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袁世凯死后,出现了“府院之争”。府院双方都力图寻找外国作为靠山,这正好与美日的争夺结合起来。围绕中国对德作战问题,美日关系日趋紧张。1917112日,美日两国经过多次谈判,签订《蓝辛—石井协定》,其主要内容是

1)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尤其在与日本属地接壤的部分享有特殊利益。

2)美日两国无意以任何方式侵犯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两国坚持在中国门户开放和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19414月,罗斯福签署了一项命令,同意美国军人辞职加入陈纳德的美国志愿航空队(俗称飞虎队)。81日,美国志愿航空队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空军部队的一个单位。这支航空队对于保卫中国西南的空防,对于为后来在缅甸作战的中国军队和其他盟国军队提供空中支援,对于夺回中国领空的制空权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11日,关、中等26国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美两国终于成为共同抗日的盟国。

——摘编自陶文钊、何兴强《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781216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主席兼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和美国总统卡特在各自国家首都同时宣读了中美《建交公报》。公报说,两国商定自19791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并将于19793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摘编自陶文钊、何兴强《中美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蓝辛—石井协定》。指出中、美、日三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并归纳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建交的意义。
2 . 16世纪以来全球联系加强,中西文化交流随之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16世纪下半叶,欧洲陆续出现葡萄牙人的《中国报道》等记述中国的著述,种类繁多,如《中国新地图集》《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植物》《中医津要》《中国礼仪论》等。他们还将儒家的“四书”译为西文出版,既为欧洲“汉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亦促成欧洲社会“中国热”风潮出现。

——马建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   但是“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赫尔德认为“这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体……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材料三   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

——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916年)


(1)据材料一、二,概括16至20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及原因。
(2)分析材料三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