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5 道试题
1 .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近代以来,科举制度成为时人关注的焦点。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相互博弈,最终被废除。

材料一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上奏(1864年)

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二   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光绪诏令(18986月-7月)

朝廷……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清政府诏书(190592日)

材料三   在这个制度(科举制)之下,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乱或腐化的选举……在最善的本意之下,它是民主的。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

(1)材料一中,李鸿章、梁启超提出上述观点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他们完善科举制度建议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清政府对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有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三,分析作者对科举制作出上述评价的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科举制度废止与近代文化的关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不同时代的青年媒体形象的整理无疑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媒体塑造的几种具有典型身份的青年形象的变迁状况。


——摘编自王晓焘《青年媒体形象的特征与变迁——基于<中国青年>杂志的》内容分析(1980-200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另外选取一种具有典型身份的青年形象,在答题卡上描绘出其变迁图,并说明其所反映的社会变化情况。(要求:只需描绘出所选取青年形象的大概变迁轨迹;说明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2022-06-21更新 | 181次组卷 | 3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2022-06-16更新 | 13683次组卷 | 93卷引用:辽宁省2023届高三12月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期,经过改革,关税已经完全从国王个人收入中分离出来,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同消费税和土地税成为英国常规税收和主要的财政来源,形成了稳定的复合税制。税收征管方式也由包税制转为政府直接征收,税收人员主要是采用专业聘任制度,不仅需要通过书面和实地考核,还要经过一段实习期,薪水与分工及工作强度挂钩,在晋升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严格考核。税收结构根据经济发展和国家需要在不断优化、调整,18世纪中期,税收收入中以消费税和关税为主体的间接税比例已经超过了直接税。这一稳健且高效率的现代税收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张荣苏《论英国现代税收制度的确立》

材料二   中国税制体系近代化的步伐始自清末,尽管政权不断递嬗与更迭,但近代税制改革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即都致力于以直接税为主的新税种的移植。晚清时期,各新税种的引入主要停留在观念层面上。北洋时期建立了由直接税和间接税组成的税制体系,不遗余力地增加新税种,致使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南京国民政府组建伊始,就非常关注其赖以维持生存的财税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随着东南沿海沧陷及海关被侵,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特别是1945年后,国统区的经济几陷崩溃。为筹措军费弥补赤字,国民政府加紧苛捐杂税的征收,民众怨声载道,税源渐趋枯竭,中国近代的新税制改革也走到了尽头。

——摘编自梁凤荣《新税引入与中国税收法律体系之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税制改革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税制改革与英国税制改革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022-06-14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机器与工业社会自18世纪下半叶始,以机器发明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波及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与工业社会大事年表

1733(英)约翰·凯伊发明飞梭
1765(英)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5(英)埃德蒙·卡特莱特发明动力织机
1797(美)埃里·惠特尼将标准化零件引入制造业
1829(英)乔治·史蒂芬森发明机车——火箭号
1832(英)选举改革把选举权扩大到下议院
1833(英)工厂法案限制纺织厂雇佣妇女和儿童
1842(英)煤矿法案限制煤矿雇佣妇女和儿童
1848(德)卡尔·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51(英)伦敦水晶宫博览会
1879(美)爱迪生发明实用电灯
1913(美)亨利·福特将流水线引入汽车制造业

——依据世界史教材整理

材料二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材料三   19世纪,奥斯曼、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严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在奥斯曼、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其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们有机会进行比在奥斯曼、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彻底的改革计划。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19世纪的帝国主义扩张几乎完全是欧洲人的事。但是到这一世纪末,两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出现在世界舞台,它们是美国和日本。美、日两国都在19世纪末实现了快速工业化,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当欧洲列强的旗帜在全世界飘扬时,美、日两国的领导人决定,他们也要参与建立全球的帝国主义秩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材料一“机器与工业社会”表现出哪些特征?
(2)材料三“反对派倒幕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带来什么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机器与工业社会”的认识。
2022-06-10更新 | 18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光绪皇帝的“密诏”

在戊戌变法运动的研究中,围绕“戊戌政变”前夕光绪帝的“密诏”问题,史界多有争论。由于“密诏”的面世有不同来源和不同版本,故有“真本”与“伪本”之说,甚至也有认为“密诏”本身并不存在,是“伪作”。

据学者梳理,“密诏”的来源主要是两个:一是杨锐(戊戌六君子之一)之子,一是康有为,两者均称“密诏”为光绪帝直接颁谕所得。

材料一   18981019日,上海《新闻报》登载康有为所持“密诏”: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不能变法,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特谕。

材料二   1909年,杨锐之子杨庆昶呈缴都察院存录的“密诏”: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虽经朕屡次降旨整饬,而并且随时有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即如十九日之朱谕,皇太后已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图之,此近来之实在为难之情形也。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1)比较两份“密诏”的内容,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如果“密诏”确实存在,你认为哪一份“密诏”更接近光绪帝原意?为什么?
(3)就史料而言,两份“密诏”的价值何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2022-06-09更新 | 7619次组卷 | 5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新康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练习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2022-06-09更新 | 12859次组卷 | 97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特别注重祭礼和婚礼。他把祭丧之礼提高到“劝孝为立教之本”的高度,通过立法矫正鲜卑贱老的旧俗,在人们心中熔铸新的伦理道德。孝文帝太和七年(483年),颁布诏令强调婚姻“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夫妇既亲,然后父子君臣。礼义忠孝,于斯备矣”。孝文帝以儒家“明德、慎罚”的刑罚观为据,经常躬自断狱。孝文帝于太和元年至太和五年(477〜481年)、十六年至十八年(492〜494年)两次组织修律,亲自下笔定流徙限制,又屡诏改善狱政,限制枷杖,要求解决案件积压问题。他择人不拘出身和地域,为修律广罗人才,法制改革收到取精用宏之效。孝文帝深知吏治好坏乃兴废之所由,于太和八年(484年)制定班禄制,同时降低计赃处死标准。“枉法十匹,义赃二百匹大辟”改为“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为释滞时务,提高行政效率,太和十七年(493年)和二十三年(499年)定官制,两颁《职员令》,制定两令“远依旧籍魏晋,近采时宜南朝”,对百官职权和活动准则作出量和质的规定。

——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维新后期,儒家文化对日本国民教育路径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影响。1879年,明治政府颁布《教学圣旨》提出,着眼于国民在“文明开化进程中”研读西学而忽略传统社会风俗及道德品行可能带来的风险,强调应以儒学的“仁义忠孝”为教学根本。1883年,文部省向各府县公布《小学修身书编写方法大意》,强调“遵循万世一系天壤无穷之国体观,养成尊王爱国的精神;道德教育需基于儒教精神,在小学中采用欧美的道德教育将会有很多弊端”。1890年,《教育敕语》作为诏书由天皇直接下达给国民,奠定了儒学文化在国民道德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强调国民对于天皇的绝对服从和奉献。

——摘编自杨达《儒家文化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国民教育路径》


(1)根据材料,分析明治维新后期日本在国民教育中重视儒家文化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儒家文化对日本国民教育路径产生的影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