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在礼乐的长期潜移默化下,将社会所赋予的这种人之应然言行内化为道德伦理的自觉意识乃至伦理习性的自然养成;最终达成浑然一体的人之本然的道德伦理情感的

——摘编自闫春新《<论语>礼乐思想新探》

材料二   儒法两家思想都有不足,只有儒法融合发展,才能克服彼此缺陷。如果没有法家,儒家不能完成结构化和组织化,无法实现对基层社会的动员,无法在大争之世自我强化。但如果没有儒家,法家将变成僵化的制度,其威权体系只是完全标准化、垂直化、同质化的执行体系,而儒家则有灵活、包容性的调节空间。经过秦朝速亡的教训,汉初实行黄老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法融合改造,提出德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策略,礼法文明开始取代礼乐文明占主导地位。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的文化隔阂源于哪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倡导的礼乐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法文明取代礼乐文明的原因及礼法文明形成的积极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闭关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军舰打开,再不能复合。这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从没有过的巨变,中国所面临的差不多全是中国一向自负的传统文化中没有的东西,不但军舰从来没有,连随着军舰大炮带进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也从来没有。中国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固有的意识形态,开始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在阵痛中,中国人选择扬弃、选择勇敢地面对……

——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连载《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最早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指代汉族。1905年,他又在该报第6566号发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以汉族之义7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成为自觉书写“中华民族”之史的先驱。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族观念得以真正传播。孙中山明确倡导应以“大熔炉”为特色的美利坚民族为榜样,积极建设“一大中华民族”。1938年,爱国藏族人士青攘呼图克赶赴重庆慰劳前线抗日将士,在《康藏民众代表慰劳前线将士书》中认同并支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中华民族”一词的概念,在舆论的引导之下,因能简洁鲜明地体现与侵略者对立的国人之整体性、命运的共同性、生存发展的神圣感、团结合作的庄严性及对国内党派政治的互争局限之超越,最终成为不言而喻、广泛认同甚至难以动摇的神圣信念。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人民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族”观念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的历史作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脆弱,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法启蒙思想的主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一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汲取了中国文化的哪些内容。反映了当时欧洲怎样的时代要求?
2022-02-1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提取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举例说明。

5 . 材料   唐代天文观测的主要内容是“星辰之变”(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象)。其中日月交食被认为预示着帝王统治的危机,这一观念在当时备受瞩目。唐初,天文观测由太史局负责。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将天文机构改为独立建制,命名为司天台,并设置了春夏秋冬中官正、副各5人,掌司四时,按照时间和方位的特定对应关系来划分职责(如下表所示)。司天台官员不仅要密切观测天象变化,还要及时将观测结果进行“密封”后奏报帝王。对天文机构的改革凸显了司天台观察天文的特别职能,对于提高天文观测的准确性具有积极意义,对当时的政治管理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官职主要职责
春夏秋冬官(正、副)分别从事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星空东南西北四方区域的天文灾异的观测,记录
中官(正,副)负责季夏(农历六月)和星空中央地带(即天顶附近星区)的天象观测

——摘编自赵贞《唐代的天文观测与奏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朝廷重视天文观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肃宗改革天文机构的作用。
2022-02-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五四)运动就像从天降落的狂飙一样迅猛地席卷全国,一年内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刊物达400种,第二年在全国便有了数目可观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022-02-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要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认为君臣之间“利害有反”,必然要争权夺利,“上下一日百战”,因而君主必须对臣下用“术”来“探其怀,夺之威”。韩非主张从基层逐步提拔有实际经验而又经过考验的人,强调“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官职越大,政事治理得越好,这就是“王之道也”。韩非主张:“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不亡之术也。”还主张:“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强不塞(闭塞)者王。”

——摘编自杨宽《战国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之际,官学垄断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聚徒讲学成为一时风尚,著名学者无不聚徒讲学,知识分子也把从师作为进入仕途的门径。各国有权势的大臣都私家养士,培植学派。齐的孟尝君田文、赵的平原君赵胜、魏的信陵君魏无忌、楚的春申君黄歇、秦的文信侯吕不韦,门下食客动辄几千人。这些食客中,有各学派的士,为主人出谋划策,奔走游说,著书立说。于是,各学派之间互相诘难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天下平”的目的。孟子主张“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和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材料二   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凋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

——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部分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作品。

作品

作者

内容简介

《歌集》

彼特拉克

以热情的笔调褒扬了人的纯真的爱情

《论贪婪》

波吉奥

人生的目的就是赚取财富,而不是拯救灵魂。“每个人具有追求金钱的天生欲望”,即便是教士也是如此

《论人和美德与尊严》

曼内蒂

“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而且赋予人以“伟大的本性”,并创造了这一世界交给人去统治与管理

材料二孟德斯鸠写《论法的精神》,想为一切人提供一些新的理由去爱他的责任、祖国、法律。伏尔泰相信理性终将赢得胜利,他按理性行事,不能让人陷于无知中、挣扎于错谬中、生活在暴政下过不幸的日子。狄德罗因出版《百科全书》屡遭迫害,当有人劝他出走时,他拒绝说:“这是迫害我们的恶棍所希望的;必须工作,必须有用,必须对人类有用。”

——摘编自王养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述启蒙思想家人文情怀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释上述情怀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2022-08-1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而且在于他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毫不妥协同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各种势力进行斗争。他坚决反对军阀分裂割据,坚定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和国家完整统一。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为孙中山先生认识世界和中国打开了新的视野。

——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十月革命后“完善斗争方略”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有关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主张。并指出这些主张与孙中山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的名称。并回答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的“根本转型”指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共同目标。
2022-07-1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