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汉武帝时,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以养天下之士”。据史料记载,武帝时学生仅50人,昭帝时100人,宣帝时200人,元帝时达1000人,成帝时增至3000人。太学的设立和发展
A.拓宽了官员晋升的渠道B.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 . 表3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对于“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认识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表3
时期与人物认识
16世纪初,葡萄牙学者佩雷斯根据早期西方航海家和商人的记载,完成了《东方概要》书稿。中国人是白人,不留胡子,眼睛细小,稀疏的头发很长。他们右手拿两根筷子,左手把碗拿到嘴边,用筷子往嘴里送饭。中国人是基督徒,什么食物都吃。
17世纪末到中国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李明出版了《中国近事报道》书信集。中国人差不多是白色的,南方有些人是黑的,眼睛狭长、扁鼻、少须。“在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中,只有他们和西方一致,他们发明了纸、印刷、火药、精瓷及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应当被视为优于其他民族”。
18世纪末来华英国人巴龙的《中国游记》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做了描述。中国人高颧骨、尖下巴、剃掉部分头发,头颅像个圆锥体,是大自然的“畸人种”。肤色属于“褐色”。语言原始面难懂。中国文明是低等文明,中国人是低等民族。

——摘编自张先清《16-18世纪欧洲社会关于“中国人”的种族话语》

任选一个时期,谈谈你对欧洲人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明”认识的理解。(要求:认识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根据《汉书》记载,张汤、桑弘羊等法家人物也受到重用。这体现了汉朝
A.思想统一不足以巩固政权B.儒家思想在实践中名存实亡
C.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D.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韩非子》记载,韩昭侯谓申子曰:“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听矣。”据材料可知
A.选贤任能是战国普遍观念B.法家思想已得到广泛认同
C.法制的推行冲击传统政治D.官僚选拔机制日益制度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可与《墨子·辞过》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相互印证的是
A.考古发现
B.实物资料
C.神话传说
D.文献资料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古代人们一直非常看重环境的保护,从商周时期到清代,古人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如:《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毋覆巢,毋杀…”;《唐律》中规定: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清雍正帝传谕广东督抚,禁止广东工匠制作象牙制品。同时,许多朝代都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如秦汉以后,山林、川泽都归少府管理。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通过设置类似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这对保护祖国的秀丽山川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

材料二: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每每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有道家式的天人合一(《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也有儒家式的天人感应。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天人感应为前提的,并产生出灾异谴告说,以为人间政治上可感天,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这些观念是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渊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历来重视环境保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保护进程加快的有利因素。
2019-12-26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齐如山回忆录》记载:“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革,倘若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同文馆招生中的艰难困境
B.同文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C.民众相对落后的思想意识.
D.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窘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清代马国翰所辑的《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记载,历代可考作者年代的佚书中仅有一种是宋代所著,其余皆为先秦至唐的作品。这表明
A.图书制作方式影响文化遗存
B.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文化遗存
C.思想控制程度影响图书亡铁
D.社会文化氛围决定图书保存
2018-01-02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A)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西汉时期,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而出现的重要发明是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
D.活字印刷
2018-01-0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明县万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霾是灾难的象征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自然规律
2017-03-03更新 | 136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