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郡设守、尉、监。守、尉秩二千石,监即郡监御史,由御史大夫下派。三长吏的治所分离,所主机构均称“府”,形成三府并立格局。秦县行政组织已形成曹、官两分架构,秦县廷设曹,由令史直曹从事文书处理工作;县下设仓、库、司空等机构管理具体事务。列曹文书须以县廷名义下发,曹、官在业务上存在对口关系,但也因需而变,时有协作。县下属机构定期制作所在机构“计”书,并根据要求上呈县廷。与之相应,县、郡也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呈报上级官府,以便上级掌握政情及开展管理,并据此对下级进行考课。

——摘编自孙闻博《秦汉制度具有作始之功》

材料二   秦汉之际,“裂土分封”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楚汉战争中处于劣势的刘邦为了摆脱困境争取主动,只得满足几支重要军事力量的首领裂土封王的要求。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后,裂土分封已成定局,但他仅仅把分封作为通向最高权力-皇帝宝座的桥梁。这样汉高祖在自己直辖区域内实行郡县制,在诸王的既得疆域内实行分封,郡国并行政体初步形成。然而,这些诸侯王拥兵自重。为了确保皇权,刘邦晚年以种种借口剪除异姓王势力。汉初奉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这种思想难以作为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在剪除异姓王势力的同时,刘邦又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但对他们采取限制措施。汉初对同姓王的分封,标志着郡国并行政体的确立。

——摘编自巴新生《汉初郡国并行政体试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中央管理地方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实行原因。
2023-10-1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保守派早在1781年《邦联条例》生效之前,就起来反对它。他们认为在《邦联条例》下,各州各自为政,各州都有关税壁垒,币制不统一,市场也不统一,国内贸易将会受到阻碍。软弱的邦联政府也无力在国外保护美国商人的利益。保守派认为州宪法的民主成分太多,这会使得各州的民主力量得势。美国为了削弱各州的民主力量,必须强化中央权力。当时美国是一个新生国家,欧洲大国对其虎视眈眈。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是被迫的,故总想伺机寻衅。驻在美国西北边境内的英军,在战后仍不肯撤走,并且勾结印第安人不断地骚扰美国居民。美国南部以及西部与西班牙属地毗邻,西班牙也敌视美国,时常怂恿印第安人侵袭美国居民区。这些情况都使美国有识之士忧虑。如此一来,强化中央权力便成为保守派及爱国人士的一致要求,而且这个要求到18世纪80年代上半期已成当务之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建国之初邦联体制的特点,并指出由此带来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美国政客们为解决上述弊端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023-10-0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关于日本国内行政自由和民主化的法令,给日本带来了五大变化:解放女性,鼓励组建工会,学校教育的自由化,废除旨在使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的机构,以及经济结构的民主化。日本政府的这五大变化顺应了日本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即便是任其自然发展,日本也会走上这一进程。……找到一条新的路径,将我们自己从追随他人的状态下解脱出来,并发展出一种能被所有人共享的文化独立性,这乃是进行日本这个国家重建的先决条件。……因此,教育和研究的目的就必须是在全国培养这种能力。

—摘自[日]长谷川如是闲《最后的日本》(1952年)

材料二 日本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但战后至70年代初,一直采取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在世界事务中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这种软弱的政治地位使日本在世界性事件冲击下极难适应。例如1971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已与中国总理周恩来举行了秘密会谈,而日本在9月仍鼓吹两个中国论。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使日本佐藤内阁十分被动,其反华政策陷入了孤立的绝境,成为赶不上公共汽车的亚洲孤儿。……日本从这些事件中清醒认识到,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国际格局中,继续追随美国,甘当政治侏儒已万难立足,因此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趋势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023-04-12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现代革命历史遗迹是中华民族百年来进行民族解放、民族独立、追求自由平等的斗争的历史遗存,是中国人民百年反帝反封建伟大革命精神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历史遗迹主要以革命纪念馆、战场遗址以及革命领袖生活斗争遗址等形式存在,其区域分布受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及重大革命活动影响较大。它们既具有文物所共有的价值,也具有其他历史文物所不具备的特殊革命历史价值。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区域分布受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及重大革命活动影响较大”这一观点进行阐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保护和利用近现代革命历史遗迹谈谈你的看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学习小组对德国史展开学习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习小组搜集的部分资料。

德意志地处欧洲的中央地带,其东西两面都没有天然的屏障,又与多个强国为邻,易于遭受入侵,也使其追求对外扩张。
中世纪德意志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作为德意志邦国的普鲁士土地贫瘠,缺乏矿藏,农业曾被视为经济的全部,获得土地就是一切,而获取土地的捷径便是掠夺扩张。
德意志历代皇帝均奉行侵略扩张的政策,疯狂地掠夺周邻国家的土地。腓特烈一世皇帝(11521190在位)的一生均在战争中度过,鲜血染红了他的胡子,因此称他为红胡子或巴巴罗萨(野蛮人)。这位传奇性的人物被荨为永生的德国的守护人。几百年后,希特勒便用他来激励士兵们,将侵略苏联的计划定为“巴巴罗萨”计划。
12-13世纪德意志产生了骑士文化,其“协同主义”“苦从主义”“服从主义"精神被一直传承下来。德国骑士文化下骑士团的座右铭是"我不是来送和平的,而是来送剑的”。

材料二   以下内容是该小组对“德国统一的原因”的整理。

一、普鲁士的日益强大;

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三、容克资产阶级的壮大;

四、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成立;

五、铁路:德意志统一的结婚绶带;

六、沙俄霸权的丧失和“俄普同盟”的形成。

材料三   以下是该小组对“德国统一的影响”的整理。

一、新帝国的“旧制度”

(一)“宪法”下的皇权专制

(二)名不副实的帝国议会合格的原因。他们的事情不愿意思想。

二、新帝国的“经济奇迹”

(一)与老工业国同台竞争

(二)无法与经济匹配的殖民地

三、新帝国“刀尖上的舞蹈”

(一)军事部门的自主性

(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四、新帝国的“社会减震器”

(一)工人阶级的抗争与社会改良思潮

(二)俾斯麦与社会保障法


(1)针对材料一的资料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分别指出这些资料研究该主题的角度。
(2)针对材料二德国统一的原因,再补充三条。
(3)该小组认为德国统一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此看法进行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1905年间,《申报》刊载了关于科举革废的不同态度:

“各国之所以谋我者,于政治上、生计上,各有专科之学问间以应付,而我独恃隋唐时虚娇无用之人才与之决胜,论其现在,正如人用汽船,而我用帆船,人用火车,我用驴车……是停罢科举实为当今第一救亡之大计矣。”科举所得人才虽不若学堂之深通各种学术,但也不失为取才之一条道路。历史上科举得才比比皆是,“自唐宋以迄今日,名臣硕辅功业彪炳者多出其中,本朝胡、曾、骆、左、李诸公,经济文章卓卓可传,而究其进身之阶,亦皆由于科举。”不像学堂学生,言必曰“平权”“自由”“革命”,心术愈坏,邪说横行。将来学业告成,如何事君?

“虽然科举固有弊,而学堂亦未尝无弊。科举之弊在于泥古不化,平日只以制艺小楷为生活,一若舍此别无经猷”,学堂“更杂糅适以长,少年浮躁凌競之风”。当今之计,“当以科举与学堂合而为一,少年子弟必先肄业学堂,俟得有卒业文凭始准持以应试”。

——摘编自史善庆《社会舆论与科举革废——以<申报>话语为例》

材料二   表:《申报》中有关科举革废的意见表达形式统计表

年份摺稿或章程论说新闻报道广告总计
190141393234146
190275389427234
190328276339157
19041066521102
190582138976

——摘编自吕艳婷《清末<申报>对科举革废的意见立场研究(19011905)》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关于科举革废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申报》‘科举制革废’的讨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3-02更新 | 33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国际运河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巴拿马运河的变迁

时间事件
16世纪西班牙国王下令进行运河开凿的测量,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开展,运河开凿没有进展。
1879法国全面负责运河开凿,因流行病发生及财政困难,挖凿工程于1889年停顿。
1901美国获得开凿、经营和管理运河的特权。随后,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规定巴拿马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由美国任命总督,施行美国法律并驻军。
1914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
1963迫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美国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引发了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
1977巴拿马与美国签订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的新约。
1999巴拿马于1231日正式收回对运河行使主权。

材料二



1956年埃及时政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

注: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的名义通过苏伊士运河,而埃及总统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子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船栏住。纳赛尔后面坐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

——选自吴广伦《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巴拿马运河的变迁”,概括一条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或趋势,并予以简要说明。
(2)提取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说明时政类漫画的史料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制实行复试、殿试制,以及考官锁院制,推广世家子弟、考官亲属的别试避嫌法,推行封弥、誊录法。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庶族地主、殷富农民、工商子弟,凡是"稍具文墨"的读书人,都可以应举入仕。唐代科举考试录取后,只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须经吏部考试合格后搜予官职。而宋代进士录取后,不仅可以直接授官,而且升迁迅速,“第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名公臣卿皆由此选"。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约为唐代的取士人数的5倍。

——摘编自郭学信《士与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一

材料二   18世纪,西方人对科举的了解更为全面,用法文和英文出版的谈及科举制的书籍出版量很大,就连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一代哲人对中国政治制度也赞扬有加。到19世纪,尤其是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西方人眼中已不再神秘,声望一落千丈,一切都落后原始,但惟独科举制例外。当时,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实行政党分肥制,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和工作连续性的中断。1884年,英国人密迪乐指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政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其文官的效率。"这是在英国于1855年试行并于1870年全面推行文官考试,以及美国于1883年开始采用文官考试制度后做出的评论。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学习效仿中国科举制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里治”,上有乡、保,下有什、伍,链入国家控制体系,统治者借助严密的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以及选任制度、监督考核制度,实现对“里”的掌控。国家权力没有成建制地直接嵌入,而是构建一个以里长为核心的基层控制网络。“里”成了社会大网中关键的节点,形成“每县若干里,每里若干甲,每甲若干村,如身之使臂”的节节而制的状态,以图实现“保长甲长之所统,地近而人寡,其耳目无不照,善恶无所匿,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意即,保长甲长统辖领域位置相近且人数较少,他们便能洞察一切,善恶之事都能尽收眼底,从而报于州县。越到后期,中央集权越得到加强,统治者越依靠自上而下的编网,渗透和控制基层社会,攫取社会资源。

——摘编自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材料二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建设中的基层治理体制变迁

阶段时间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策略治理结构
社会重构19491957社会秩序政治、行政与社会动员式分散多元
社会改造19581978社会汲取政治与社会单位制政治一元
社会培育19791999社会反哺行政与社会项目制政社二元
社会治理20002019社会发展政治、市场、行政与社会绩效制一核多元

——摘编自挂云帆《中国社会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基层治理的进步之处,并说明取得进步的主要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获得独立的北美人民在以开拓者的姿态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又以主人翁的身份追求政治现代化,美国政治现代化由此起步。鉴于松散的邦联无法解决国内重大问题的实际, 1787年5月25日,55名代表聚集费城,就邦联条例的修改和联邦宪法的制定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产生了联邦宪法。后来,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美国于1789年9月通过了10条宪法修正案,并将其作为联邦宪法的补充条款。联邦宪法和宪法修正案,巩固了北美人民在独立战争中争得的民主成果,构造了美国现代化的政治框架。

——摘编自吴海晶《美国政治现代化若干问题探析》

材料二   1871年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帝国是普鲁士势力的放大版。其早期政治现代化进程与英、 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到一战前夕,德国在经济上已成为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政治上却仍然是传统的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只是通过没有实权的帝国议会在参与意义上加入了统治阶级行列。总之,以普鲁士容克地主为代表 的传统统治阶级牢牢地控制着德国的政治生活。除了各种法律规定的特权外,他们还享有 许多实际特权,并在政治、行政、军事等领域占据领导职位。

——摘编自邢来顺《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治现代化得以起步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政治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及其影响。
2023-02-02更新 | 261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练习(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