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沿着古代爱国主义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

——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18992月,梁启超发表《爱国论》,认为“爱国心之薄弱,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欲唤起国人的爱国心以救国家,反对专制君权而兴民权,指出:“国者何?积民而成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该文也是近代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梁启超在文中强调,爱国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伦理。他说:“国家为近世史新产”,“夫国家者,一国人之公产也”,它与被专制君主视为一人私产的传统国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相比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成因。
2 . 思想解放能为民主政治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绝对的权力将导致绝对的腐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孟德斯鸠

“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位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三   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位思想家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先生”所代指的两面旗帜,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位先生”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哪次思想解放运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它与我国的另外哪两项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佛教传入、道教创始之前,儒学就取得了独尊的社会地位。儒学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对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最初儒家学者对外来的佛学、民间的道教均持一种鄙夷、排斥的态度。但是,由于儒学亦有自己的局限,尤其是在宇宙观及心性论方面,均不及佛、道二教。加之汉代以来儒家经学的封闭、繁琐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相反,佛、道两教既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又能主动融汇儒家学说以获得传播、发展的条件。所以,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一些儒家士大夫兼习佛老之学的现象。隋唐以来,许多儒家士大夫们往往是既讲儒学,又出入释老。唐中叶以后的古文派柳宗元、韩愈、李翱为抵御佛教的影响,站在正统儒家的立场,倡导复兴儒学的运动。

——摘编自朱汉民《论宋学兴起的文化背景》

材料二 东汉魏晋以降,儒学第一次遭遇异域文化的重大挑战。宋人范育描述说:“自孔孟没,学绝道丧千有余年,处士横议,异端间作,若浮屠、老子之书,天下共传,与六经并行。”以“分文析字,烦言琐辞”为务的汉学,显然不足以抵挡佛学的弥漫。于是,复兴原始儒学那种“包举宇内,囊括天下”的开放精神,便成为宋人的使命。

——摘编自范育《<正蒙>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复兴儒学探索中宋人为完成“包举字内,囊括天下”使命的举措。
2021-11-02更新 | 2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人类历史亦是一部与疾病抗争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鼠疫(黑死病)爆发把濒临死亡的恐惧植入整个社会时,日常规范及习俗制约随之崩溃。……成群的自挞者蔑视教会权威……与鼠疫的严酷现实相适应的,只可能是那些能给反复无常的灾难留有余地的世界观;也只可能是享乐主义和各种异教哲学的复兴,尽管这类文化反映的仅限于少数。更为深入人心的是神秘主义的泛滥,其追求旨在以纯粹个人的方式,达到与神不期而遇的境界。

——摘编自【美】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材料   二十九世纪的霍乱是波及全球的大瘟疫,自1817年起,共有七次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死亡极其惨重。仅在霍乱的故乡印度,历次大流行中死亡总数有人估计在3800万。1852年—1860年,第三次霍乱大爆发,传到俄罗斯,导致百万人死亡,其中包括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

——摘编自《中西医大对决之霍乱篇》

材料三   公元1918年春季时,德国还拼尽全力向巴黎发起最后的猛攻,差点就攻陷了这座城市……191810月,协约国军队经过吸苦的战斗……惨败临头的德国便向协约国发出求和的呼声。然而,协约国为了从根本上削弱德国,拒绝了德国的求和,决心给德军以更大的打击。就在这时,发生了一场意外的灾难——西班牙流行性感冒,从而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据【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欧洲简史》《流感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黑死病对欧洲思想领域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写出被称为“人曲”的文学作品及其作者。
(2)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加剧疫病的传播。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造成“19世纪霍乱波及全球”的两例人类重大活动。霍乱夺去了柴可夫斯基的生命。结合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和特色,概括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给“德国拼尽全力向巴黎发起最后的猛攻”提供霏要契机的历史事件,并概述“1918年10月,协约国军队经过艰苦的战斗”在德法边界取得的战果。综合上述所有信息,谈谈你对传染病与人类活动、人类文明进程之间关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
2021-10-20更新 | 172次组卷 | 53卷引用: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招生考试模拟试卷(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共产党宣言》与中国有三次结合。第一次结合涉及要不要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二次结合则关系到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把唯物史观具体地运用于中国实际的问题。毛泽东读《宣言》读了一百多遍,但是没有拘泥书本的字句和国外的经验,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摘编自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材料二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编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


(1)材料一中所说的“第二次结合”主要出现在20世纪20、30年代,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结合的背景。材料中的省略号部分涉及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实践探索与基于实践得到的理论成果,请指出它们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2021-10-29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思想启蒙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16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这些内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国文化和制度的非理性。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有聚万数千生员,而拨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拨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拨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精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摘自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己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摘自了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1905年全国工矿会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也都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摘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会的现代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发表这些看法的目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科举制在中西方的不同命运并分析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要孝经广要道章》引孔子的话:“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善于礼。”在孔子看来,礼乐是治国的基本方式之一。从个体来看,通晓礼乐,以礼残行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君子好礼、学礼并非仅仅自立;从治国来看,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君子好礼、行礼,就不单单是个人之“修身”,也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途径。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的社会治理办法,即以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常的依据,犯罪者的动机是否合“礼”,对审判结果会造成直接的重大影响。中国历史上的“礼”“法”合流,是以“礼”入”法”而成,即是汉廷尉陈宪疏中所说的现象:“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摘编自王乐《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礼治》

材料二 西方社会治理理论建立在推崇个人权利至上的基础上,把私有制、私人占有、自我所有权看作天经地义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亚当·斯密将“看不见的手”“公正的旁观者”“经济理性人”“守夜人”等经典隐喻缘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有关未来文明社会的乌托邦;诺齐克提出“最小国家”体现了自由至上的理念;哈耶克坚持从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个人自主。

——摘编自张国清、何怡《西方社会的治理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社会治理思想与中国古代相比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局限性。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袁隆平(193097日~2021522日),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试验田中发现天然杂交稻,决心不受权威束缚,致力于揭示水稻杂交的奥秘。从19646月到19657月,袁隆平逐穗检查了1.4万多株稻穗,1966年发表杂交水稻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震动整个农业界和科技界。在国家科委支持下,1971年,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组把十多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无私分送给全国13个省市的20多个农业科研单位,并且集中力量进一步协作攻关。1976年,一整套杂交水稻技术形成,并开始大规模投入生产。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多年来,袁隆平培训了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在袁隆平的倡导和建议下,“杂交水稻外交”正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摘编自孟红《福稻济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隆平取得成就所反映的精神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