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在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将报纸看作是招揽人才与开阔国人视野的一种手段,而1902年他在《新民丛报》的办刊思想上新增“监督政府、倡导国民”的功能。可见其办刊宗旨突出了(       
A.学习西学B.传播文化C.开启民智D.改革政体
2024-05-2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统测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在郑国聚徒讲习法律和诉讼,孔子在鲁国聚徒讲习六艺,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齐国还设立稷下学宫,广招天下学长,授以上卿,让他们带着徒弟来此讲学。这种局面(     
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B.标志百家争鸣时代的开始
C.宣告了官学体系的瓦解D.说明德治与法治之争兴起
2024-05-13更新 | 36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家们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同时注重将佛、道修行体系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使哲学的终极从彼岸回到此岸。这说明理学(     
A.兼具佛道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B.发展到阐释经书字句为主阶段
C.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D.整合了儒佛道三家的价值取向
4 . 1921年4月7日出版的《共产党》月刊发表《告中国的农民》一文,用阶级分析方法系统分析论述中国农民的问题。随后中共上海早期组织成员沈玄庐回到家乡指导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并制定农协宣言和章程。这表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者关注中国的国情B.中国革命新道路逐渐成形
C.农民运动成为中共的中心工作D.国民革命的群众基础广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宗教改革之前,教会内部存在贬抑财富的倾向,视贫穷为荣耀,认为职业与工作是赎罪的过程。宗教改革后,新教认为,勤勉工作被赋予美德的内涵,是“上帝选民”身份的佐证。这一转变(     
A.适应了欧洲社会转型的需要B.削弱了基督教会的教化作用
C.扩大了西方基层选举的范围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2023-11-18更新 | 592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宏图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同时他又强调:“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由此可知,孙中山(     
A.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认为革命的根本是推翻封建专制
C.明确提出国家的前途是实现民族统一D.指出民族问题的本质是政权问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致用是指讲求儒家经学以服务于现实社会的一种儒学传统思想,它是“治国平天下”政治抱负付诸实践的体现。明中后期,党争激烈、阉党把持朝政,社会矛盾激化;“南倭北虏”横行,严重威胁统治稳定。以“经世致用”为标榜的知识分子认为陈旧的学术已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著名思想家王廷相指出:“近世好高迂腐之儒,不知国家养贤育才,将以辅治,乃倡为讲求良知,体认天理之说,使后生小子澄心白坐,聚首虚谈……误人家国之事者几希矣。”当时,西方近代技术传入后,传统的“重德轻艺”观念受到冲击,他们便开始关注与富国强兵相关联的“可施于用”的经世致用之学。

——编自杨绪敏《明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及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材料二   战争中,中国不堪一击,高唱“经世”的知识分子在惨痛之余,不再顽固强调“内诸夏而外夷狄”,转而用理智的眼光来认识中国与诸夷,“师夷”成为一时潮流。同时,他们对顽固派将机器诬蔑为“奇技淫巧”的看法进行了批判,认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并以“求富”为口号,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进行否定。

——摘编自田永秀、刘斌《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后期经世致用之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表现。
8 .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2023-09-07更新 | 400次组卷 | 24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共产党党刊(1923~1926)的转变。《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始终肩负着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中共二大之后,《析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出版季刊(1923.6~1924.12)。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批评、讨论活动在《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

——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10 .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并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这说明此时(       )
A.国内已具备大规模建设的条件B.党的工作重心正在发生转移
C.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D.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已在探索
2023-06-19更新 | 720次组卷 | 1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