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这一时期希腊人的思想、创造、艺术都进入了一个高潮,……这种精神活动的领导及中心是雅典。因为30余年(公元前466年—公元前428年)中,雅典由一位朝气蓬勃思想自由的伯利克里统治着。他立志把被波斯人所蹂躏的城市在废墟中重建起来。雅典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多数是这一次伟大重建的遗物。伯利克里不仅在物质上重建了雅典城,而且复兴了雅典的精神。他不仅召集建筑师和雕刻家,更与诗人、戏剧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好朋友。

——(美)H·G·威尔士《文明的溪流》

材料二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在“精神”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艺复兴“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指的是什么?

2018-02-0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论史实
1517年爆发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①1517年,路德张贴《论赎罪券的功效》,发起反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改革。
②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
③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建立路德新教在德国广泛传播。
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④莱辛(1729—1781):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状态。
⑤康德(1724—1804):赞成在现存政权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完成。⑥1864年,普鲁士对丹麦战争。
⑦1866年,普奥战争。
⑧1870年,普法战争。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2)作者认为:“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018-02-0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内圣外王”一词,最早是由道家提出来的,但是儒家却将它进一步阐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圣”是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或者说是理想的境界;“外王”是指个人把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来治国安民。儒家在其历史嬗变过程中……“内圣”和“外王”在不同的时期,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的。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很重视人的社会本性,“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当自我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时,才是有意义的……儒家“内圣外王”是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道德思想,又注重对民众的教化,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这就要将这种道德思想与国家政治相结合。才能把这种道德思想落实到现实之中。这种道德与政治的统一最好的例子就表现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上。……通过内圣外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三在东西方文化中,“内圣外王”与“哲学王”是两个绕不开的概念。二者发轫早,源流长,影响深远。“哲学王”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核心观念。由“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这一乌托邦愿景,影响一代又一代西方思想家……谁可以“内圣外王”,谁能成为“哲学王”?柏拉图将除去哲人、知识阶层以外的阶级排除在权利中心以外,认为“哲人”是少有的,只有具有伟器的人方可为之,毫无疑问,这是精英主义。由精英统治“庸众”。东方则不然,孟子认为,“人皆可以成尧舜”,不仅告诉你可以成为智慧人,而且告诉你方法,比如慎独修身。所以东方无所谓精英,只有士大夫,不是坐而论道脱离群众,而是引导群众,发智明德,使努力向学,大家一齐动手,最终天下大同……

——摘编自《联合参谋学院》

(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是怎样表现“内圣外王”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内圣外王”思想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内圣外王”思想与“哲学王”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018-02-0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科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动物的分类基本上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顺序排列的,还注意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记载了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现象。但他的认识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人沿着他的道路继续研究下去。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式出版。该书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生物是不断进化的,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就是震撼世界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进化论。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李时珍和达尔文在生物进化方面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材料二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三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2)材料二、三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主导思想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5 . 教育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62年6月11日英文馆正式开课。不久学馆定名为“同文馆”,亦称“京师同文馆”。1876年正式规定除了英、法、俄、德等外语,学生还要兼习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测算、万国公法、政治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以及译书等课程。后又添设格致馆、翻译处、东文馆。这样,同文馆变成了一所以外语为主,兼习多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同时一批军事学堂也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洋务时期的教育从哪些方面突破了封建教育桎梏?

材料二袁世凯出于复辟帝制的需要,极力推崇孔孟之道,恢复封建教育的核心—尊孔读经。1919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议决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毫无保留地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政治下的教育思想,此教育思想完全符合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这种社会思想促使中国现代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民主科学的社会思想进入中国后,与传统专制主义形成截然对立,提倡“个性解放”,人人平等,直接促使教育个性化、平民化的发展

——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舒新城编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提倡“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教育宗旨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中华民国时期效仿英、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这场教育体制改革,史称“院系调整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

(3)根据材料归纳50年代初新中国“院系调整”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此特点的主要原因。

6 . 人类文化在交融碰撞中相互影响,在传承中发展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物理机械、水利技术、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以来西学东渐中译书内容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

其次为政治,多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说明当时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 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

材料三在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

(3)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举一例说明儒学是如何“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

7 .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一些传教士所写的较高水平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在西方也产生了颇大的影响……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洲文明史上,欧洲大地上出现一种对非欧洲文明的“热”是罕见的,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我会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用同一种法律治理,用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任何导师,像孔夫子那样的先生,他们的威望和教诲很容易从这个帝国的某一角落传播到全国各地。没有人敢于抵制流行看法的洪流,后辈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对祖宗制定、世代相传、大家公认的成规提出异议

——【英】大卫·休谟《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

材料四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导致18世纪欧洲出现一股“中国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的出发点是什么?材料三休谟对中国文化持何种观点?与伏尔泰相比,休谟为什么持这种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中“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布天主教方面。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1745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礼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之后,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变化及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则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述李鸿章的目的。

(2)1905年后,材料二所述“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受到林肯什么思想的启迪?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革命失败原因有哪些认识?基于这些认识,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伟大转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分别是其代表作,以下是有关这两部作品的有关材料:

材料一《牡丹亭》塑造一个女性形象—杜丽娘,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材料二《哈姆雷特》塑造了的悲剧形象——哈姆雷特,其名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优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请回答:

(1)指出两部剧作所处时代的共同经济特征。

(2)思考两部戏剧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共同精神?

(3)分析这两部戏剧反映的这种精神,在东西方产生的完全不同的影响。并分析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