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49 道试题
1 . 魏晋时期有“八议”制和“官当”制。八议制是指八种士族贵族利益相关人物犯罪后可不适用普通法律,不用走正常诉讼程序,而由皇帝选择高官对其进行判决,判决结果往往是宽宥处置。官当制是指官员的爵位可以抵罪的一种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士族贵族的特权B.地方实力的增强C.皇权专制的削弱D.官僚政治的腐败
2024-05-2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公元48年,高卢行省的首要公民以自己“很久以前就是罗马的同盟者,而他们本身又取得了罗马公民权”为由,“要求取得进入元老院的权利”。这一请求在元老院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结果,罗马皇帝以符合罗马的古老传统为由说服元老院通过了他们的请求。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     
A.贵族势力走向衰败B.平民政治地位上升
C.政治认同得到加强D.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2024·四川成都·一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下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     

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
2023-12-16更新 | 2099次组卷 | 14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丰富的国家治理智慧,这些智慧在今天仍有强大作用。今天中国的治理与古代中国的治理有几个一贯性:一是疆域辽阔。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国土空间,长期以来存在着各区域的自然禀赋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因此需要对资源的利用进行调配与再平衡,这些都增加了国家治理的复杂性。二是人口众多。人口不断增长,由黄河流域逐渐向外扩张;如何使这么庞大的人口有效地组织起来,对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三是民族多样。当华夏民族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也同时开发了中国及中国周边的广大地区;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中,始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基本问题。疆域、人口、民族等基本国家要素,铸就了中华民族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

——摘编自徐伟新《大国之治:中国古代的治理智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2-0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英国首相艾德礼在1948年宣称英国已进入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行列;60年代美国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欧洲其他发达国家也相继宣布实施“普遍福利政策”(     
A.对抗社会主义阵营B.缓和当时社会矛盾
C.巩固资本主义制度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023-12-0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马丁·路德指出:“基督徒俗世的权力应该无阻地行使它的职务,不管是否涉及教皇,主教或神甫。谁犯了罪,谁就应受处分;圣保岁也说:‘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因为这是上帝的旨意’。”这一主张(     
A.打破了基督教会的精神控制B.旨在推动人的自我意识解放
C.促成了德国政治上的大一统D.借助上帝权威强化世俗权力
2023-12-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在中国古代赋税征收中,原定征收的实物称为“本色”,改征其他实物或货币称为“折色”。如表为明朝不同时期折色物品一览,这可用来说明(     
A.折色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B.明朝赋税征收来源比较丰富
C.白银货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D.商品经济导致实物交易锐减
2023-12-0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北魏时期,佛教造像基本是秀骨清像,似乎褪去了人世间的一切凡俗。唐朝时期,佛教造像逐渐从苦修的形象中解放出来,体态丰腴健实,面带笑容,庄严中又带有人间气息。这一变化(     
A.说明造像艺术起步B.反映市民文化发展
C.推动了佛教的盛行D.源于社会环境改变
2023-12-0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战国时期,法家著作巾对农业耕作多有记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如是耕者且深,耨(除草)者熟耘也”。《吕氏春秋·任地》载:“其溽六寸,所以间稼……地可使肥”。这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发展B.重农抑商思想形成C.井田制遭到破坏D.中央集权制度出现
2023-12-07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阶段的形势与任务探索调整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党在1928年和1931年先后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等,没收封建地主、豪绅等土地分配给劳苦农民,并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推广技术,培育良种。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党调整土地政策,将没收所有封建地主土地调整为实行减租减息,增开荒地,提高农业技术,开展农业大规模生产运动,提高粮食自给能力。

——韩杨《中国粮食安全的百年探索与成就》

材料二   

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明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强化粮食生产体系、加工储备体系、流通保障体系等,力争到2030年粮食单产提高15%~20%,总产达到7.5亿—8亿吨。

——王宏广《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为保障根据地粮食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3-12-0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