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说明:《时局图》有很多版本,作者谢瓒泰在《中华民国革命秘史》中说:“1899年7月19日,我制作并发表了一幅政治漫画‘远东的形势’。这幅漫画许多外国画报都刊登了。……。”图中用犬、熊、蛙、太阳、鹰分别代表英、俄、法、日、美帝国主义国家外, 图上还有代表清政府的三个人物,一个手举铜钱,他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不顾民族危,正寻欢作乐;还有一个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网绳,网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清政府用科举考试等升官之途愚弄人民。《天下大乱》发表于2023年12月德国杂志《西塞罗》,图中的鹰代表美国,熊代表俄罗斯,龙代表中国,小字部分意思为“为世界新秩序而战”。


(1)指出图一与图二中国外交地位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两位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简要评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纸条约国见亡?何及辛亥始心伤?耆英受命求和际,擦掌摩拳正列强。

材料二   当时国人舆情汹汹,大骂他为国贼仇雠:“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而逼迫合约落实,亦是步步紧逼。李鸿章吐紫血,郁郁而终。

临死前,李鸿章悲愤的在临终诗句中写道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材料三   1895年甲午海战后,李鸿章代表清廷和谈。他要求日方降低赔款,拒绝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双方陷入僵持。期间,李鸿章遭遇暗杀,子弹击中其左眼下一寸的位置。一时间国际舆论汹涌,李鸿章据理力争,原定赔偿3亿两白银,降为2亿。李鸿章还要再降五千万,坚决不让台湾。但最终,未能如愿。李鸿章发誓,从此以后不再踏上日本国土。

从欧洲考察回国,要在日本换轮船,李鸿章始终不曾上岸,而是以72岁高龄,冒着落水的危险,从两船间跳板跳了过去。悲情,却也怯懦。或许真的是像梁启超所说的,有“时势造英雄”,有“英雄造时势”。李鸿章,属于前者。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任凭其百般筹谋算计,到底还是挽回不得那“紫禁城的黄昏”


(1)阅读材料一,指出“一纸条约国见亡?”是哪个条约?
(2)阅读材料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误国者李鸿章!”签订的是哪个条约?该条约造成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线部分的挽回不得那“紫禁城的黄昏”,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期间发生了伟大的飞跃。在反思以往革命运动失败的基础上,他说:改组国民党,使其“掌握政权之中枢”,“盖惟有组织、有权威之党,乃为革命的民众之本据”。“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在肯定“平均地权”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称国民党“反抗不利于农夫、工人之特殊阶级,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有别于以往革命运动对“新军”和“会党”力量的重视,他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按照苏联式样建立一支军队”,“有了这种理想上的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便可以大告成功”。这些思想飞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形势。

——摘编自张玉昆《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一大”期间的思想飞跃》

材料二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革命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时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广泛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毛泽东在军队中实行的诸如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党支部建在连上、设立政治委员等重要制度,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摘编自周声柱《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革命实践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及意义。
4 . 在两极格局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西欧六国经济增长率为5%,日本的高达11.2%,都高于美国的4.1%。70年代初,就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而言,美国为24.36%,欧共体为20.12%;就出口额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而言,美国为13.4%,日本为6.4%,欧共体为33.7%。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但一些新独立的亚洲国家首先提出要独立于大国集团之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的启发下,铁托等人萌发了组织不结盟运动的想法。

材料三: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与欧共体、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从宗旨到内容再到形式都有不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变化对国际关系格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不结盟运动与欧共体、日本对两极格局冲击的不同之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源于春秋战国的强 干弱枝政策到秦朝有了进一步发展。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人提出立诸皇子到燕、齐、荆远地为王的建议;李斯认为“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主张“今海内一统,皆为郡县,天下安宁之术也”。秦始皇三十三年,博士齐人淳于越重提分封,再次被秦始皇和李斯打压下去。秦朝重法家思想,认为亲情不可靠,也忽略了当时仍然存在的封建思潮的力量。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秦灭六国,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在当时人视之,实为变局而非常理,故秦一亡而天下复分。”秦朝“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不信任臣下甚至是自家子弟,真正是彻底地实行了“强干弱枝”政策。秦朝强干弱枝的另一项举措是迁豪富。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这部分人主要是原东方六国奴隶主贵族残余势力,这一措施显然是对六国残存势力的进一步打击和控制,是削弱各种地方割据因素,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重要步骤。

——摘编自高晓荣《秦汉时期“强干弱枝”政策考论》


(1)根据材料,概括秦朝实施“强干弱枝”政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施“强干弱枝”政策的原因。
2022-10-20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高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革命口号,对封建统治进行了全方位的打击,在政治上、经济制度上、思想意识、社会生活领域,都进行了“大清洗”。这是清朝统治第一次遭受长时间大规模“袭击”,农民阶级继续进行反压迫、反饥饿的农民运动,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发起了暴力革命运动,统治中国几百年的清朝终于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打击下,敲响了丧钟。

——刘青花《浅析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260多年的腐朽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扫除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解放道路的障碍,是中国由君主专制统治迈向民主政治的转折点,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新纪元,为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践行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的程序,对中国政治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它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闸门,是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退伍军人丹尼尔·谢斯领导的农民武装起义于1786年在马萨诸塞州爆发了。此次起义爆发的主要因素包括独立战争后国内经济萧条、硬通货短缺引发的银根紧缩以及州政大府为了偿还战时债务而大幅度提高税赋。由于没有自己的军队,邦联合国会面对农民起义时手足无措。马萨诸塞州只好依靠民兵来镇压起义,然而,很多民兵同情参加起义的农民,不愿相互残杀。结果州政府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把起义镇压下去。谢斯起义让当时的很多有识之士深刻意识到,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美利坚合众国将无法维护国内稳定或者抵御外来威胁,更不可能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

——摘编自谢韬《联邦制的利与弊》

材料二   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事实实际上便利了美国建立联邦政府: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这便使它们的联合几乎永远成为容易的事情。我不知道是否有一个欧洲小国,其不同地区间的同质性高于面积相当于大半个欧洲的羊国。从缅因州到佐治亚州,相距约1600千米,但两者间的文明差异却小于诺曼底和布列塔尼间的这种差异。因此,位于一个辽阔地区的两端的缅因和佐治亚,却比仅有一溪之隔的诺曼底布列塔尼极其自然地容易结成联邦。因国家的地理位置而来的优越性,又增加了居民的风气与习惯为美国的立法者提供的这种容易性。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联邦制建立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制建立的有利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后,全国大部分省宣布成立军政府,湖北军政府制定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对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进行了规定,勾勒出议会民主制的雏型,从制度上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选举制度的基础。南方独立各省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是具有国会性质的机关,其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参议院议员及大总统选举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南京临时参议院,进行第一届临时大总统的选举。之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民主选举制度的基本内容进行规定。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一整套包括国会议员选举制度、省议会议员选举制度及大总统选举制度在内的选举制度,进行了民国初年的第一次国会选举、省议会议员选举及大总统选举。在北京临时参议院时期,又相继制定了《国会组织法》参议院议负选举法》众议院议员选举法》《大总统选举法》,这些法律的形成确立了民国初年的选举制度。

——摘编自唐可迈《民国初期选举制度评价》

材料二   1937年、1941年、1945年大部分抗日根据地所辖的乡、县、边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选举,选举产生了边区各级参议会和各级政府。选举实行“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投票”原则,规定“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说,抗日根据地的选举是真正具有“普遍而平等精神”的选举。当时边区90%以上的群众是文盲,为保证选举的顺利进行,晋察冀、晋绥、晋西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均从实际出发,创造了投豆、票选、画圈、画杠等多种投票方法。此外,还表演选举话剧、出版选举报刊等,共产党员和干部则挨家挨户宣传选举的重要性,有的为了方便选民投票还背着投票箱上门。到1941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约有91%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摘编自王冬梅《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创性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选举制度得以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抗日根据地的选举活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帝: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筹办夷务始末》)……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林则徐《软尘私议》

材料二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18415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英军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中国人民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tǎng),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材料三   1839年起,林则徐收集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编成《四洲志》等书稿,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海国图志》成书于1842年,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瀛寰志略》成书于1849年,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书中还附有中国、朝鲜、日本及临摹的欧洲人的地图。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材料中鸦片战争爆发后统治阶层和普通人民的反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中这些知识分子的共同诉求是什么?
2022-08-15更新 | 203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庆阳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8世纪时,英王还能运用手中的实权,恩赐官职,笼络保王势力,以后,王权逐浙制弱。到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在位期间,王权大大衰落。法律赋予英王的权力,实际上都是通过议会和内阔去行使,王权成为象征性的权力。君主必须根据议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

——摘编自陈升槐《简析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材料二  作为世界近代法制史上有着重要价值的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美国宪法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与现固树立了一个典范,也奠定美国民主制度的基础,同时有效防止了独裁专制,维护与保障了美国民主。宪法中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思想运用在中央与地方政权构建上,既体现横向平街性与纵向层次性的和谐统一,也有效地调动联邦与地方施政的灵活性与积极性,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开创了近代政体新形式,既确保了共和,又加强了主权。”

——摘编自《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英国王权成为“象征性的权力”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并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