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4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宋的粮食仓储包括正仓、义仓、常平仓和社仓四种。正仓亦称官仓和省仓。正仓一般设在京城、各重要转输地点和边境驻军地区。正仓积谷数量很大,北宋京城正仓年积谷最多时达700万石。宋太祖乾德元年(963),令各州县开始设置义仓,直至1094年,中间历经五次设置和废止,此后未再废止,南宋时则一直存在。常平仓的设置比较广泛且经营规模甚大。1006年,在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等路皆立常平仓;1020年,荆湖、川陕、广南各路皆置常平仓。1021年,各路总籴数183万余斛。为了赡养州县郭内老幼贫疾不能自存者,仁宗嘉祐二年(1057),诏天下置广惠仓。原来没人绝户田皆由官府出售,后来枢密使韩琦建议,请留勿卖,募人耕种,收租谷另置仓储存,用以救济经常性的老幼残疾贫苦无依者。社仓多由民间劝输并由民间管理,接受地方官吏的监督协助。义仓多为官办,随同王赋输纳,不由劝捐。由于人口剧增,且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部门流失等原因,粮食在局部地区经常出现危机。例如北宋仁宗时朝廷每年要从江南等地买米200万石。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粮仓设置的特点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政府重视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2022-04-26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八议”制度源于周朝的“八辟”制度,秦时因法家学说占主导而被废除,西汉时被再次采用。曹魏时,陈群等人将“八议”制度首次写进法典,后为各朝律法所沿用。据记载,魏晋时期,“八议”导致“王侯子弟皆长而骄蹇不法”的事情屡见不鲜,《北史》中也有北魏大臣获得“八议”特权而骄横的记载。如权贵杜恕虽犯法但因其父杜畿曾经“受诏作御楼船,在陶河试船,逼风没”,只是被免为庶人,贬谪到章武郡。魏晋时期,“诏教与东阳王教同人八议,永受复除”,诸如此类皇帝授予宗亲和大臣“八议”之权的例子也十分常见。魏晋虽然在律法中规定了“八议”,但多语焉不详,法律多为具文,直到唐代,《唐律疏议》对“八议”适用的范围有所限制,才对“八议”的适用情况进行明确的规定。

——摘编自张潇《浅柝魏晋时期“八议”制度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八议”制度的缺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时期“八议”制度确立的原因。
2022-04-23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政德”一词首见《国语》,主要用以论说君主的德性德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对为政者的德性有着深入的思考。孔子认为“仁”是为政的根本和出发点,他强调为政者要具有仁民、爱民的大德。围绕着如何仁民,他提出“政有使民富且寿”“养民也惠,使民也义”“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等主张。他主张为政的首要条件是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将内在的圣德推而广之,以教化民众,对外则担当社会重任,治国安民。同时,他认为为政者要先从修身齐家、努力追求理想的人格和境界做起,然后从个人到他人、从家庭到社会和国家,从而达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他还认为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实施政令,只有为政者以德修身,勤勉尽责,才能治理好国家。而对于如何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孔子认为,要通过外察和自省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

材料二 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阐述了许多关于统治者政德的内容。他对治国者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认为,统治者的统治就是在理智和统治技艺的指引下,始终大公无私地、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臣民,并“运用他们的技艺作为一种比成文法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谋取幸福”。他以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君主的首要条件,独创性地提出了由“哲学王”担任统治者的观点,其“理想国”中的完美君主——“哲学王”能将智慧与权力统一起来、知识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柏拉图提出真正的哲学家要有“正义”“节制”等品质。他认为正义是一个人的理想所在,是人们的一个目标,是人性中理性指导意志、情感、节制欲望的一种理想状态,统治者如果能按照最高理性管理好国家,便是推行社会的“正义”;他也认为节制像勇敢一样是一种具体的善,是一种美德,“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循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邢同卫、朱艳红《孔子与柏拉图的政德思想探析》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政德思想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孔子和柏拉图政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与柏拉图政德思想的现实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次制定“五年倍增计划”,逐步提升对外援助规模,并开始将外援动机与政治安全等问题挂钩。与以往外援主要服务于经济不同,20世纪70年代末,大平内阁提出了“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强调利用对外经济援助来扩大日本在受援国的政治影响。1982年,中曾根康弘就任日本首相后,提出“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日本对世界各个地区的“战略性援助”。通过对外援助,日本加深了与被援助国的交流,增强了国家之间的信任,实现了多重收益。

——摘编自刘艳《战后日本对外援助的政策演变及战略分析》

材料二   新中国在成立后的二十余年间,通过对外援助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斗争和民族解放,并多与受援国直接沟通,其中援助多用于反帝反殖活动。1979年,邓小平表示:“肯定我们过去援助第三世界是正确的,认为但具体办法要修改。”.19805月,我国政府明确指出援外既要“促进友好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要为“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的方针。互利共赢成为此时对外援助的核心原则,以改变过去对外援助多采取单方面无偿援助的做法。我国还开始通过多边渠道提供对外援助,如1985年,我国向非洲开发银行提供了270万美元的捐款,并为其融资提供便利。随着援助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我国逐步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外援格局。

——摘编自唐丽霞《新中国70年对外援助的实践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对外援助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9年前后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发生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五次技术创新浪潮情况

技术和组织创新浪潮“先导”和主导产业交通与通信基础设施管理与组织变革
工业的水力机械化棉纺、铁制品、水车、漂白剂运河、帆船、收费公路工厂制、企业家、合伙制
工业与交通的蒸汽机械化铁路与铁路设备.蒸汽机,机床制碱业铁路、电报、蒸汽船股份制、技工承包制
工业、运输和家庭
电气化
电气设备、重型机械、重化工、钢制品钢轨、钢船、电话职业经理人、“泰勒制”、大企业
交通、军民摩托化汽车、卡车、拖拉机、坦克、柴油机、飞机、炼油厂无线电、高速公路、机场、航空公司大规模生产与消费、福特制、科层制
国民经济计算机化计算机、软件、电信设备、生物技术“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内部网、局域网和全球网

——摘编自黄阳华《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历史考察与展望》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材料二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监察制度效能差异的主要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战国时期部分地区遗址中铁器出土情况表。

铁器出土地点铁器数(件)生产工具数(件)生产工具所占百分比铁农具数铁农具在生产工具中所占百分比
辽宁抚顺莲花堡807796.26888.3
山西长治分水岭363186.12167.7
河北兴隆古洞沟878597.75261.2
河南辉县固围村936974.25884.1
湖南长沙、衡阳61度楚墓702130.01781.0
广西平乐银山岭18317092.99153.5

——摘编自雷从云《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标志、原因与作用浅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太学中就学的有太子、诸侯功臣子弟以及匈奴子弟,以“五经”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是开大班上课和以高足弟子传授低年级学生,允许学生通过自学和向校外硕儒求教提高水平。定期考试,朝廷根据考试情况授以不同官职。后来宦官为了对付太学生,创建鸿都门学,专授辞赋、小说、尺牍、字画。政府还开办了专门招收外成子弟的“四姓小侯学”和对宫人教育的宫廷学校。此外,东汉时期的郡学与私学都很发达。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行,外语和西方近代科技知识进入了课堂,而且西学课程比例和时数逐年增加。到了洋务运动后期,西学课程总时数要占80%,甚至90%。传统的经学一般不列入正式课程,鲜有考核。新学堂采用班级授课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新办法,且特别重视实践应用能力。20世纪初,政府颁行“癸卯学制”,按初等、中等、高等三段,实施通入、师范、实业三类学校教育,使洋务运动以来的分科教学模式更完善、系统。

——王韵秋《论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晚清教育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3-11-0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的体育活动根植于汉代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之中。汉初,各家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发展。70多年后,“射、御、数”的体育教育被从“六艺”中剔除,竞争性和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也逐渐变成了传习封建礼节、宣传封建道德的手段。东汉时期,更多的人追求“长生不死”和“肉体成仙”,所以,这时的体育活动特别注意保健和强身功能。当时,讲求呼吸守意的习禅方法与养生健体相互结合,也为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

材料二   英国是现代竞技体育的发源地,足球、拳击、橄榄球、高尔夫球、保龄球和部分水上项目基本上都起源于英国贵族们热衷的“户外运动”。它在18世纪到19世纪首先完成了竞技体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迅速演变成了有组织、有规则、商业化、职业化为总体特征的现代体育运动,由此创造了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体育形态,对现代竞技体育具有改革性的国际影响力。现代竞技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特定的时期以一种特定的形态呈现,与英国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经验主义理性传统和注重绅士风度的文化传统为现代竞技体育的起源提供了文化土壤,造就了现代竞技体育理性化、科学化、规范化和追求公平竞争的文化先进性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现代竞技体育与传统竞技体育的区别所在,也是其能够向世界范围传播开来的内源性动力。

——甄嫒圆、缪佳的论文《论英国文化传统对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

材料三   延安军民自力更生办体育,一方面结合军事训练开展射击、刺杀、投掷、越障碍、跑步等活动,另一方面开展各种球类、体操等体育项目,把适当的生产运动体育化,把大众习作的东西体育化。1942年,李富春在《新华日报》上指出:每个人都要有能锻炼身体的一种运动,要经常的进行120师“战斗队”、抗大总校、“八办”等曾多次与国民党军队共同开展体育活动。

——摘编自《延安体育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两汉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体育发展产生的相应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体育走向现代化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当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意义。
2022-02-23更新 | 442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人类文明和历史学研究领域,科技革命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观察。在世界科技层次:科技革命是科技范式的转变,关注科技自身的变化。在人类文明层次:科技革命不仅是科技范式的转变,而且是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指引发科技范式、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的科技变迁。

——摘编自何传启《第六次科技革命预测及中国的应对之策》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技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