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有关“人”的价值观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

——苏格拉底

材料二 既然教皇为了募款修筑教堂这样一件极不重要的事情而解救了无数的灵魂。那么他何以不为神圣的慈悲以及解救灵魂的最高需要,而索性将一切灵魂都解脱,使炼狱中不留一人呢?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苏格拉底的哪一思想主张?他认为一个“好人”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关于“教皇募款”的争论引发了什么运动?该运动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

(4)上述材料中三位思想家共同关注的对象是什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后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史学进入了一个转型发展期。延续数百年的程朱理学走向没落,经史考据之实学思潮兴起,并且出现了早期的启蒙思潮。士大夫对理学的批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发展。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三大家”之一,他在史学方面的建树,反映和促进了这一时期史学的嬗变与转型。顾炎武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即对普通劳动者历史作用的认识和认识论等方面上。 顾炎武认为“天子一位”,君主只是一个爵位,是人民“推举”而来的,没有绝对的贵胄,君主要重视人民。 在认识论上,顾炎武的学识是建立在自身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他通过自己的学识与实践正确论证了“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他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摘编自金海峰《浅析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

材料二:对于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的社会史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用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历史,与当时国内主流史学界并不符合。社会史论战本身既是由现实问题而来,又全然表现为回到现实问题中去。由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进而展开的社会史论战,因其较为明显的非学术色彩、普遍生硬的史论综合特征等原因,短时间内难以得到主流史学界认同。 社会史论战使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联结在一起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雏形,但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尚需从历史学研究的学术层面充实加强。之后的几年里,人们更注重反思社会史论战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实史料的基础上加强社会经济史研究。研究者及其观点也发生了各种变化,经过几年的讨论、研究、调整、淘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以后逐渐明确。

——摘编自张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社会史论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史学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2024-02-2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后,吸取了唐中期以来节度使割据叛乱的历史教训,为维护统治秩序,政府高度重视文教发展,将符合统治者需要的伦理道德体系在教育发展中灌输给民众,并重视将该工作从童蒙教育抓起。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宋代图书印刷愈发便捷,且降低了纸张成本,社会上出现了“锓板成市,板本布满天下,中秘所藏,莫不家藏而人有”的局面,因此宋代理学大师们才有更好的条件去推进理学思想向教材体系的转化。宋代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兴盛发展的时代,涌现出张载、朱熹等一批具有理学学术背景的蒙学教育家,蒙学思想和文化影响深远。

——摘编自周超《宋代理学对童蒙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自然教育思想并非是由卢梭首创,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却足以在儿童教育史上立于不败之位。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其《爱弥儿》中得到高度体现,他向传统的世俗观念提出挑战,提出了一套培养社会新人的自然教育宗旨、方法和途径。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承前人之精粹,启后世之蓝图,为西方现代教育思潮涌现奠坚实之基。卢梭所提出自然教育在儿童教育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新旧教育间明显的断裂带,带领后世对儿童教育的研究走向更具备儿童本位色彩的方向。

——摘编自文彦茹《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在儿童教育中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童蒙教育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卢梭儿童自然教育思想的意义。
2023-02-2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的出现,说到底是在城市里发生的。学校教育在中世纪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13世纪欧洲大瘟疫的出现和黑死病(鼠疫)的发生,导致了上帝万能论的动摇和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索。到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里一直潜在着的人学文化因子,终于获得了适宜其生长的文化气候。

——摘编自刘建军《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的多重起源》

材料二:此时,牛顿理论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科学领域,人们开始认为,理性分析应用于人类行为和制度应当同样有效,因此,希望能够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一样,找到统治人类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的法则。启蒙思想家已摆脱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崇古思维,他们大多相信,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理性思考,将会开创一个不断进步的全新时代。“进步”成为哲学家们的一种意识形态。启蒙运动的思想就这样颠覆了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价值观,而用一套以理性构建而非上帝启示的世俗价值观取而代之。

——摘编自朱邦造《欧洲文明的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启蒙思想家的思维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文精神发展的角度, 用一句话指出启蒙运动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其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既是对周公“保民”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以民为本”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主张民为国 本、立君为民和政在养民;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主张深深地影响着历代统治者,使民为国本 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就其实质而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底层老百姓的处境,为人民争取了利益,迫使统治阶级不敢过分剥削人民。其理论的深刻 性和实践的高效性深深地影响了后来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即使今天,先秦民本思维、政治主张仍 展现出其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党提出“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当代,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精华为中国民主发展提供了动力。

——摘编自《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比较研究》

材料二:毛泽东站在历史唯物论的理论高度,全面论证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的基础 上,进一步阐述了尊重群众、服务群众和关心群众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 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为最高标准”,把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群众看作是我党排除艰难险阻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根本保证,从而使传统的民本观发生质变,升华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彻底地付诸实践。国家真正以民为本,老百姓 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在新中国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蒋秀碧《毛泽东的群众观和古代的民本思想》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首提共同富裕概念,成为凝练“共同富裕”简明概念的第一人。1953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对共富共享进行了大道至简的表述:“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   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他认为,富裕和社会主义就是一个东西,实现共同富裕和实现社会主义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 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

——摘编自《全面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意义价值和科学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民本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人民观的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观点。
2023-01-08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8年孙中山动手撰写了《实业计划》。他提出,要使中国在不很长的时间内赶上西方各发达的国家,就必须实行“开放主义”,“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这就是“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孙中山同时强调,开发和利用外资,绝不能允许他们侵犯中国的主权。他指出,能否确保中国主权独立与完整,是“中国存亡关键”,“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摘编自姜义华《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与工业化蓝图》

材料二:(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思想,即在我国重工业仍有待发展的情况下,应先实现农业上的合作化,然后才能将大机器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合作化完成了,这就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同个体经济之间的大矛盾。”集体化道路打碎了过去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将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原料、劳动力和市场等显然不能通过对外掠夺进行血腥暴力的原始积累,只能从农业发展上下功夫,使农业的发展服务于工业。

——摘编自梁晨晨《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辨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 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合作化思想是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个体 经济之间的矛盾”的?
2023-01-0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然新文化运动中许多议题在晚清就已经出现了,那么新文化运动到底新在哪里?其中一项就是整体观点的更新,民主与科学携手并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包括一切道德法律政治伦理等,而不是单从西方的启蒙政治价值中挑一条来反对现状;民主不仅体现在选举和政治中,而且体现在生活等方方面面之中;科学同样如此,理性不止运用于科学相关领域,而科学和民主都是用来解决政治腐败、帝制复辟的钥匙。消除政治社会黑暗的关键在于思想文化,是当时的一个新思想。

——摘编自王沉森《从晚清到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是连续的吗?》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零星的,绝大部分是转译自日本学者研究社会主义的著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原著的引进和翻译出版受到重视,各种期刊大量、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等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同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用通俗语言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石仲泉、鞠俊俊《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8 . 在历史文明进程中,经过一系列社会变革,人类逐渐从神权、教权和封建特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追求世俗享乐、心灵自由、民主权利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主流思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对“人”进行广泛的论述,赞扬人性、人的卓越能力以及人在改造世界方面的作用。人的自我创造、人的自由意志等一系列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也纷纷被提了出来。神的作用、神的权威隐退到了一个次要的位置。讴歌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成为这一时期的共同目标。

——摘编自王小侠《西方文化史论》

材料二   经过长期的经济政治发展和民族意识的熏陶,15世纪末制16世纪初,德意志民族主义思潮达到了历史上第一个高峰。此时发生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人为民族利益反抗民族敌人的政治斗争。推翻罗马教廷统治,争取民族教会独立是它的主要内容。德意志民族同罗马教廷矛盾日益激化,是它爆发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启蒙运动部分思想主张逻辑示意图

中世纪启蒙时代
国家权力起源君权神授社会契约论
主权归属主权在君
权力分配君主专制
人权学说等级特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材料四   对法国来说,启蒙思想培育出整整一代革命家。在未来的革命中,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3整理家都是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同时,启蒙学说也通过各种途径,甚至民间说唱艺人的演唱,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开来,极大地启发了人们反封建意识,为未来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材料一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说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并说明发源于此地的最主要原因。列举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至少一例)。
(2)依据材料二中的图文资料,回答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有哪些?依据示意图,概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
(3)结合所学,推断材料三中①②处应该分别填写什么?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欧洲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及其主要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挽救社会危机。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贴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到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重要地位。从北宋中期起,儒学领域出现了新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汉唐学者专事经学笺注的传统遭到废弃,对以贞观年间钦定的《五经正义》为代表的经学旧说产生怀疑,群儒奋起,开创了以己意解经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带有两宋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儒学——包括各种儒家学派在内的宋学。从此,儒学开始哲学化。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程朱理学在明初作为代表统治者意志的官方哲学地位正式得到确立。在其僵硬冰冷的教条束缚钳制下,人性遭到践踏和扭曲。随着明王朝统治腐败而松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萌动,程朱理学逐渐失去了控制力。晚明时期,出现了一种“率性而为”的风气,出现了一大批任性自适、狂放不羁的文人学士。著名文学家汤显祖言:“世总为情,情生诗歌”,冯梦龙甚至主张以情教代替礼教,在这股“尊情”思潮的影响之下,晚明的诗文、小说的创作中无不以情感为纲。明代文人则注重的是市民色彩之“情欲”。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张岱(1597 ~1689年)也认为,“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里的“癖”,就是鲜明突异的个性。

——摘编自王国健《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与小说人物性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中期儒学领域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个性解放思潮形成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023-01-0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结束不久,魏源、徐继畲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就以赞赏的态度介绍过西方的民主制度,说它有中国传说中的“三代政治”之“遗意”。洋务运动期间,介绍西方议会政治、民主政治的著作逐渐增多,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一些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维新思想家还主张以西方的“君民共主”制度取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二   陈独秀领导发起新文化启蒙运动,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发展转变的过程。先是以西方文化的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文化,继而学习宣传十月革命,以俄为师,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之后进而发展转变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思想文化运动。同时随着新文化启蒙运动内容的变化更替和丰富,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性质也由其初期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转变成了为新的革命斗争服务的新文化运动了。

——摘编自李世俊《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并分析产生这种认识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其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