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京师大学堂的置废颇为曲折。甲午战争后,改革求变呼声起,光绪帝下旨兴建京师大学堂,工部尚书孙家鼐负责筹备工作。1898927日,“在孙家鼐上奏筹备方案之后,光绪帝面见各军机大臣,对此没有进行太多的讨论,大学堂筹备被搁置”。1898126日,上谕今“各直省添置学堂,实力举办”,“着由户部筹定的欺,按年拨给京师大学堂,以崇体割”。12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

189956日,因御史参奏京师大学堂“靡费过甚,请饬归并删除”,清廷要求孙家鼐对其整顿。717日,上谕批准孙家鼐因病续假,由吏部左侍郎、大学堂总教习许景澄“暂行管理”大学堂事务。1900420日,许景澄上奏,称大学堂开办以来,图书、仪器购置费用在常年经费动支,未动用20万两开办经费,呈请缴还此款。适逢“庚子事变”,他再次奏请“暂行裁撤京师大学堂”,并说:“创建大学堂之意,原为讲求实学、中西并重,西学现非所急,而经史诸门,本有书院、官学”,不必另立学堂。79日,该折获准。

1901914日,清廷颁布兴学上谕:“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1902110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复办。

——摘编自蒋宝麟《从京师大学堂到学部:清末中央教育财政的形成》

(1)根据材料,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曲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识之士对待“西学”和“中学”态度转变的历程。
2021-12-27更新 | 3440次组卷 | 28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和龚自珍一样,主张变法革新,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时,应“尽得西洋之长技”,并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摘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从19世纪6070年代到20世纪头20年,是中国资产阶级形成并成为中国社会革命运动主导力量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早期发展时期。从改良到革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探索国家出路作出了种种努力,但终究摆脱不了的命运。

——摘编自胡德坤、宋俭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精神、担当精神和政治智慧,勇于回答和破解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新天地、新气象。……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在理论创新和理论探索上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独到的创造性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摘编自季正聚《在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中砥砺前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主导下的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新天地、新气象”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教会的态度,很难简单刻画。文艺复兴不是民众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还受到一些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

——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为什么130年之后,创造美的源泉就枯竭了呢?因为,……从此,尼德兰取代意大利,成为东西贸易的必经之路。1517年,马丁·路德……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烽火……对于意大利来说,教会分裂意味着财源的枯竭。

——《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教会的态度。分析文艺复兴的局限性。
(2)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衰落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理论旗帜是什么。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
4 . 梁启超把春秋战国时期几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分别概括为“无治主义”“德治主义”“法治主义”等。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荀子、墨子B.庄子、孟子、邹衍
C.老子、孔子、韩非子D.孔子、老子、商鞅
2021-11-16更新 | 211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材料一   

春秋牛尊(山西诨源出土)     战时期铁制农具复原图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古代一种大锄)。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提出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道德标准;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庄子:主张人应顺应自然的本性;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倡导变法革新的思想。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时期
内容
春秋及以前战国
治理国家分权治理        
官员产生贵族世袭        
地方管理分封诸侯③设置郡县
(3)参照示例,先从材料三中选取任意一个观点(道家除外),然后从材料四中选择对应的史实加以印证。
学派观点史实
示例:道家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2021-09-18更新 | 131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通常表现为“古今之争”,它最初表现为一种复古主义——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都试图用古代的权威来取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到了17世纪以后,随着理性的振兴和科学的崛起,它在18世纪的法国思想界表现为一种用理性来颠复信仰的激进姿态。启蒙思想家们把眼光投向了未来,明确地以一个先进的新时代来与落后的旧社会相抗衡。

——摘编自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材料二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为欧美的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古今之争”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对观点进行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启蒙运动对“欧美的民主进程”的深远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同样表现为“人的自觉”,有时也被称之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无论是孔孟学说还是程朱理学,儒家文化始终执着于强调人之为人的道德性。同时,它对道德性的强调以维持社会的秩序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其所强调的道德限定在伦理道德的范畴。儒家文化在晚明时期发生了裂变与分化。李贽发挥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对自然人性的肯定,着眼于“我”之真实;对个性意识的推崇,侧重于“我”之独立,二者共同体现出晚明人文精神的“人”不再是儒家文化中伦理型的人。但这股人文主义思潮并未掀起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深入持久的文化运动,它只作为儒家主流文化的一股逆流在中国文化史中昙花一现。

——摘编自孙桂丽《对中国古代主流人文精神的反叛-浅谈晚明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发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自幼学习儒家经典的洪秀全在偶然接触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后,在基督教义的基础上,融入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而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是对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改良派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自觉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主张采用西方君主立宪制;19世纪末,革命派以中西思想文化融合创新中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文化精神的旗帜;进入20世纪后,不同政治派别思想家无不把文化作为民族自觉自立的要素。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用“民主”“科学”大旗猛烈冲击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则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创新中自我创建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摘编自杨正军《“文化自觉”视野下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时期中国文化自觉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化自觉”发展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稷下学宫的出现不但是先秦士阶层发展的最高点,而且是养贤之风的制度化……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到前三世纪中叶这一百年之内,知识界的领导人物受到战国王侯的特殊礼遇。他们既不用向王侯臣服,也毋需为生活担忧。不但如此,他们的议政自由还受到制度化的保障。事实上,他们的主要职责便是“议政事”。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士的功能实已发挥到最大可能的限度。稷下学宫虽仅昙花一现,但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则是永恒的,因为议论的自由同时也刺激了思想学术的成长。先秦所谓“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是和稷下时代相重叠的。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知识分子“议政自由”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议政自由”的历史影响。
20-21高一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西方近代人文精神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指出尘世生活是大自然赋予的,歌颂了人的爱和重要性。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个世俗女性高贵、优雅以及沉浸在现世美好生活中的形象。

——摘编自张淑钏《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 宗教改革的动机原本是宗教性的,然而却结出了丰硕的世俗之果。它导致了凌驾于欧洲世俗权力之上达千年之久的基督教会的分裂,从而为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创造了条件。由于每个人都可以在信仰中直接与上帝发生联系,这样就使得宗教信仰成为个人的事情、内心的事情,从而使人在精神上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自由:恪守“天职”、勤奋节俭的新教伦理则成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精神前提;宗教宽容精神成为一种普遍的时代背景,这种新时代背景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理性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并最终汇聚成启蒙运动的澎湃洪流。

——摘编自赵林《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弘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及精神内核,列举两位与薄伽丘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结出的“世俗之果”。
(3)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兴起的“新的历史条件”。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廷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材料二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于是建藏书之策。

——《汉书·艺文志》

材料三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廷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儒学在秦朝的境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前期为复兴儒学采取的措施,用一句话概括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