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5世纪到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或叫精神领域里的革命……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这种思想领域里的革命,至少在两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是推动了社会革命……再是进一步推动了实验科学的发展,使技术发明建筑再日益完善的科学体系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欧洲近代所发生的思想革命与科学的发展。(包括事件及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摘编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即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借古喻今”的含义及文艺复兴这样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内容上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家倡导“内圣外王”、“修齐治平”,要求将内在的思想外化为积极的事功,兴邦治国,教民化俗。同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特别顽强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18世纪的西方多数启蒙学者,把中国描述为一群有理性哲人治理的“模范社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理性的完美体现。在赞关中国的思想与政治时,伏尔泰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他称中国人“是在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材料二   梁启超把卢梭、孟德斯鸠作为自己的老师,把学习18世纪启蒙文化作为自己追求、向往的目标。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卢梭的民主学说,批判清王朝,反对改良派,号召民主革命。邹容的《革命军》明确借用了卢梭自由平等的思想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1913年严复翻译了《法意》即《论法的精神》,使启蒙思想在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启蒙思想经过中国学者的融通整合,在中国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材料三   作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后果,“文化全球化”不仅成为资本掠夺的一种新的形态,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被历史地和现实地推到了主权国家面前。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淑梅《中西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理性”的表现,并分析西方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的重要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文化全球化”的认识。
2020-04-2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迁抨击“天道”及正统的道德规范“仁义”,肯定“利”“欲“,对人们所不齿的游侠敢于肯定,为他们作传,“较人于厄,振人不瞻,仁者有乎;不既信,不信言,又者有取焉。”司马光谴责游快“北公死党”、废“守职奉上之义“,是“德之贼“乱之所生也。”对于燕丹使荆轲刺秦王一事,认为:“此其又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安也哉!“司马光却以为:“燕丹不胜一朝之忍以虎狼之泰,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之不祀忽诸,罪孰大焉!”

——摘编自武少民《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之异同》

材料二   《易经)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说法。“变通久”的思想代代相传,每当社会环境激变之时,它便结合时代的需要突显出来。近代较早提出“变局”思想的是黄遵宪、丁日昌、郭嵩焘、李鸿章等人,有学者统计,1861—1900年间,意识到并深深优虑于“变局”的人不少于37位,虽则37人成不了思想主流,但这毕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思想启蒙力量。主张变局论的士大夫纷纷认识到中国正处于深刻的内外危机和前所未有的时局变化之中,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倡导在改革中寻求出路。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与司马迁游侠评价的不同点。开简要说明产生这神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思想界产生变化的社会条件与主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必然,也是时代需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崇爱己,不可得也。”“由士以上则必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法数制之。”

——《荀子·君道篇》等

“释(注:放弃)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国,去规矩而妄(注:无)意度,奚仲(注:夏朝工匠)不能成一轮(注:车轮)。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权术篇》等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鲁问篇》

材料二: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提出“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人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

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顾炎武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王夫之


(1)材料一中三段文字分别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流派的思想,并概括其各自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的。
2020-08-20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十六世纪末以至十七世纪的中国思想家的观点,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中国社会条件的反映。他们是历史的觉醒者,他们在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学诸方面“别开生面”,还写出了将来社会全面图景的理想著作。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过程和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先进阶级的要求,既有适应历史发展的进步的因素,又有受传统思想所束缚的因素。

——摘编自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


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明清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19-07-12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先民在天人关系上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材料二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材料三   董仲舒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真正综合,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为西汉封建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政治举措上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于首奎《两汉哲学新探》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商到西汉时期中国先民在天人关系上的认知变化,并简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积极影响。
2020-02-1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8 . 东西方文化在相互碰撞与融合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在资产阶级维新思潮中具有特殊性,表现为保守与进取的交织。受过多年的传统教育,使康有为思想难以避免具有相对保守的一面;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不得不放下“天朝大国”的优越观,寻求“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康有为将儒学思想与当时传播进来的政治思想相结合,将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镶嵌在他所构建的今文经学体系中,试图以今文经学为契机来实现儒学现代化转换的努力。

——摘编自徐兴燕《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两面性——以康有为为视角》

材料二   “西化”的基本要义是向西方学习,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文化,以使自己达到如西方一样的先进的社会状态。从“西化”到“全盘西化”到“与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从文明迷失再次走上了文化自信。……正是通过这种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的借鉴和对话,中国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开放和包容态度走向世界。

——摘编自《浅析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全盘西化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现代中国主流文化价值从迷失到走上自信的探索历程。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20世纪初,日本近代化的成功令中国人刮目相看,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要自强,近代化要取得成效,必须学习日本,借鉴日本的经验。清政府为鼓励中国青年赴日留学,制定了《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这对学子影响甚大,学子们“功名利禄之心重者,成以日本为进阶捷径,留学日本遂为大家所向往”。相对而言,赴日本留学的专业中法政、陆军、师范较为突出。这是由于清末时期,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国内修律立宪、地方自治以及废科举兴学堂等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大量需求陆军、法政、师范等专业的人才。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遍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4%,进入大学者仅1%”。

——摘编自《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的中国,可以说几乎是西方化的世界。其生活,无论精神方面、社会方面和物质方面,都充满了西方化。对于这种状态,很多人有了争论,人们不可避免的面临这样的问题:东方化究竟能否存在?

其一,有人认为东方化和西方化不并立也不可通,应该绝其根株,需彻底的改革;其二,有人认为东方化受西方化压迫不足虑,需翻身;其三,有人认为东方化与西方化是可调和通融的。

——摘编自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原文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