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地区主要语言分布图


——摘自邓辉《世界文化地理》

材料二:公元前196年,为纪念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1799年,拿破仑远征军在埃及北部城镇拉希德发现这块石碑,法国人把当地称为罗塞塔,石碑因而得名。1801年,英军打败法军、接管埃及,根据投降条约,法方把罗塞塔石碑等10多件埃及文物移交英方。1802年,罗塞塔石碑被送至大英博物馆埃及厅,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了展示英国人对法国的军事胜利,英国人在这件石碑的标签上写有一句话:“不列颠军队征服埃及的战利品”。1993年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

——据中文维基百科“罗塞塔石碑”条目


(1)根据材料--,概括美洲地区语言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据此指出它所承载的美洲文化的新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罗塞塔石碑的命运进行评析。
2023-02-09更新 | 310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 各类成员,因而,文化认同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这种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文化又绝非凝固 高化石、僵破的模式、而是常与变、因与革、内与外相统一的有生命的机体。

——当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先秦至隋唐时期史实,评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可以是整体或任意部分 观点。(要求:态度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们形容这一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1913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使孙中山等人看到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希望。但是,孙中山良好的政治设想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19133月宋教仁被刺杀身亡、11月国会被迫停止议事,19141月部分留京议员被袁世凯遣回原籍。

——摘编自孙岩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探索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40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 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化是“哥伦布大交换”的结果。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舰船带来的不仅是殖民者,更有那些前所未见的新生物。从此,原本彼此相隔的独立大陆产生了混乱的交流与碰撞。例如,原产于美洲的烟草进入全世界,在早期的殖民时代,烟草给殖民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推动了殖民运动。欧洲人将疟疾带到美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帮助殖民者征服美洲。由于人口锐减,劳动力不足,催生了奴隶贸易,非洲黑人对于疟疾有很强的抵抗力,所以他们被大量贩卖到美洲。归根到底,全球化是一个生态问题,物种能够影响历史的发展。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著,朱菲等译《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的观点或历史现象。(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7-16更新 | 154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埃及历史教科书《中国摘要》中的古代中国形象

材料一   埃及历史教科书中人物出现频次表   

人物名字频次
炎帝、秦始皇、苏轼、伏羲、神农、黄帝、女娲、尧、黄帝妻子、舜、启、仲康、夏、商汤、商纣王、武王、穆王、孔子、老子、孟子、汉太祖、刘盈、曹丕、汉武帝、惠帝、隋炀帝、李渊、唐玄宗、赵匡胤、赵祯、成吉思汗、忽必烈、铁穆尔、元顺帝、朱元璋、朱允炕、代宗皇帝、康熙、吴三桂、郑和、吉尔丹、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45

材料二   中国默默无闻,与世隔绝,人们不知道关于它的任何消息,直到阿拉伯人往来与它,他们(阿拉伯人)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书籍,这些都是使世界人们注意到中国的原因。很多朝代都有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交往的事迹,如:唐朝时阿拉伯国王亚兹德到中国避难,在唐朝皇帝的影响下开始修身养性。

材料三   在书写中国古代历史时,该书情感倾向为“积极”的数据共26条,达到了46%;情感倾向为“中性”的数据有23条,占41%;情感倾向为“消极”的数据有7条,占13%。对情感倾向为“积极”的词频分析,排前三位的词为:“王国”“古老”“伟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彭飞等《埃及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1)根据材料说明埃及历史教科书中塑造的古代中国形象。
(2)任选其中一个角度,对埃及教科书塑造的古代中国形象加以评析。
(3)对《中国摘要》古代中国形象的不足,提出你的修改建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总的说来,唐代在经济制度领域重平等、轻效率......而宋代恰好相反,在经济领域重效率、 轻平等。所谓重效率,主要指结果是否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或完成更多的设定目标,即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货畅其流。但是,这种在高度中央集权制和官僚制度之下的平等,自身就隐含着矛盾与衰落的根源。它使宋代的官僚政治成为社会进一步变革的阻力,从而使宋王朝未能出现历史性的社会与经济突破,社会的发展逐渐停滞,中国古代社会终究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

——摘编自谢元鲁 《论唐宋社会变迁中平等和效率的历史转换》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 ,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 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 “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 “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 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唐代前期经济领域“重平等”与宋代“重效率”的具体体现,并概括宋代“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变迁,并简要评析。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的士人阶层,在当时道术为天下裂的时代,面对现实社会,尤其是对百姓疾苦的深切体会,极力倡导仁政思想,尤其关注,倡导与民同乐”“保民而王。他抱着苟不至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的价值追求,自信地认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并积极奔走各诸侯国,以践行自己的济世志趣……“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的济世志趣顺应了当时社会知识群体的价值追求和政治需求,而在当时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的社会,孟子却倡导唐、虞、三代之德,他的这种主张又未能解决当时统治阶层的需要。

——改编自张炜芳《孟子高昂的济世追求》

材料二   黄宗羲在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之后,进一步提出了“变法救世”的具体措施。

主张

措施

置相权以分君权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也,分身之君也。
设学校以监视朝政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实行仁政,降低税率,减轻民众负担授田于民,以什一为则,未授之田,而二十一为则。

——改编自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济世思想”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黄宗羲的“变法救世”主张及措施。
2023-07-1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近代以来,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成为仁人志士不断高呼的爱国口号,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新中国”构想。

材料   1889年,康有为率先提出建立“新中国”,“欲经营殖民地于巴西”、在巴西立“新中国”,通过与巴西政府协商的方式移民于巴西,保存中国种族,也即是康氏宣扬的“保种”。1899年,梁启超等人翻译《国家论》,强调“民人之意志,即国家之精神。宪法为其体,官府议院为其四支(肢)五官,以成一活动体之国家也。由是观之,国家之要旨,曰无人民则无真国家”。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对未来国家进行规划,定名为“中华共和国”。

1910年,上海名医陆士谔写作小说《新中国》,透过梦中的上海来预测1951年的“新中国”,“我国人创业,纯是利群主义……差不多已行着社会主义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方案。192710月,中国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消灭剥削,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造成新中国”。

在“新中国”话语的演进历程中,国人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始终未变,被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继承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2年新中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担任部长。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相当丰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1954年,李四光应邀到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作了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的远景》的报告,明确指出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一华北平原,并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组成了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了全国石油地质普查的战略选区工作,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

——据陈振桂《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四光推动新中国石油勘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四光在新中国石油工业上的地位。
2023-07-0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凡作一书,必先问吾书将以供何等人之读,然后其书乃如隔之有畔,不致泛滥失归,且能针对读者以发生相当之效果。例如《资治通鉴》,其著书本意专以供帝王之读,故凡帝王应有之史的智识无不备,非彼所需,则从摈阙。此诚绝好之“皇帝教科书”,而 亦士大夫之怀才竭忠以事其上者所宜必读也。今日之史,其读者为何许人耶?既以民   治主义立国,人人皆以国民一分子之资格立于国中,又以人类一分子之资格立于世界,共感于过去的智识之万不可缺,然后史之需求生焉。质言之,今日所需之史,则“国民资   治通鉴”或“人类资治通鉴”而已。 ……夫如此,则史之目的乃为社会一般人而作,非为某权力阶级或某智识阶级而作,昭昭然也。

——摘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年)


评析材料中梁启超关于史学著述的核心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1-16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