成,重塑了国际移民的流动方向和特征。

——摘编自任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国际科技人才的争夺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前后英国人才所面临的社会环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争夺国际科技人才的原因及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有着悠久的社会救助传统,而社区发展却并没有引起社会主流、联邦政府的更多关注。二战后,英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如兴建住房、新城建设、城市规划、建设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等来改变战后英国社区的衰败局面。20世纪60年代,英国再次陷入普遍性的经济衰退,社区自助的行动重新兴起,但在实施过程中,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中央政府的不果断和无效率使得项目缺乏持续性和统一性,有些项目半途而废,实施效果也并不如人意。

——摘编自倪赤丹、苏敏《英国社区发展经验及对当代中国的借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由政府主导的全国性、运动式、大规模的社区发展运动,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向社区转移。1985年开始,民政部门第一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实际生活,1987年社区服务开始在全国推广。经过一段试点工作后,2000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随后社区建设开始在全国推广。近年来,民间开展了多种类型的社区发展实践,呈现与政府力量相呼应的多元发展格局。

——摘编自李东泉《中国社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政府主导社区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其存在的问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社区发展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024-01-3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4年,有英国学者指出: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全球性,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则是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的全球史。他不仅认为欧洲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已非中坚力量,而且认为自古以来,如果看不到亚洲、阿拉伯、拜占庭和斯拉夫民族的影响,看不到欧洲与广大世界的联系,也就无法理解西欧的历史,他指出,正在兴起的亚洲不久将把欧洲抛在后面。世界历史发展的最高时代不是欧洲或欧洲化的时代;欧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是太平洋时代。他倡导建立全球历史观,“不仅放眼世界、展示全球,而且不带成见和偏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的一切民族的建树”。

——摘编自【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1908—1984)《当代史纲要》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为新中国 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部分)

时间历程
1978年3月5 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强调保护劳动者基本权利、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义务应由国家承担,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应从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多个维度考虑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瓦解,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家重设民政部,恢复其主管全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事务的职能
1982年国务院正式设立劳动人事部,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这一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范围从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待业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到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以及针对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与惠及公众的社会福利与军人优抚安置制度,进行了内容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摘编自邓大松等《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本历程与取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经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一带修缮长城,设置辽东、宣府等九个重镇,以防备蒙古贵族的袭扰。隆庆年间,明廷封与明修好的俺答汗为顺义王,封其妻三娘子为忠顺夫人,使其为明“保边守塞”;在大同、宣府等边外开设了多处马市,定期交易,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在西藏,明廷册封喇嘛教派领袖为“法王”,建立宣慰司等军政管理机构;修通从雅州到乌斯藏的驿道,设置驿站,“道路毕通”。西藏喇嘛和官商来京人数“宣、正间不过三四十人,景泰时十倍,天顺间百倍”。在西番设立赤斤蒙古卫、沙州卫、安定卫等,以畏兀儿、蒙古贵族或头目担任各卫指挥,“受边臣羁络”“给之金牌,令岁以马易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册)

(1)据材料概括明朝治边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的治边政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1905年被废除,成了晚清衰亡的“陪葬品”,但在西方近代却投胎重生。随着世界近代化的起步,科举制度在这个时期随之传入西方,并引发了激烈争论。素有“欧洲孔夫子”之称的魁奈,其著作《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以“中国官吏”为题,介绍了中国官员的选拔方式、所担负的责任以及奖惩制度。仅邓嗣禹《中国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附录中列举的1570年到1870年之间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英文版论文和专著就有78种之多。英国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和社会评价,是中国科举制度受到英国人的推崇进而效仿,成为西方学习的典范,并最终融入欧洲文化的血液。

——摘编自刘海波《英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渊源》

材料二   公务员制度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它源于英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英美等国家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和方法。我国于1993年颁布并实施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为基础,是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在国家人事管理领域里的反映,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同英国等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虽然不同,但都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一历史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李荣林《中国和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度在近代西方能够“投胎重生”的基本精神。说明科举制度对西方国家制度建设的贡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简析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差异。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完善和发展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认识。
2024-01-3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如表“新加坡的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大事摘编”。据此可知,新加坡发动政府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意在(     
时间概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影响的加深,新加坡民众对李光耀政府的“家长式”统治方法不满
20世纪80年代起李光耀和吴庆瑞等新加坡领导人支持并发起儒家文化复兴运动
1985年中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并在全国中学得以普遍使用
1986年英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在全国中学应用推广
A.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B.培育民众的政治认同
C.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D.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