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迟在汉武帝时期,汉代就已设立掌管民间俗乐的“乐府令”。根据《汉书. 艺文志》:“自孝武设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 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乐府机关汇集了大量的民歌和贵族、文人的创作,并加以分类编排予以演唱。从数量来看,仅仅是西汉时期,《汉书.艺文志》巳著录28家314篇。东汉乐府史籍不载,当也不在少数。从作者看,汉乐府包括贵族创作、文人创作和民歌三个部分。贵族和文人创作多是歌功颂德,文学价值不高,两汉乐府的精华在民歌。

——摘编自罗宗强、陈宏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材料二   1937-1945年期间,抗日根据地的文学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强调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之后,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涌进了文艺领域,根据地的文学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中起了积极作用。1942 年之后,根据地的文学在工农兵文艺方向的指引下,大放异彩,佳作迭出。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都是其中的佳作.

——摘编自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例如《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改革文学;以贾平凹《高兴》为代表的关于农民工进城的文学书写。而徐则臣的《王城如海》,则设计了一个以世界、全球化为叙述空间背景的新故事.新时期文学在不断向外开放、学习各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同时,发起了“寻根文学” 的文学思潮,来重建当代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血脉关系,为当代文学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滋养。

——摘编 自张丽军《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四十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乐府诗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地文学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的建议被采纳之后,尊儒、教育、选士三者之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此,汉朝太学、地方官学、私学等各类学校相继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儒家经籍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系统。太学是汉代中央官学的主体,这是一所学校儒家经典的高等学府。地方学校是指设在郡国的官办学校,主要任务在于奖进礼乐,推广教化,宣传孝悌等封建道德。

——王建军《中国教育史新编》

材料二   洋务派在创办洋务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旧人才的明显缺陷,因而迫切期望有一种既能恪守封建之道又能懂得西文西艺的洋务人才,于是,他们在不改变传统教育体制的前提下,兴办了一些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外国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一类是技术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上海电报学堂等;一类是军事学堂,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等。从这些学堂的类型,大致可以看出洋务派对洋务人才的基本要求,也可以看出洋务教育对西方文化的基本选择。

——王建军《中国教育史新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新特点,简要评价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1701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的身上。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相,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 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材料四   大革命期间巴黎妇女的政治参与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789年7月14日 女裁缝、女鱼贩和洗衣妇,高声尖叫着加入了攻占巴士底狱的行列。
1789年10月5日 一支六、七千人的妇女队伍排在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的前列,涌向凡尔赛,包围了王宫。
1791年9月 从事戏剧创作的妇女玛丽·古兹发表了以《人权宣言》为蓝本的《妇女与女公民的权利宣言》,它被视为妇女解放的启蒙文献。
1793年5月 一些妇女创建了革命时期最著名的妇女俱乐部——革命共和派女公民俱乐部。
1793年10月 雅各宾派下令封闭、解散各种妇女团体.把妇女参加政治活动当作叛逆罪来处理。

有人认为,女权运动是大革命的一部分,随着大革命对平等权利探求的步步深入,女权运动由对权利的呼唤和对被排斥的不满,上升为人权意识的觉醒和对平等的政治权利的公开追求,妇女解放第一次以运动的方式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上。还有人认为,用现代女权运动的标准(妇女为争取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进行的运动)去解读大革命时期的妇女政治活动,势必导致对历史的误读,在大革命的特殊环境下,一小部分中上层妇女有了政治参与和权利自觉意识,对于当时的绝大多数妇女而言,她们并没有男女平等的信念,这远远称不上是一场“妇女的革命”。

——(均据舒丽萍《法国大革命时期公共领域中的妇女》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历程。材料二、三分别出自法国和德国的哪部政治文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部文献颁布的历史作用。
(2)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革命期间巴黎妇女政治参与的特点。概括并说明材料四中对大革命时期妇女政治参与的两种评价有何不同。
2022-06-1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蒲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有其独特的历史内涵,就其经济本质而言,它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帝王私有制经济条件下君主利益绝对高于人民利益这一根本的社会利益关系,这种关系以“礼”的形式固定下来,就是所谓“君君、臣臣”的等级名分关系,即所谓的“忠”。同时在《汉书》中,古人又提出了“爱国如家”的观点。到了明清时期,顾炎武将古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定位在以天下为己任上。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

——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梁启超是现代爱国主义最具代表性人物,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第一人。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在1899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指出,“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发生,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同年,在《新民说》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即建立一个民族民主的现代国家。战后游欧归来的梁启超,为了避免西方业已出现的弊端,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既要求对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求解放,又强调必须打破对西方现代思想的迷信,号召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受五四运动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梁启超指出“质而言之,从国民全体下工夫,才是真爱国,才是救国的不二法门。”

——《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020-07-09更新 | 11443次组卷 | 63卷引用: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文化往往也成为政治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曾以政治手段强制推行思想文化上的统一,这种做法客观上对建构新的国族意识起到了不自觉的作用,但毕竟这种粗暴的做法无法长久。汉承秦制,在秦朝统一六国族属的基础上尽力开拓边疆,域内所需整合的对象更多。然殷鉴不远,自然不能重蹈覆辙,于是把关注点放在了文化的层面之上。要建立文化上的认同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鉴周朝的礼乐制度。孔子以及儒家学者接续了历史文化传统,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价值、信仰的源泉,天下大一统以及合理政治操作的理据亦源于此。以儒家为核心进行整合、建构新的国族意识理所当然。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

材料二   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其德治教化学说更是君主政治的修饰和补充。……儒学重入世,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倡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是佛、道两种宗教文化所不具备的。随着社会的不断稳定和统一趋势的形成,这种精神日益显得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并在十六国北朝时学术地位不断上升。

——曹文柱《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

材料三   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则自由与不自由异耳。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

——严复《论世变之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格局呈现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价值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忱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沿着古代爱国主义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陆游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千年史策耻无名”,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

——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1899年2月,梁启超发表《爱国论》,认为“爱国心之薄弱,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欲唤起国人的爱国心以救国家,反对专制君权而兴民权,指出:“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该文也是近代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梁启超在文中强调,爱国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伦理。他说:“国家为近世史新产”,“夫国家者,一国人之公产也”,它与被专制君主视为一人私产的传统国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相比的不同之处,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评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等书的翻译以及世界地图的传入,打开了明朝知识界认识和了解“西学”的窗口,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   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林延清、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世界科学中心开始从意大利向英国转移。当时英国不但出现了像哈维、玻义耳和牛顿这样的科学巨人,而且科学研究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重视。1660年,伦敦的一些科学家举行了一次会议,正式提出成立增进物理数学实验知识的学会。后来,查理二世正式批准成立皇家学会,并将英格兰的许多小型学会并入该会。皇家学会的基本宗旨是以增进自然知识为目的,贯彻培根的学术思想,注意搜集经验事实,注重实验、发明和实效性研究。皇家学会虽然有皇家许可证,并由政府为学会经营的科学事业提供财政资助,但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民间组织。

——摘编自陈吉明编《科学技术简史》

材料二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批准设立中国科学院。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宣布正式成立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四个学部,选出了各学部的常务委员会。会后,各学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国际科学发展趋势,组织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并相继组建了包括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和电子学在内的一批高新技术研究机构。19863月,王大珩等四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高技术的建议书》并得到中央批准,形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摘编自刘海藩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皇家学会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皇家学会相比,中国科学院有何特点?
2022-01-18更新 | 208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太学中就学的有太子、诸侯功臣子弟以及匈奴子弟,以“五经”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是开大班上课和以高足弟子传授低年级学生,允许学生通过自学和向校外硕儒求教提高水平。定期考试,朝廷根据考试情况授以不同官职。后来宦官为了对付太学生,创建鸿都门学,专授辞赋、小说、尺牍、字画。政府还开办了专门招收外成子弟的“四姓小侯学”和对宫人教育的宫廷学校。此外,东汉时期的郡学与私学都很发达。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行,外语和西方近代科技知识进入了课堂,而且西学课程比例和时数逐年增加。到了洋务运动后期,西学课程总时数要占80%,甚至90%。传统的经学一般不列入正式课程,鲜有考核。新学堂采用班级授课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新办法,且特别重视实践应用能力。20世纪初,政府颁行“癸卯学制”,按初等、中等、高等三段,实施通入、师范、实业三类学校教育,使洋务运动以来的分科教学模式更完善、系统。

——王韵秋《论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晚清教育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3-11-0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