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材料二   (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就已经愈来愈国际化了。”
——《列宁选集》
材料三   二战后,全球化逐步发展到新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覆盖到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全球化”观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被人们普遍关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使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便捷和密切,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阻隔越来越小。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市场机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种关税壁垒明显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开放度不断扩大,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的国际流动更加通畅。
材料四       18世纪下半叶,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把人类从农业社会带到工业社会。到19世纪下半叶,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社会带入了电气化时代。战后五六十年代的新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原子和电子时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西方国家再次掀起科技革命的新高潮,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资金,也需要多种专业人才的分工协作,进而要求超出个别企业甚至个别国家的限制,寻求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
——以上材料引自罗文东《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依次出现“世界性”“国际化”和“全球化”。促使“世界性”和“国际化”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推动“世界性”、“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共同因素。
(2)材料一、二中“世界性”、“国际化”与材料三中的“全球化”之间有何联系?依据材料三归纳“全球化”的特点。
(3)依据材料四,分别指出科学技术为“世界性”、“国际化”、“全球化”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并说明科学技术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2016-11-27更新 | 2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甘肃肃南县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重视医学,政府设有各类医疗机构。宋初设翰林医官院,掌供皇帝医药及承诏视疗众疾,又设太医局,掌疗官吏军民疾病;以“恤贫疗疾”为宗旨的社会救济设施也随之建立,如宋初所设东、西福田院,用以“养京师老疾穷丐者”。同时政府建立了将翰林医官院中医官剩员派往地方行政单位服务的“驻泊医官制度”。政府还经常性地施药济民,尤其在疾疫流行时,更是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诊治灾民。如“淳化三年,汴京疾疫流行,命太医局选良医十人,给钱五十万为市药之资,给以病者汤药、诊视之。”此外,政府重视医官考核和医学人才培养,如“乾德元年,命太常寺考翰林医官技艺,黜其不精者。”为总结前代医学经验,政府也多次下令征集医书、方论,对之进行校订、编辑和刻印出版。与此同时,在商品经济活跃的大都市,医药普及程度已相当高,闹市摆摊卖药、走街串巷行医者、医官药铺数量众多。总之两宋时期,经过政府和民间各阶层的努力,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医药知识得到普遍推广。

——摘编自朱瑞熙等著《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18世纪初,英国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大都由教会或救济院完成,虽然有医生得到政府的公共基金照顾贫民,但法定的医疗政策仍未提出。医疗保健主要还是自由市场和民办组织的事情,但无论教会还是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对穷人来说都是相对有限的。这一时期,人们可能把多数医疗描述为“等级社会的市场”。内科医生得到贵族信任,外科医生是有权有势者的随从,也可能为当地贫穷病人或者伤员提供服务的修补工,药剂师出售药物也附带看病。18世纪后期,医疗制度渐趋完善。政府将改善医疗状况作为完善城市工业经济条件的一项方案。信息传播的改善也使报纸上刊登许多医学专利广告。同时医学也被自然哲学和科学原则为基础的社会有序化所感染,医学开始像牛顿的物理学一样具有确定性。在此基础上私立的医科学校与医科教学制度也被逐步建立。

——摘编自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医疗状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医疗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医疗状况改善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

3 .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避免新的历史悲剧出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年间,官吏“唯知民耗,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寓意显然是要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领袖,促使全体国民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从而唤起民众,凝聚民心,团结御侮,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认为,“今天中国人民正努力于抗战,从抗战的胜利中建造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正是执行马克思的指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邵雍《历史记忆与书写》
(1)材料一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甜头”是什么?列举甲午战争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方面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
4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
材料   17世纪的中国和英国思想界都出现反封建思潮。
中国思想家黄宗羲(1610—1695)认为:最初“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为君主,使天下受其利而释其害;后世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为天下之大害”。进而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是非决于学校”。
英国思想家洛克(1632~1704)认为:人民通过社会契约组成政府,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生命、财产及人身自由)。国王及其政府应在立法权控制下行使管理国家的行政权。在政府与人民的争执中,人民是最高的裁判官。
——摘编自张永忠《比较黄宗羲与洛克的政治哲学》等
(1)根据材料,指出黄宗羲和洛克关于君主问题的研究视角并提炼主要观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黄宗羲和洛克的政治主张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思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该逆等乘朕躬不豫,潜谋不轨。……皇太后何尝不许更新;损益科条,朕何尝概行除旧。……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变法上谕》(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在逃往西安途中,以光绪皇帝的名义所颁布)
材料二 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是处于新的开创时期。……直到1911年为止,中国政府一直按19世纪90年代所宣扬的,但未见成效的那些方式逐步进行重建。皇太后和她的顽固派支持者们在1898年解除了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权力,但在1901年之后却采取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君臣相谈达两个小时。康有为请求光绪帝统筹全局,康有为问:“皇上之圣见既及此,何为久而不单,坐致割弱?’’光绪帝防人偷听,注视一下窗外,然后叹息说:“奈掣肘何!”康有为意识到这是暗不慈禧太后和守旧大臣,但他仍鼓起勇气,激励光绪帝就权力能够做到的先做,行可变之法,也可以救国。他建议不必尽撤守旧大臣,维持他们的高官’厚禄;同时破格提拔有才识的维新志士,山他们办理新政。他认为,这样就可以减少变法的阻力。
——人教社《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62页
材料四   1848年革命的掘墓人,竟成了它的遗嘱执行者。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大衅”是指什么事件?从中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此时对康有为持何态度?对戊戌变法又持何态度?依据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19世纪90年代所宣扬的,但未见成效的那些方式”是指戊戌变法的政策,根据材料三, “未见成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清末新政是1901年起清政府发起的改革运动,其内容包括改革官制、倡办商业、编练新军,废除科举等多方面,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新政与戊戌变法在内容上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3)欧洲的贵族阶级残酷地镇压了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但随后,以俾斯麦等为代表的转型贵族势力又采用改革和王朝战争等方式实现了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结合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关系,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据此,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历史潮流”这一概念?
2016-05-24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甘肃嘉峪关一中高三第六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鄙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到了明清时期,这种以朝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宗藩体制最终形成。
就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性宗藩国际关系体制最终形成之际,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外交体制也得到确立.1648年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会议,首次以条约形式确立了常设外交使节制度。18世纪,欧洲各国开始在政府部门序列中,设立专门负责主管本国外交事务的外交部。1625年,荷兰国际法学家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他以自然法为理论基础,阐述了无须各国特别同意的国际法规则,对当时的各种外交行为作了尽可能的规范。此后,国际法和外交规范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体现出16世纪至18世纪中西外交的多种不同。请至少指出三点不同并概括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儒家学说取得成功,还因为它合乎时机。它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作了合理说明。结果,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关于儒家学说取得成功原因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有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8 .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
材料   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刘植荣《外国公务员如何公示财产》
请回答:
(1)材料中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哪些原则?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
9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蔡元培生活的20世纪内忧深重,外患频仍。辛亥革命使“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被颠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摆在一切有识之士面前。就内部改革而言,蔡元培清醒地认识到,政治体制变革固然重要,科学对社会富强的贡献也必不可少。但这些对民族的发展来说还远远不够,民族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国民素质的竞争。而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深层次原因是人民还在封建人伦主义、蒙昧主义的禁锢中,其本质还远远没有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才是改革社会的根本所在。
——摘自施莉《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介评》
材料二 蔡元培是中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第一个倡导者,最先提出并极力推崇公民道德教育,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吸取西方文化精髓,融会贯通,创造性地对近代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明确公民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自由、平等、博爱”,将其与儒家思想“义、恕、仁”对应,实现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现代化与本土化的结合……。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近代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代公民道德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自李丽娟《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元培公民道德思想的特点,其思想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10 . 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期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洒受神忍的这个世界之外。
材料二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四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中国自1840年开始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的含义。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
2013-11-29更新 | 1015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届甘肃省张掖市肃南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