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要义是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反对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提倡理性,歌颂个人品德等。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人文主义者采取各种形式赞扬人的伟大,歌颂人生的价值和提倡人的自由,追求现实的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和封建贵族特权。

——摘编自郑振捷《<神曲>:神与人的斗争——浅析文艺复兴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两面性》

材料二   文艺复兴“人的发现”之后,科学和理性得到高度重视……文艺复兴时期曾经被大力弘扬的主体性和人本精神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转化为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考察。考察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与尊重科学紧密相连的。因为科学知识就是力量,而人的主体认知方式和能力是获得科学真知的前提。人类认知的方式也关系到人类认识的准确性,决定着人类认识自然、开发自然,获取真理的程度……这种理性主义是反对封建愚昧、发展工业文明的重大力量,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深化。由此,科学理性主义大旗便被高高举起。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的意义。
2022-02-2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一个理想的国家,是要通过不同因素之间的协调而获得和谐”。

——(古罗马)西塞罗

材料二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也为欧美的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以启蒙运动为例,指出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在近代民主思想中的体现。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启蒙思想家们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的角度,简述启蒙思想对美国产生的重要影响,并指出其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
2022-05-2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半岛,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期文学、艺术作品中已反映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色彩,如但丁在《新生》和《神曲》中“赞扬自由理性,要求人类思想解放,主张追求知识,吸收古典文化,宽待异教”等。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发起于德国,当时德国的农业、工业、商业都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德国宗教改革旨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拯救人的钥匙不操纵在教会手中,而掌握在人的自身,只有人的自身以及由人自身而获知的信念才是拯救人的力量,因而人的毕生追求也就成了人生希望之所在。”

——摘编自杨凤霞《浅析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德国的宗教改革》

材料二   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人和积极活动者绝大多数都是投入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者。他们的宗教观直接影响着宗教改革的性质和进程。人文主义宗教观的主要特征是:(一)反对愚昧无知,反对盲目崇拜,提倡知识学问,提倡理性思考;(二)大胆怀疑教会的传统神学,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三)强调人的个性和思想解放,观察问题角度的多样化;(四)加强学术研究,了解周围世界,重新发现“人的价值”。

——摘编自刘丹忱《试论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关系和特点》

材料三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者在内容上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2022-07-1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30卷,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达到的辉煌成就,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和工程技术等广泛的领域,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沈括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在发展科学技术中的作用。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中留下了一则有关宋英宗年间陨石的详细记载,记载中除了观察到陨石是流星体坠落地面的的残余部分,还注意到陨石的成分,“色如铁,重亦如之”。是年(治平元年)当公元1064年,比西方人到1803年才对陨石有真确认识要早了七百余年。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重要的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022-01-12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超出了旧的经济制度所能够承载的范围;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式出版机构与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仅靠教化的作用和世道人心的固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洋务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客观上越来越背离儒家的治国之道,虽说洋务派非有意为之,但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模式逐渐解体。

——摘编自齐艳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

材料二   康有为努力改革的中心目标是以西方为主要模式,以救济中国政治、经济以及学术思想的改变。方法是按照近代西方的样板,以缓进的步调,使古老的中国传统进入近代世界的价值系统。中国的专制必须结束;但考虑到政治发展的阶段,它必须先经过君主立宪制的中间阶段,然后才能达到完全的民主。落后的农业经济必须改为工业经济;私有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化,才是其原动力。在近代生活方式到来之前,必须先有社会与思想上的准备;但本土文化中的有效因子不能一扫而光。

——摘编自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的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评价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和文艺复兴运动同步的。这种同步的关系就必然会使两者之间产生不可分离的、密切的联系。民族国家形成的实践影响了人文主义者的民族国家观的形成,而他们的民族国家观也必然在民族国家形成的实践中成为具有指导性的结论,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与民族国家形成之间的关系。同时文艺复兴运动促使各国民族语言形成,并通过宗教改革完成了各国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剥离,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可以说文艺复兴运动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材料二: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欧各国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主权国家理论的发展和国家主权观念的形成。其次,宗教改革运动大大加强了世俗王权,极大地削弱了天主教会的势力,西欧各国都得以摆脱罗马教廷的束缚,建立起由本国君主控制的民族教会,使西欧各国最终得以形成独立的民族国家。至此,西欧各国完成了民族国家的初步塑造。它们在文艺复兴时期统一了疆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国家的权力开始覆盖全国;基本形成统一的民族市场,民族语言也开始形成,并建立了由国家控制的民族教会,具备了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草焕《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文艺复兴-兼与中国比较》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文艺复兴运动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欧各国产生的影响。
2023-02-0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阳朔县阳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种理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一种思想,唯有引领时代,方显磅礴伟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

“时代是思想之母”,即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为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空间。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任何伟大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时代发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思考。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71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思想文化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道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咸同年间(18511875年),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宴”,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维艰,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二



曾国藩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2022-03-0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铸就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认同。虽然大一统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但西周礼乐制度所传达出的学术服务于政治的社会理念,直接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正是兴起和发展于这样一个礼乐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故而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成为各家共同的思想核心。法家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按照法度和规则管理社会,这一思想在礼乐制度进一步被破坏的战国时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和法制基础。

——摘编自初婉琳《浅析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

材料二  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大一统思想是在汉初社会危机加重、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下,为迎合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和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而形成的。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新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奠基作用。

——摘编自段有成《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夏商时期到秦朝时“大一统“思想的发展过程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历史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贽(71602),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他进而提出“人必有私”,“私心,人之心也”的观点,就是圣人也必有势利之心,没有不计较功利的人,应该使人人都能遂其所欲,人人都能平等地争取自己的物质利益,这样就是理想的社会。他对儒家圣人的批判,“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他的著作多次遭到统治者禁毁,最后在他70多岁时仍被逮捕下狱,愤而自杀,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517年,路德(1483~1546年)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德国宗教改革确定了“教随国定”原则,形成了路德派新教,并在德国取得合法地位。

——《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李贽和路德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和路德思想主张的相同社会背景。
2022-01-2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