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古代中国长期占据强势地位,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但中国在近代前夜却裹步不前,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于是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的大概时间
造纸术
12世纪
指南针
13世纪初
火药
13世纪下半期
活字印刷术
15世纪初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东西方之间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德意志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三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代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概括了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一些表现。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中国社会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1840-1919年)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主要特点。
2016-12-13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卷
2 . 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1)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分析上述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016-12-12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北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有一批人对于政治、伦理和辩论术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当时人称他们为“雄辩家”或“智者”。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法语“文艺复兴”一词的意思是“再生”,它指的是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之间的一轮艺术和知识的创新,反映了西欧高度发展的城市社会的持续发展。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牛顿以他对支配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促使人们由对牛顿和自然规律的崇拜发展出一种探询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热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智者”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指出材料二中“再生”一词的含义和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内涵。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牛顿对“规律”概括的成果。据材料三分析牛顿对弘扬人文精神的贡献。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西方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的推动因素。
4 . 技术进步和科学革命影响人类文明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封建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冲击。

——《自然科学与神学》

材料二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试举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封建教会神学的。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有人指出,近代西方发生的三次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使西方能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试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为起点逐步开创的?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6 . 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家训节选(见下表)

材料二:在家训形式上此期(晚清)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
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不得照搬照抄原文)。
(2)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3)有学者认为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据材料二对此观点加以论证。
(4)综上,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家训。
7 .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重塑社会道德、重整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博物馆在北门广场前竖立“孔子”塑像引起了网友热议,在人民网推出的“天安门广场附近竖立孔子像,您怎么看”的调查中,20多万网友参加了调查,近七成网友认为“门前立雕像不严肃,儒学并非所有人推崇”。还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说只不过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以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材料二 德国莱布尼茨认为:中国道德是治国的根本,也是西方落后于中国的原因。法国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中国的政治制度很早就得到了西方人的认可,《中华大帝国风物史》《中国通史》等早期介绍中国的书都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过详细描述,1583年出版的《伟大的中国》一书,专章介绍了中国科举制的考试方法和内容,引起欧洲人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注意,并得到欧洲皇帝们的高度肯定。魁奈吸取老子的“无为”思想,第一个把“无为”译成“自由放任”,并创立了依赖自然法则的重农经济学。亚当·斯密则直接继承了重农学派“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提出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宣传者认为:由于孔子尊君权,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不相合;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与现代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相冲突。中国的儒学不革命,儒学不转轮,中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所以,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完全取决于能否将儒家学说彻底打倒,需要思想文化方面的一次彻底革命。
(1) 材料一中反对竖立孔子塑像的理由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中的观点。
(2) 根据材料二,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明的介绍与宣传着眼于哪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哪些适应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宣传者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截然相反的原因。
(4) 同为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科学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东西方的待遇可谓冰火两重天。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持何种态度?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希腊,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公元前800年以后。中国经考古发现的最早铁器属于公元前6世纪,但铸铁与锻铁基本同时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也是空前的。约公元前800年以后,在希腊,人的地位从起初的单由出身来定,发展到由出身加财富来定,以至在某些邦里出身和财富都不再特别强调;在中国,由出身决定贵贱的情况也有了变化。

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十分激烈,各邦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很尖锐;在中国,春秋时期曾有五霸的争雄,战国时期则有七雄的兼并,……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人物观点或名言
希腊泰勒斯万物皆源于水
赫拉克利特万物的本源是火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中国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材料三到了共和晚期,罗马法律的发展可说是和其他文化形态那样在务实基础上又见进一步的坚定、开阔的演进。……由于它更大的实用性与进步性,实际上就在许多方面取代了公民法,成为罗马法律的主干。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律和法学的实践已大大超越古典城邦的范围,开始具有古代世界范围的普施与通用的性质,不仅体现了罗马文化在这个时代特有的坚定开阔的气质,而且接近于希腊斯多亚派哲学家倡导的自然法的理想。

——朱龙华《罗马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希腊与中国精神觉醒共同具有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在研究方向上有何异同。

(3)根据材料三所学知识,指出万民法“在许多方面取代公民法”的原因

(4)概括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9 . 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材料二       1950年~1956年全国图书出版统计表
[种数:种;印数:万册(张);印张数:千印张]
年份
种数
印数
印张数
合计
其中:新出
1950
12153
7049
27463
590988
1951
18300
13725
70330
1262586
1952
13692
7940
78566
1698351
1953
17819
9925
75421
2134347
1954
17760
10685
93913
2509035
1955
21071
13187
107914
2798277
1956
28773
18804
178437
4316681

——据彭俊玲、曾辉《从版本图书看中国五十年代的图书出版业》
(2)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出版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3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北荆门市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10 .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B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C组:李大钊和陈独秀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想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A、B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2)促使材料一中C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3)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4)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并说明你的理由。
2016-11-27更新 | 10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学年湖北省黄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