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四方风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物,在一片牛肩胛骨上刻有24个甲骨文(残,全文应为28字),记载了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神与对应的四位风神。这篇甲骨文约出自公元前1200年,是典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200-1189年)豳组卜辞。四个方向的风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他们是殷朝人发明的独立标准四季体系,是确定日历与闰月的重要依据。这表示在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了。
在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的名称。而这八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这标志着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在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与现今通行的名称致。24节气是相间的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的总称。太初历首次确定以中气所在决定月的名称,如雨水所在月为一月,春分所在月为二月……冬至所在月为十一月等等。而无中气的月无名称,只能称为前一个月的闰月,这一原则称无中气置闰。它合理地调整了年和月的关系,使季节与月份大体稳定,从太初历开始一直沿用到现在。
从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开始计算,它以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达到的位置。
而现代的“二十四节气”则是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
2016年11月30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节气”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因素。
(3)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历程,说明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中国人的生活。

2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

2017-08-04更新 | 2609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检测历史试题

3 . 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17-08-04更新 | 1445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检测历史试题
2017·全国·一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宰相姚崇提出为官者需“廉慎”。一是要“慎乎在位”,因为“禄厚官尊”“为政以公”,所以为官者“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持节、勤廉、反贪是做官的基本要求。二是要“以廉慎为师”。他认为起贪心会产生突祸,“贪则灾之所起”,所以“苟自谨身,必无谤耻”,“欲无悔吝,不若守慎”,这是为官“自省”的要求。三是要“如镜之明”。他指出,“当官明白者”要有“冰壶之德”,要达到“如镜之明,如镜之洁”。

——摘自陈京春《唐代文人廉政思想的现代意义》《光明日报》2017.4.2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姚崇“廉慎”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意义。

材料二毛泽东认为,不受监督的政权,势必会导致腐败。要彻底克服政府被少数人“所得而私”的现象,真正做到政治廉洁,必须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才能为廉政提供有力保证。他在《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2月)》中提出,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应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且“只有民主集中制的政府,才能充分地发挥一切革命人民的意志,也才能最有力量地去反对革命的敌人。”他还强调指出:“‘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精神,必领表现在政府和军队的组成中,如果没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就叫做政体和国体不相适应。”因为,“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

——摘编自靳士信《毛泽东的廉政思想及其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的廉政思想;比较姚崇和毛泽东的廉政思想,说明两者产生背景的不同。

2017-09-09更新 | 14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为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作品《以马忤斯的晚餐》。它描绘的是耶稣复活后在一次见面会上向他的门徒现身的情景,画中卡拉瓦乔没有把耶稣的门徒描绘成光辉的圣徒,而是描绘成卑贱的普通农民。据此判断此画的创作背景是
A.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宗教改革运动的展开
C.启蒙运动的开始
D.工业革命的进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行语,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面是《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选出的改革开放背景下,1979年的一组流行词语。

流行语词语介绍
1.哥德巴赫猜想一篇介绍陈景润事迹报告文学
2.科学的春天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稿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
4.拨乱反正成语,“拨乱世,反诸正”。意指整顿混乱,使之回复正常
5.平反纠正历史错误或政治结论的行为
6.恢复高考特指结束“文革”十年动乱,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7.伤痕文学一种文学思潮。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
8.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纪念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
9.小岗村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
10.望乡一部日本老影片

结合材料并所学中国史的知识,围绕“改革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指出两种思想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2017-02-17更新 | 283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枣庄五中中高三历史2017届4月阶段性自测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天下为客,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霭群瓷裂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被托者之大盗乡愿,而责所托之孔,又乌能知孔哉?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
——谭嗣同《仁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各自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思想主张的异同。
2016-12-1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委员会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莫言的代表作如《丰乳肥臀》,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描写了百年中国大陆沧桑变化史,彻底颠覆了官定历史叙事模式。小说对土改、文革、经济热等都有极深的揭露和反思。据此推测,莫言的写作风格属于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社会主义D.现代主义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