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4 道试题
1 . 在纸张未出现之前,文书、信件一般都写在竹简上。为了防止简牍在传递过程中被人私启窃看,遂将竹简捆好后用泥封在结绳处,并在泥上加盖印章。这块打上印章的泥团,就是封泥,亦称“泥封”,被人形象地称为是“简牍之锁”。泥的表面,有深深的印章钤痕,常见的是官玺、官印。结合下图,下列有关“封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考证古文字,有裨六书”B.“考见古代官制以补史乘之佚”
C.“刻画精善,考见古艺术”D.“须凭泥封以考见古代之官文”
2023-09-2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乐东县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印象派将这个世界以特有的构图方式传达出来。他们的作品给人带来出乎意料的不平衡感和不适应感,这使其与古典绘画端正规矩的构图方式区别开来。这说明印象派(     
A.作品常脱离现实B.控诉了战争罪恶
C.重视以新奇取胜D.具有反传统趋向
2023-09-1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乐东县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福建龙岩·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认为:“技术发明要比科学思想传播的更快更远。 ”

【资料夹】①13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布•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献。②成书于1119年的《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③阿拉伯人蒲寿庚于1241年至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外贸易事务。④英国学者尼坎姆于1190年用拉丁文写的《论自然界的性质》记载:“当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阴天看不到阳光,或夜间世界笼罩一片黑暗时,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此时针在盘上旋转,当旋转停止时,针就指向北方。”⑤1096—1270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岸地区。⑥据史学家陈垣先生的考据,自924年至1207年,大食正式遣使中国39次。《宋史》载道:“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浡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⑦明代隆庆年间,李豫亨写道:“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始多旱针盘。”⑧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从发现磁石指极性到以人造磁针做成罗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酝酿……表示这种技术原创过程的艰辛。而欧洲从对磁石指极性一无所知到12世纪末短时间内一下子跳到直接以水罗盘导航,没有技术原创过程的发展特点,显然是接受外来的现成经验后制造出来的。”


(1)在上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指南针的传播路径。(要求:写出传播路径并用具体材料佐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简评指南针应用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是代表当时中国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农学经典,宋代的《陈旉农书》第一次总结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囊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是传统农学中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入之前,中国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19001903年,罗振玉编纂刊印了《农学丛书》。该丛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书和部分国外农书,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趋向。1924年,万国鼎等人编著的《中国农书目录汇编》是第一部对中国古代农书进行系统分类编目的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部于1955年提出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决定在南京农学院设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该研究室成立后,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氾胜之书辑释》《陈男农书校注》等书,得到了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高度评价:后来、研究室又以古代农书为主要资料,编写了中国首部综合性农业科技史著作—《中国农学史》。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轰动,被誉为农史学科领域的里程碑。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编写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以来农书整理变化的特点。
2023-06-21更新 | 1341次组卷 | 9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康有为在1884年初步形成的大同思想中,自诩“合经子之奥言,探儒佛之微旨,参中西之新理,穷天人之赜变”。这表明维新派(     
A.尝试减少变革的阻力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诉求
C.提倡务实的社会风气D.仍然坚持中体西用理念
2023-05-21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23届高三5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6 . 《圣经·旧约》中描述的大卫是以色列国的一个牧童,他勇敢杀死强敌歌利亚,立了奇功,最终成为以色列国王。这一主题尤为艺术家们所喜爱。但大卫的艺术形象经历了希腊化、人性化到个性化的演变。据此推知,大卫艺术形象的演变反映了(     
A.艺术宗教色彩浓厚B.艺术作品虚拟化
C.艺术家对神的崇拜D.人文精神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5世纪以前,西亚北非、欧洲的许多人主要通过瓷器、丝绸等商品认识中国,极少数到过中国的人,也多倾向于描述中国的富庶,这导致中国文化在异域人眼中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中国文化的神秘感在欧洲消散主要得益于(       
A.启蒙运动的高涨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三角贸易的兴起D.世界市场的形成
8 . 有学者提出,近代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这个“深渊”有一个“底”。这个“底”就在20世纪的头20年,且中国历史发展到“谷底”的时候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在该学者看来,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应是(       
A.“屈辱”与“迷茫”B.“沉沦”与“上升”
C.“革命”与“西化”D.“团结”与“觉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下表是一些有关唐诗的典故。这三则典故反映了当时(     
诗歌典故出处
白居易进京赶考时曾拜会文坛前辈顾况。顾况说:“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但读到白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赞叹“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于是尽力提携,使白居易很快名震长安。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
李白初到长安,以《蜀道难》见前辈贺知章,贺知章读后连声赞叹称其为“谪仙人”。时间不长,李白名动京师,其作品引得“长安纸贵”。晚唐孟启
《本事诗·高逸》
752年秋,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和杜甫五位诗人同时登上大雁塔,杜甫作诗《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称:“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此后,该诗广为传颂。清代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

A.歌舞升平掩盖着政治危机B.进入仕途者必须擅长写诗
C.都城长安的生活成本很高D.士人交游推动了唐诗传播
2023-03-07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9世纪60年代,郑观应分析国际局势说:“方今各国争雄,外托和好之名,内存兼并之志。”我们不可夺人,或被人夺。据此可知,郑观应(     
A.主张国家主权不可侵犯B.期盼光绪帝能“明定国是”
C.反对欧美列强争霸战争D.希望国内不同势力消弭纷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