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间阶层”是处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集团。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中间阶层不但包括传统界定的“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还包括政府部门的中级行政官员、国有和私营垄断企业中的中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教师、律师、医生等。据统计,目前西方国家中间阶层已占社会总人口的60%~70%。他们往往具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对国内的政策、形势、利益,以及全球问题都非常敏感,是国家选民的主体,他们的政治要求往往可以在统治阶级贯彻其意志的过程中起到延缓或促进作用。

——摘编自穆宏佳《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研究》

材料二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这个调整不仅引起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引起了阶级结构的变化。基于此,中间阶层的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事实,西方学者也据此认为西方国家将由中间阶层占统治地位,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将随之消失。

——摘编自李其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层”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西方国家“中间阶层”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西方学者”的观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叶,王阳明“心学”崛起并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传播。朱学在这个时候虽然还是官方哲学,但逐渐退居次要地位。王守仁“专提致良知三字”,最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心学体系,把主观唯心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王守仁事功赫赫,弟子众多,并且通过立乡约、建乡政、办乡学、恤乡民等措施,切实做到“知行合一”,于是王学开始逐渐普及开来。浙中则有王畿、钱德洪,“挤阳明而为禅”,为浙中王学。此外还有江右王学、南中王学、楚中王门、粤闽王门、北方王门等,地域很广。王学诸学派中后来影响最大的是泰州学派。李贽、王艮、何心隐等都是当时有名学者,对王学有所发展。

——陈洋《从陆王心学到乾嘉学术》

材料二:《新青年》这个可观的阵容,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旗帜更加鲜明,矛头所指;震动了整个旧社会。陈独秀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概述了这种情形:“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

——魏宏远《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学”的创立者及“致良知”的内涵,并简要评析心学崛起及其广泛传播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位“这个可观的阵容”中的知识分子及他们的“破坏”行动高举的“旗帜”。分析其“破坏”行动的历史意义。
2024-04-03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研究卷(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的英国,在家族授产制下,对土地进行经营管理的人只享有有限的经营处分权,不能出让、置换、出租土地。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议会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传统的土地法。19世纪中叶,一些议员领导建立了一个要求“自由的土地”的运动,强调土地自由转让的重要性,他们指出:“必须得承担亚当·斯密的责任……应当建立一个争取(土地)自由贸易的联盟。”19世纪70年代,议会中的激进派提出:“应当保障土地承租人的权益,使他们享有充分的改良土地的权利。"1882年《限定土地法》通过,规定“占有土地的终身地产权人享有广泛的出租、出售、改良土地的权利”。

——摘编自咸鸿昌《19世纪英国的土地法改革》

材料二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正式提出了“三权分置”制度,强调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2020年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废除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能入市的规定,改变了过去以土地征收原用途来确定土地补偿费的办法,允许已经进城落户的农村村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

——摘编自西部资源杂志社《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土地改革和2008年以来中国土地改革的异同,并评析2008年以来中国土地改革的合理性。
2024-05-1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高新中学,安中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论述题 | 较难(0.4) |
4 . 洋务运动的史学研究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史学研究者对于洋务运动的主流评价基本为: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它是反动的、卖国的、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材料二   1979年以来,对于洋务运动的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新论争、新成果。一些学者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洋务运动作出了基本肯定的评价。指出它“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在中国近代史当时的现代化问题上迈出了第一步”。随着论争和研究的深入,目前学者们初步达成共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既存在反动与消极的一面,又存在进步与积极的一面,我们在评价它时,应同时兼顾,不可偏废,既不应全面否定,也不宜全面肯定。

——摘编自李时岳《洋务运动研究四十年》姜铎《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2024-03-30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1875年,清政府选派的120名留美幼童分批到达美国。

1877年,李鸿章在给留学事务所的信中指出,出洋学生内有颖异可造之材,望送入矿务学堂,先穷究其理器,一二年后再令游览美国五金矿所,融会贯通,可得上等考单,确有把握,然后遣回,再发往各省矿局试用,庶于国计有裨,千祈留意。

1880年,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向总理衙门进言: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其时,美国由于经济危机,掀起一股排华逆流,中国学生被禁止进入美国陆海军学校学习。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连当时力主派留学生的洋务首领李鸿章也站在了否定留学生的一边。

1881年,清政府决定将留美学生全部撤回,当年秋天,留美学生全部返回国内。

—摘编自吴霓《中国人留学史话》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留美幼童一事的兴废”对李鸿章或吴子登的观点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3-2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地带”

1870年以后的40年里,并非仅仅是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个中心存在于欧洲的某一区域。因为当时的确有两个欧洲:一个内部地带和一个外部地带。内部地带包括大不列颠、比利时、德国、法国、意大利北部以及奥地利帝国西部某些地区。欧洲海外移民区的某些区域,特别是内战之后的美国,也属于这一地带。

外部地带包括大半个爱尔兰、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还有位于当时德国、波希米亚和奥地利等国本土东面的整个东欧。许多欧洲人海外移民区,比如说拉丁美洲和美国农耕地区,也可认为在当时是属于外部地带。

欧洲人世界之外还分布着一个第三地带,即广袤无际的亚洲和非洲大陆。除了正在现代化的日本以外,从欧洲的标准或文化假设来看,它们全都是“落后的”;并且注定要在1870年以后那半个世纪之内严重依附于欧洲或被欧洲殖民化。187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大都可以写成为这三个地带之间关系的经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对“文明地带”的划分。
2024-03-26更新 | 197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19世纪初英国巡回法庭所审判罪犯人数。

年份犯人数量
1805—1809年23462
1810—1814年30613
1815—1819年58662
1820—1824年65227

——Michael Ignatieff, A Just Measure of Pain,p.154.数据仅限英格兰与威尔士

材料二   时任内政本臣皮尔在议会下院指出,盗窃犯构成了犯罪阶层的主体。……其二,从地域分布来看。英国工业区或城市郊区的治安形势明显要比乡村地区更为严峻。 因为与乡村相比,城市中的传统礼俗和道德规范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受到更大冲击。其三,19世纪英国诉讼费用的降低、新警察制度的建立、执法效率的提高都会使起诉案件的数量比18世纪有大量增加。

注:法院判决定罪才能称之为罪犯。

——许志强《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成因》

材料三   (英国)各地监狱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但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不分原则的混合羁押是 18 世纪英国监狱遭受普遍诟病的突出问题之一(不分罪行轻重、不分性别、不分年龄)。 第二,物资匮乏导致狱犯生存境况堪忧。 第三,缺乏监管使得监狱秩序混乱不堪。因财力所限,许多监狱都缺乏专业的管理者,地方监狱尤其如此。在此种情况下,狱监只好从犯人中选出“监管者”,让罪犯自行管理。第四,环境恶劣、疾病蔓延也是英国监狱的严重积弊之一。

19 世纪初,英国的刑罚体系遭遇了一场空前危机。 “刑罚危机”促使英国政府不得不思考代替传统刑罚的新机制。19 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监狱状况已在整体上大为改观。 首先,新式监狱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有效抑制了流行病的传播。其次,新式监狱不仅受到内政部的统一监督,也享受统一补贴。 狱警开始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来担任,并纳入带薪公务人员行列。再者,犯人的基本食宿条件有了保证。 最后,监狱管理……不再过分强调惩罚,管理中加入了更多的激励、奖励措施,教育感化逐渐成为新的规训手段。

英国政府何以对监狱改革报以如此高昂的热情,除了前面所提到的监狱问题和刑罚危机之外,通过监狱改良来提升国家威望已成为政府的重要考量。当时的一位监狱改革者亦道出了这一归旨:纠正罪犯的恶习,使之改邪归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不仅标志着人性的胜利,也标志着一个国家在文明世界中的崛起。

——许志强《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监狱改革论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上半叶英国犯罪问题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英国的监狱制度的变迁。 (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3年,学者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日本立国,以神武天皇纪年,所以溯立国之始也。……故中国之有黄帝,犹日本之有神武天皇也。取法日本,择善而从。……中国政体达于专制极点,皆由于以天下为君主私有也。今纪年用黄帝,则君主年号从属空文,当王者贵之说,将不击而自破矣。”

当年《江苏》杂志首先使用了黄帝纪年,卷首刊载了黄帝像。不久,《黄帝魂》《浙江潮》《国粹学报》《民报》等报纸杂志和当时出版的书籍如《猛回头》《警世钟》等纷纷刊登或转载黄帝像,相率使用黄帝纪年。武昌起义之后,湖北军政府的文告以及各省响应的文告都采用黄帝纪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喻大华等《论晚清“孔子纪念”与“黄帝纪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时期黄帝纪年法的提出及其实践。
2024-03-1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研究卷(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唐宝应元年(762年),盐铁使刘晏再变盐法,将官运官销改为商运商销……盐仍由民制,仍由官收;官收之后,将盐税加入卖价后转售商人;商人于缴价领盐之后,得以自由运销,所过州县不再征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立“纲法”。……从此官不收盐,由商人与煎户直接交易,收买、运销之权悉归于商人,并得世袭。清代盐政,承袭明末纲法。雍正、乾隆、嘉庆之际,国泰民安,户口繁殖,盐销量剧增。盐商以有专利,遂致暴富,生活穷极奢侈。于时上至皇帝,下至盐务和地方官吏,皆以盐商为利薮,竞相分肥。

——摘编自张荣生《盐业史研究》

材料三   自民初以来,以张謇和景学钤为代表的盐务改革派,为兴利除弊,致力改革中国盐政,但因盐商势力太大,未有结果。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在改革派的努力下,至1930年,在一些具体制度上刷新盐政。1931530日,国民政府公布新《盐法》,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的盐政专门法律。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适应战争状态,确保军需民食,同时尽量笼取盐利佐助军费,国民政府于1942年推行政府专卖制。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为转入战后建设,于1945年废止盐专卖,改行征税制。1946年行政院颁布《盐政纲领》,19473月,国民政府公布《盐政条例》。总观国民政府在战后实行的征税制,虽标榜就场就仓征税,任人民自由贩运买卖,但实际上盐的生产运销仍为封建势力和官僚所把持,巨额盐利亦由实力雄厚的官僚资本所独占。

——摘编自张荣生《盐业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盐业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盐业政策的调整。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盐政改革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
2024-04-2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024·宁夏·模拟预测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通过降低税率来取代沿袭自第一帝国的最新进口禁令,与这种做法相呼应的是法英之间首次开展的贸易自由化的尝试,即1786年签署《伊登一雷纳瓦尔条约》,不过该条约因法国大革命而终止。1860年1月与英国缔结的商业条约是法国实行长期深度保护主义政策时期的短暂异常现象。这场“海关政变”对于反对这场政变的人而言,建立了自由贸易,是“我们所有罪恶的起因”。1850—1870年,法国出口额翻了三番,进口额增长了4倍。这种突飞猛进是在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实现的,而不是对英国的追赶。1860年商业条约的签署并非出于奉承英国的缘故,它起源于法国的自由贸易构想。但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大陆封锁令和第三共和国充满敌意的保护主义主导着19世纪法国的经济。

——摘编自[法]帕特里克·布琼主编《法兰西世界史》

材料二   1951年5月,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暂行实施条例》,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关税法则。1982年共调整了149个税号的关税税率,主要目的是降低国内不能生产或者生产不足的原材料以及祝器、仪表等零部件的关税税率,同时提高某些耐用消费品和国内已具备生产条件的机器设备的关税税率。1985年通过第二部关税税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关税条例》,以国际通用的《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为基础,降低了1151个税目的进口关税税率。对我国资源有限,不能有效供应国内生产的原材料,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关税税率。到1992年,我国关税的算术平均税率仍然高达47.2%。

——摘编自杨瑞《新中国关税政策的变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年法国“海关政变”出现的背景,并对其做出评析。
(2)根据材料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新中国成立到1992年我国关税政策变迁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4-04-2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全国卷人教版01)(12+2+1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