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3 道试题
1 . [赋税制度与减免政策]

材料一:农业是历代私有制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无不把“令民归心于农”作为“治国之要”。早在商鞅变法时,秦孝公就颁布法令:“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者多,复其身”。唐宋以后,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占有矛盾日趋加剧,封建国家日益重视荒地的开垦,例如,洪武二十八年,明政府下令:山东、河南农民“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康熙十二年规定:“嗣后各省开垦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除上述目的外,历史上还有因“凡水旱虫霜为灾,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而减免赋税的情况。

——摘编自刘德成《中国古代减免赋税析论》

材料二: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开始建立税收制度,不过主要由富有阶层承担,一般民众的税负很轻。土地税征收中“贫农中农税轻,富农税重,雇农及红军家属免税”。营业税按照商业资本大小及盈余多少征收统一的累进税,资本在百元以下的群众合作社以及农民直接出售剩余产品的都实行免税政策。关税一般是轻税或者免征,一切货物在边境纳税之后通行全苏区不重复征税。中国共产党没有完全依靠税收,而是采取“取之于己”的方针:一是红军公田收入;二是来自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手工业收入;三是发展经济,开展生产建设。

——摘编自赵云琪《从历史视角看中国共产党“轻税于民”的税收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政府减免赋税的共同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税收制度的特征,并简要评价中国古代政府与近代中共减免赋税的做法。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宜荆荆高三五月联考历史试卷
2 . 据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统计,清末民初湖北地区士绅的多向流动情况如下图所示,此图可用于说明(     

A.社会流动催生新的社会职业结构B.湖北传统士绅阶层发展壮大
C.社会流动涉及社会阶层范围广泛D.政治变革影响社会阶层流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诸侯大亚”是周人对居留在王畿内的外服诸侯亲族的统称。有学者考证,“诸侯大亚”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指居留畿内担任王朝卿士的诸小宗之族长子:另一类是诸侯安置在畿内替自己服侍王室,监管诸侯在畿内财产的代理人。据此可知,“诸侯大亚”的设置(     
A.加强了王室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拓展了西周的政治版图
C.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纽带D.削弱了家国同构的特质
7日内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近代企业的官利制度】

材料一   官利制度作为一种利润分配方式,在中国近代如“合伙”“合股”等经济组织中长期普遍存在。“官利”又称“官息”,与“余利”“红利”对应称呼。官利制度的存在,是近代中国资本较为缺乏,高利贷盛行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社会的资金流向是土地、高利贷、旧式商业和房地产业。金融机构和民间的放款利率都很高,而且这种高利贷现象并非存在一时一地,而是近代中国较为普遍的现象。

——摘编自朱荫贵《从大生纱厂看中国早期股份制企业的特点》

材料二   轮船招商局在其发行的股票上明确刊载“当经本局议定,招集股银壹百万两,分作千股,每股银壹千两,先收银五百两,每年壹分生息”的字样。

——摘编自中国交通会计学会《招商局会计史》

1929年国民政府《公司法》第173条规定:开始营业前分派股息于股东,股息一律不得超过周年五厘。

——摘编自国民政府《公司法》《公司法施行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中国企业实行官利制度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官利制度的发展特点,并说明其对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2世纪时,西欧君主或贵族颁布“城市特许状”出现了著名的模式,如英王亨利一世赐予纽卡斯尔市民的特权和法王路易六世颁布的特许状,成为后世城市特许状的模本。市自治体的居民为了获得特权,要付出很大一笔财富,之后每年还必须付一笔钱给领主以维持特许状的效力。“城市特许状”的颁布(     
A.推动了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B.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C.强化了市民的人身依附关系D.缘于王权力量日益削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5年起,上海工商界人士先后成立沪学会体育部、商业体操会、商余学会、商学补习会、沪西士商体操会,时称“五体育会”,其成员以工商店主、职员为主,还包括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经常进行徒手操、体操、田径运动、兵式操练等锻炼内容。这表明,近代中国(     
A.体育观念趋于成熟B.劳工阶层政治意识觉醒
C.强国御侮思想盛行D.商人反帝爱国思想萌发
7 . 1862年,清政府设立同文馆翻译包括法学在内的西方著作;在洋务派创办的学堂里,《万国公法》被列为必修的课程;1905年9月,清廷正式宣布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上述变革(     
A.维护了日益丧失的国家主权B.拓宽了科举制度的选官范围
C.适应了外交形势的迫切需要D.开启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8 . 【翻译的历史】

材料   东汉至唐宋期间,翻译的著作以佛经为主。从汉代开始,印度的佛教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翻译家们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借助西方外来语创造了“唯心”“彼岸”“刹那”“姻缘”等全新的词汇。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去印度求经,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1335卷。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明末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主持翻译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著作掀起了译书的高潮。徐光启在《几何原本》中引入了西方几何学概念中的“点、线、面、直角、曲线”等专有名词,将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理论与几何学相融合。徐光启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介绍了西方农耕、种植业技巧。传教士邓玉涵编译《泰西人身说概》和罗雅各编译《人身图说》,将西方先进的人身解剖学引入中国。

1842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指出“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提出开设外语翻译学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与列强交涉的语言障碍,再一次促使清廷官员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中国近代翻译家翻译了许多西方知名的政治思想和文学著作。严复根据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而翻译了《天演论》:林纾翻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些介绍西方历史、法律的著作,诸如《万国公法》《公法千章》《西洋史撮》等开始出现。

——摘编自欧阳丁《从中国翻译史看中国译者地位的变迁》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论点,运用中外史实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楚,史论结合)
7日内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为了维护中苏之间的西北国际运输通道,1939年5月12日,新疆省政府提出“完成全省公路建设,巩固国防后方”的口号,开展“筑路即是抗战”的文化宣传。新疆的抗战动员(     
A.确保了中国抗战取得最终胜利B.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使中国抗战得到国际广泛关注D.唤起民众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7日内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10 . 20世纪30年代初,中央苏区通过出版卫生图书、组织卫生宣传队、创办卫生学校和《健康报》等多种方式开展卫生知识科普,在革命根据地内深入开展反陋俗运动。反陋俗运动的开展(     
A.表明党在全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
C.消除了“左”倾错误的生存根基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7日内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