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墨子十分重视教育,他以染丝为喻:“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兼收“农与工肆”之人为徒,讲学兴教。他教育弟子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他要求弟子要学会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技巧,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他强调君子只有通过艰苦的身体劳动,才能达到“身强、志远、气盛”的境界。在《墨子》书中,有许多“是何故也”、“何以为”、“何以知之”、“何自”等关于究其所以然的记载,提出“以身戴行”、“以行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的原则,并一再强调“口言之,身必行之”。

——摘编自王思中《墨子教育思想简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墨子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4)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认为天是万物的本源,天生人并养育人,而上天要治理宇宙万物,就不能靠刑罚,而是主要靠仁德,因此宇宙万物才如此有秩序,所以天是具有仁义精神的。他在强调“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仁爱的对象不能是“我”、自己,而必须是他人,并由此推衍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摘编自孟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二   作为影响最大的理学家,朱熹建构了以理为本原的理学体系。仁在朱熹理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天理的代名词。通过对仁的诠释,朱熹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仁是天理,彰显了仁之本原地位;仁是“百善之首”,突出了仁在五常乃至全部道德条目中的统领作用;不仅理清了仁之内涵,而且为“仁臻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奠定了前提;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对先秦儒家通过道德践履与天人合一的继承中,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新境界。

——摘编自魏义霞《朱熹对仁的诠释》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发展表现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董仲舒、朱熹思想的异同,并谈谈从中得到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李贽等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并简要说明,分析比较其与近代维新派思想的关系。
4 .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企业家和思想家,其经济思想颇为丰富,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英国太古洋行的买办,郑观应颇受器重,年薪丰富。李鸿章邀请他脱离买办,专任轮船招商局帮办时,他“虑官督商办之局,权操在上,不若太古知我之真,有合同可恃,无意外之虑”,故“心若械伊,殊难臆决”。但发展民族经济抵御列强侵略的愿望使他最终决定脱离买办生涯,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从此他试图全力将经营管理 近代工商企业的经验和才干用之发展民族经济事业,履行其“初则学商成于外人,继则与 外人商战”的设计,实现其商战致胜的梦想。

材料二 郑观应的学习借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先进国家经验的借鉴,一是对落后国家教训的总结。对先进国家经验的借鉴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中日甲午战争前,他经常把泰西列强作为比较与借鉴的对象,学习他们的企业管理体制、使用机器等。中国总的国情是人口繁多,劳动力素质低而市场大,故劳动力价抜低廉,所以他主张采用机器的同时也兼用人力。甲午战后,他认为亟应总结日本成功的经验,学习其恤商惠工政策,设立各级商务机构,加快培养实学人才,培养之法——“仿日本师范学校”,学用结合。他还认为一些落后国家不能自强,工商不振,或被瓜分,或为他国侵占,实足为中国之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华山《论中国近代早期经济思想的时代特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郑观应对洋务企业和外商企业的不同认识,并分析其脱离外商 企业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述郑观应的学习西方的内容,并概括其经济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郑观应的思想情怀。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6 . 有人对近代以来的美术流派作这样的概括:“新古典主义美术以古代历史或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重视画面的严整与和谐”;“现实主义美术要求正确、完全、忠实地描写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浪漫派绘画重视的是栩栩如生的生命感和动感的表现,画面讲求整体效果而非细部修饰”;“印象派绘画捕捉的事物是闪动的光影和色彩。”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①《马拉之死》大卫 ②《拾穗者》米勒

③《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 ④《赛纳河之晨》莫奈
A.①是现实主义绘画作品B.②是浪漫派绘画作品
C.③是新古典主义绘画作品D.④是印象派绘画作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在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中,可以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概括其民主思想的是
A.李贽B.顾炎武C.黄宗羲D.王夫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