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林则徐(1785-1850年),清朝政治家、民族英雄。1842年到1845年,在新疆度过了三年多的遣戍生活。1843年,他主动地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捐资募民重新开办因缺水而荒弃的八旗兵兵屯的阿齐乌苏,得到采纳。于是,组织当地民众,修建龙口水利工程,开垦阿齐乌苏废地。垦荒成效大,得地三棵树、红柳湾33350亩,阿勒卜斯161000亩,并助推新疆各地出现垦荒新高潮。1845年,林则徐勘察南疆垦地。据记载他在“库车、阿克苏、乌什、叶尔羌、和阗、喀什噶尔伊拉里克、喀喇沙尔,凡垦地689718亩”,这在清代新疆屯垦史上前所未有。林则徐在新疆各地勘荒时,倡导开浚水源,兴修水利。如大力推广坎儿井。此外,他密切关注沙俄向西北地区的侵略,向布彦泰提出“改屯兵为操防”“合兵农而一之”的建议,即把“屯田”和“备边”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御外侮,这一思想后被左宗棠吸纳。林则徐的举措为新疆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边防的巩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据张洁《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功绩》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林则徐在新疆建设和边防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林则徐对新疆贡献的影响。
2022-07-2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余)其性偏急,其色矜高,其词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因家中兄弟叔侄以俗事(买田、建宗祠,借势干预争讼)不远千里来迫我,故我剃发以示不归。因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遂弃官不仕,别妇抛雏,山居野处,创建佛院,著书讲学。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尽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

——摘编自李贽《焚书》《续焚书》等

(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为僧),近又刻《藏书》《焚书》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溺意于沙门。

——礼科给事中张问达弹劾李贽奏疏

几个世纪后,(对李贽)很少有人指斥为过激,而是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他的哲学没有出路。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李贽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2022-07-2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这要求统治者“劝农事,勿夺民时”,采用“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从而达到“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董仲舒的民本思想是出于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他拉近了儒家思想与现实的距离。

——摘编自赵瑞军《董仲舒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顾炎武在总结与反思明亡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别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他区别了亡国与亡天下后,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他还指出“合天下之生员”“而所以教之者,仅场屋之文。然求其成文者,数十人不得一,通经知古今,可为天子用者,数千人不得一也”,并建议“用辟举之法”“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我之所收者,既已博矣”。在他看来,“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并提出了“疾耕”与“通商”并重的主张。这些思想反映了明末以来社会各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与新趋势。

——摘编自刘帅《顾炎武民本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董仲舒相比,顾炎武民本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中国宋代社会出现了重大变革。贵族的失势的结果是君主的地位和人民较为接近,任何人要担任高职,亦不能靠世家的特权,而是由天子的权力来决定和任命国家所有权力归于天子一人所有,其他任何大官均不能有全权。除此之外,宋代以铜钱代替绢布、绵等使用,发达的时候还盛用交子、会子的纸币,南宋时代纸币发行上升至极高金额……总而言之,自宋代开始,货币经济非常盛行学术文艺的性质亦有明显变化,文学由注重形式的四六体演变为自由表现的散文体,诗、词等亦都由注重形式转为自己发挥。总而言之,贵族式的文学一变而为庶民式的文学,音乐、艺术等亦莫不如此文学曾经属于贵族,自此一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内藤湖南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07-06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出现大变动和大分化,各种政治力量推出自己的思想家作为代言人;同时,七国争雄,各诸侯国招贤纳士,养士之风盛行,出现人才流动的局面,促进了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白毅《中国古代教育史概要》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军连破魏军,威震中原;基本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县制,加强了国君的力量。

——摘编自何兹全《何兹全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违反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思想领域形成的局面,并概括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各诸侯国变法的目的,并概括秦国变法的作用。
(3)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6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人政权为了争取成为中华王朝而采用了中国政治制度,这个政治的因素,毫无疑问是五胡十六国时代胡人民族集团主动汉化的最重要的原因。……胡人民族集团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并统治中原地区,结果是让胡人社会自身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政治制度上的中华王朝化、文化制度上的儒学化,经济形式上的定居农业化和社会组织上的地缘化。五胡十六国时代之后,曾为中华帝国之强敌的匈奴以及氐、羯,再也没有作为一个民族集团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羌变成了一个小民族集团,鲜卑也在进入隋唐时期后逐渐消失。……历史上非汉民族集团的汉化,不仅证明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证明了中华文化自身原本没有“民族”属性,它的门户始终是向着所有人敞开的。

材料二: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民族主义思想家们提倡民族主义的目的,始终集中于建设“中华民族”这一点上。为了达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目的,首先提出了建设汉族单一民族国家的“小中华民族思想”。然而当意识到中华民国应该继承清王朝的疆土与属民时,他们的民族主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提倡“五族共和”的阶段,最后落实到建设“大中华民族”,即同化中国所有民族集团建设一个中华民族上。“大中华民族”是被作为实现国民统合的象征而提出的,目的是要建设“民族国家”,这就是所谓的“国族”,共内涵已经超载了“民族”的层次而具有“国民”的性质。

——以上均摘编自王轲《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胡十六国时代”的“胡人政权”“质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述孙中山“中华民族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国家的认识。
2022-06-12更新 | 260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加尔文的“预定论”是16世纪初法国的产物,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进入欧洲的先进行列。“唯信称义”是16世纪初德意志的产物,与“预定论”任务有所不同,路德的“唯信称义”的主要任务是依靠世俗封建诸侯的武装驱逐罗马教廷于国之外,获取真正的民族独立,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法国资产阶级当时的主要任务则是批判世俗的封建制度及为它服务的天主教理论,从而为资产阶级的成长开辟道路。“唯信称义”的重点是突出信仰,中心是解决人们如何从罪的折磨和罗马教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预定论”的重点则是解决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日后的夺权与掌握政权镀上了一层圣光。加尔文的“预定论”与路德的“唯信称义”不同的另一个特点是它鼓励与依靠选民们自己去奋斗以实现其政治经济主张。

——摘编自于可《加尔文的“预定论”与资产阶级——兼与马丁路德“唯信称义”说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预定论”与路德“唯信称义”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加尔文和路德宗教改革的共同时代背景。
2022-06-03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仿真考试(四)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5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研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步骤与措施。根据会议的讨论,中共中央于527日正式公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几年,从中央到地方教育经费逐年增加,教育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5.9%提高到1986年的9.5%。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后,开始有步骤地在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87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已超过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40%,初步形成了行业配套、结构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经过教育体制改革后的高等学校,1988年在校生总规模已达206万人。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经过调整充实后有了很大发展。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2-06-09更新 | 10230次组卷 | 54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世俗王权的权威性和国家权威的重要性,17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解放”与“混乱”之后,国家权威、国王的权力在欧洲人看来格外重要,人们普遍接受了君主专制制度,并产生了“王权崇拜”观念。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约号题研究)

材料二

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和内在精神是以人生和人心为写照的,强调关注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当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关注个性的培养,而强调人是家族的一员,且有浓重的“成员”意识。因此,中国传统人学具有浓重的伦理色彩,这也强化了内圣之学、道德修养和伦常思想。而西方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更强调人与环境中的人的作用,以求在竞争中实现自我,所以,西方人本主义更重视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

——摘编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前后西欧世俗王权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异同。
2022-05-09更新 | 524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