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宪帝制期间,为迎合袁世凯施行帝制的愿望,英国改变了原先延缓帝制的主张,转而迅速筹划承认,以期尽快稳固袁世凯政权,避免日本干涉,维持英国在华的殖民地位与既得利益。然而,为全力应对欧战,英国又不得不倚重日英同盟,借以保护它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因此,在洪宪帝制问题上,英国处处迁就日本,同意所谓的“观望”政策,而日本则以“观望”为名,行干涉之实,积极实施倒袁计划,最终迫使英国走上放弃袁世凯政权的道路。

——摘编自李馨《帝制并非自为——对于袁世凯称帝原因初探》

材料二   自复辟消息传开后,全国多地商业均受打击。如无锡,“当地金融机关亦立时收紧,现洋甚缺,无处搜罗,以致各项商业交易骤静”。一些西方的舆论也表示了对民国前途的担忧,如字林报社论略云,“中国将从此而分裂矣”。而伍廷芳则认为“帝制问题从此可永远解决也”。更有人指出“多一次流血,而人民之脑海中即深一层共和之观念”。

——摘编自周峰《张勋复辟后各界态度及思考研究——以〈申报〉报道为中心》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华民国建立十年后写的一篇文章中也有颇为深刻的认识。他说:“原来政治是民意造成,不独‘德谟克拉西’(民主)政治是建设在多数人意识之上,即独裁政治、寡头政治,也是建设在多数人意识之上。无论何种政治,总要有多数人积极的拥护——最少亦要有多数人消极的默认,才能存在。所以国民对于政治上的自觉,实为政治进化的总根源。”

——摘编自许增紘《民众觉悟与辛亥革命的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袁世凯复辟态度的转变历程,说明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勋复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国民对于政治上的自觉,实为政治进化的总根源”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2024-04-04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安徽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之短寿使得匈奴一时坐大,匈奴趁秦末动乱之际再次侵占河南地,成为新统一中国的汉朝的一大威胁。故此刘邦欲趁统一江山的战胜之锐一举解决匈奴问题,亲率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交战,但却由于轻敌导致自己反被匈奴包围,遗下汉之国耻。无奈之下,刘邦只得采取和亲之计,但匈奴并不因此而满足,反而时常入侵汉边郡掠夺人民财物。汉初经过秦末大乱之后,名都空城,人口锐减。汉文帝开籍田以劝导天下,景帝时又将田租确立为三十而税一,故而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到顶峰,诸侯势力也遭到打击,也就放开了手脚去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到元狩四年时,汉发动漠北之战取胜之后,国家已无力颁赐厚赏,就连战士的俸禄也因为财匮而发不出去,因而在西域实行屯田就理所当然了。

——摘编自张建文《汉代屯田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之一,为实现政治安边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之初组建了劳武结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赓续了汉唐治理西北边疆注重实用、认可多元、与时俱进的传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和国家赋予重任,并长期驻守于边疆、服务于边疆的特殊准军事组织,维护国家利益、造福于新疆各族人民是兵团的最高利益所在。兵团作为一支生产队,经过几代兵团人的不懈奋斗,新疆的现代化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一大批工矿企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新疆也是多民族聚集区,兵团重视少数民族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兵团就注意培养和使用本地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干部。为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在农业资料上实行优惠价格,同时积极改善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自组建时起,兵团就以形势发展为依据,以屯垦戍边为使命,在西北边疆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李东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演进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在西域实行屯田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加强对西北边疆治理的主要原因,并说明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1月,光绪上谕称“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清末新政开始。不久成立督办政务处为新政提供保障,负责对官制进行改革。在中央,裁汰了各衙门的胥吏差役,停止损纳买官。在地方,裁撤了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等。此外还创设了如商部、外务部等近代新机构。1905年7月,清廷特派载泽、端方等人分赴东西各洋考求政治。1908年8月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等14条,还规定了“臣民权利义务”9条,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宣布臣民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各省在1909年8月,成立咨议局。其宗旨是“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10月,资政院成立,其职责主要是:议定国家预算、决算;议定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奉特旨交议事件等。

——摘编自庞琳《清末新政之政治领域改革的探求与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的政治改革。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在会见基辛格时说,“在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使得“贫国与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经得住考验的不是霸权政治,不是集团政治,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

——摘编自罗昱《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材料二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逐渐崛起……西方列强不甘心将殖民利益拱手相让,不断打压发展中国家……因此,加强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既是亚非独立国家的迫切愿望,也是万隆会议召开的根本宗旨。

——摘编自余建华《万隆会议与中国亚非外交》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提出并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对万隆会议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研究小组以“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为研究对象,制作了如下大事年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大事年表

序号时间事件
1905年伊朗爆发立宪革命
1916年德法在凡尔登地区激烈交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2年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1930年甘地进行“食盐进军”运动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3年桑迪诺领导武装斗争迫使美军撤出尼加拉瓜
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1939年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1)根据材料,参照示例,把表格填写完整。
研究主题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历史事件
示例:世界大战与动荡②⑦⑩⑪
(2)任选一个研究主题,说明其研究价值,并设计一组研究问题。
(3)若要进一步研究“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一方面的材料并说明理由。
2023-01-12更新 | 176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综合素质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建立之后,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基础,建立起国家的基本经济体系与制度。唐律中,对于基层组织负责户籍与人口控制的规定非常明确,若发生脱漏户口之类的事情,里正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均田制下的农民若在户口申报、农桑生产和完纳赋役等方面存在非法或违规的行为,首先要由乡村基层组织进行检察、核实、上报有司并加以纠正。此外,《唐律疏议》中可以见到较多关于里正负责催驱赋役的条款。如“依令凡差科,先富强后贫弱,先多丁后少丁”。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则要处理各级责任人,包括里正在内的基层组织负责人,也难逃其咎。唐代法律还规定了乡村里正在农业生产组织方面的基本职责,主要包括确保土地还授能够正常进行,对生产过程予以强制干预。

——摘编自萧正洪《课植农桑:唐代乡村基层组织与农业生产》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王朝统一的职官体系中,对西南地区土司的衔号、等差均有详细规定,如清代“土官衔号,曰宣慰司,曰宣抚司,曰招讨司”。土司司治一般设在其辖区的核心地带,而且治所的地理空间有功能化分区。明代土司的家族墓地一般位于其司治老司城东南郊,宗教区在南部,大体上与“左祖右社”的传统礼制相符。弥西唐崖土司遗址以街暑区和牌坊为中心展开布局。司治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具有集权特征的王朝权力在民族地区的渗透和影响,它使得当地的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制度性特征。同时,土司制的治理方式或手段借助国家礼仪来增强土司在民众中的权威性与认同感。但土司主宰地方生杀予夺大权,以至于“土人知有土官,而不知有国法久矣”。

——摘编自岳小国《明清时期武陵土司地区的社会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乡村基层组织的法定职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的特征及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86年至1384年间,英国城市人口从125万猛增至400万。农业生产中三圃制更加盛资料显示,有将近四分之一的谷物收成可以投入市场中去交易。在约翰王时期,约翰王的权力扩张贵族们无法容忍的地步。贵族终于无法忍受,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斗争。在这种背景下《大宪章》诞生,它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在关于封地继承金的确定上,《大宪章》规定镑,是一个定额,不再由国王全权定夺,任意确定数额;《大宪章》中规定:凡自由民除经、其贵族决或遵照内国法律之规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监禁、没收其财产、捕夺其法律保护权、或加以放逐、搜索或逮捕;国王及其官吏不得强取任何人的五谷或其他财产,不得强取任何人的马匹或车辆;输,不得强取他人的木材以建城堡或作他用等。

——摘编自齐越《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英国<大宪章>比较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发布“预备立宪诏”,宣布仿行立宪,《钦定宪法大纲》中写明自天子以人,皆当率循,不容逾越。”“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在附则的第三条中还规定了臣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卧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摘编自王志安《简析<钦定宪法大纲>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大宪章》规定的基本原则,并分析《大宪章》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并简评《钦定宪法大纲》。
2022-12-2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鼎尖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名称典型事件
突厥(1)东突厥:629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统兵十万分道出击灭了东突厥;随后,唐太宗先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设立四个都督府,又在今内蒙古地区设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下设六个州,以突厥人为刺史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
(2)西突厥:635年,唐军降服吐谷浑,后又屡败西突厥,并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统领安西四镇;唐高宗时,灭西突厥汗国,控制了整个西域地区
(3)后突厥:682年,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一度建立了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
回纥647年,唐朝在漠北推行府、州制,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封其首领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 突厥衰亡后,唐王朝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回纥由此占据了突厥故地,成为漠北的强国
吐蕃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提出联姻需求,后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量手工艺品和技术、医药书籍等。710年,唐王朝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弃隶缩赞赞普。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
南诏738年,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在此之后,南诏同唐王朝除有政治与军事上的交往外,文化联系亦为密切
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整理自启良《中国文明史》

材料二 明朝推行多种形式的都司卫所管理制度,像东北的女真部、北方的蒙古部、西北关西七 卫等羁縻卫所,还在西南和西北设置大量的土司进行管理,虽然这些制度相似,但明政府又采取了不同的办法措施。明朝在边疆地区的经营成效显著,为后来清朝进一步的经营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人数最多的汉族,清廷提出了“满汉一家”“满汉一体”的理念,并凭这一理念得以成功入主中原。清朝针对蒙古民族的特点,采取了满蒙联姻的策略,这既有继承传统的“和亲”政策之意,又赋予了联姻在清代特殊的使命和意义,加之蒙古八旗制的推行,清王朝处理与北边游牧民族关系的效果远在明朝之上。在明代确定下来的卫所制度,在清代被长期沿用,甚至持续到民国时期。

——摘编自彭勇、张无尽《明清民族事务处理和边疆管理的共同追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两朝边疆民族政策的相同点及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是古代中原王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处理古代世界一直无法彻底解决的欧亚内陆族群军事威胁的一种方案。……在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明朝在具备强大实力的情况下,由于政权性格呈现“内向”特征,……对于海疆开拓甚为漠视,反而在北部陆疆、东部沿海大规模构建长城防御体系。明代中国这一做法,虽用较为经济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内政与边防、财政和军事之间的平衡,但从长期来看,并没有解决海陆边疆问题。在“南倭北虏”威胁之下,政府长期陷入财政危机与政权困境。

——摘编自赵现海《十字路口的长城》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修筑长城是历代王朝各项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以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近代以来,人们对长城的看法则经历了戏剧性转变。20年代末国内著名报刊《良友》写道“在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胜。……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没被发现,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30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后,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1935年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写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在重新唤起民众对于长城抗战的记忆。长城由此升华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长城。

——摘编自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修筑长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众对长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们对长城形象认知的因素。
2022-12-16更新 | 402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皇年间,隋文帝以分科考试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所举科目二科、四科、十科不等,至炀帝时期又增设了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仕,以文学与儒学为考试主要内容。唐武德年间,政府规定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投牒自应”,首次明文规定了科举考试不再需要官府举荐。唐代的考试主要有常科(考生多为学校学生及社会人士)和制科(皇帝举办,考生多为常科及第及庶民寒士),另衍生有武举。宋朝吸取了晚唐、五代的教训,全面推崇孔孟儒学,提倡文官治国。宋太祖曾说:“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此外,宋代还确立了糊名、誊录法等科考形式。至明朝,政府大力兴办各级学校,建立与科举制相适应的学校制度。科举在明代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到了明末,开始出现对科举考试内容和文体过分雕琢、抑本求末的颓风。

——摘编自杨朝仁《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

材料二   唐至明状元籍贯分布表

地区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金

河南、河北

26

1

16

10

4

5

山东

3

3

9

5

1

4

陕西、山西、甘肃

11

2

3

3

2

东三省

2

江苏、浙江、福建

7

3

13

26

1

47

江西、安徽、四川

7

4

10

6

1

25

广东、广西

2

2

1

3

湖南、湖北

1

1

5

3

贵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科举状元户籍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并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予以解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