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书《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就是变,就是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摘编自张美兰、陈佰江《回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4世纪中期,商鞅在变法之初大声疾呼:“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这一呐喊,喊出了战国改革时代的最强音。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是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根据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用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谭嗣同(18651898),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下令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最终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摘编自梁启超《谭嗣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谭嗣同作为“为国因变法而流血第一士”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2022-03-2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襄城县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列材料节选自《大国的崛起》(唐晋主编)的目录。

前言

第七章东方唯一列强日本

一、中国的学生

二、布国威于四方

三、上下一致学西方

四、万世一系的近代天皇制

五、武力扩张、争霸东亚的不归路

六、启示

……

第九章美国:从蚂蚁到大象

一、从定居点到美国

二、向西、向西、向西

三、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四、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统天下

五、新贵与老欧洲

六、简短的几点启示


请根据以上材料,从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提取自己的观点,并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考古所见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差异

东方六国秦国铜陶器物群演变
连续性战国中期发生断裂墓葬等级序列
多阶层、小间隔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格落差巨大都城形态
分内外城,外城有居民区、工商业区城内多数面积为宫殿、宗庙、官署城址等级序列
国都以下逐级递减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货币
形态和铭文多样化统一的“半两”钱

——梁云《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古学的视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7 . 阅读以上两税法的背景资料,并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背景资料:两税法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徒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 226

材料一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身为宰相)《翰苑集》卷 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 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 2《重赋》

材料二 今天看来,杨炎创行的两税法的确有着界标性的意义:

其一,征收对象面扩大了。即使不增加每户每亩的税额,国家的收入也会增加,这便从大背景上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

其二,更主要的,是改变了租庸调征收以人丁为本的方式,实行以土地为依据征税的新方法。地税是履亩而税,户税虽然按户征派,但分户等高下,户等又依据资产主要是王地多少来划分,事实上也是依据地亩而征;分夏、秋两次征收,以适应当时大部分地区普及二作制的情况,也反映出两税与地亩的密切关系。这个变化是由于均田制崩波后各民户土地占有不均,并且悬殊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导致的,杨炎的主观目的是保证税收的顺利实现,在客观上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科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也不仅仅是因为改变了以往各民户占有土地数量不同而租调无差别地征收的弊病, 使中下层农民减轻了负担,使税收趋向合理化,这只是对当时的积极作用;更应看到的是, 按地亩征税顺应了税制发展的历史趋势,结束了汉末以来赋役制度的混乱状态,并为宋代以后的税制理顺了方向。

——曹大为、赵世瑜等《中国大通史》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两税法不同看法的认识?(逻辑清晰,史论充分)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34年,英国国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主要内容有: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救济,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接受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身自由要受到限制、失去政治权利。

——据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制度的特点。
(2)英国的新济贫法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其实施效果的评价和争论一直没有间断。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是“残忍的”,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是“有益的”。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学家李剑鸣说: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是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变成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戊戌变法的若干信息

序号信息
1康有为说“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2康有为说“弱亡中国皆此物也(指旧的官僚体制),诚宜尽撤。”
3光绪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
4康有为说如要“尊君权”,“非去太后不可”。
5维新派认为“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图自强在一反掌间尔。”“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6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
7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至今每闻锣鼓之声,或闻吆喝之声,或闻雷辄变色云。……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8赫德说维新派“不顾中国的吸收力量,三个月内所想改革的政事,足够中国九年消化”
9《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顽固派难以接受,不少维新派也接受不了,翁同和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10“皇上下诏定国是。决行改革,于是诸臣上奏,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五月初王下诏废八股取士之制,举国守旧迁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之术矣。”


上面材料是关于戊戌变法的一些零散信息,请你围绕“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一主题,将这些零散信息概括整理出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人教版 美国希尔版
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但是日本教育仍然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日本军队称为皇军,接受武士道教育,它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封建色彩比较浓厚的资本主义国家。 日本教育受西方影响,然而强调对家庭和社会忠贞的品德没有改变,尤其是强调对天皇的忠诚。明治维新后,一些煤矿工人在54度的高温下工作,一旦逃跑就会被射杀。日本现代化并没完全与传统价值分离,1889年宪法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但限制男性投票权,1898年的民法典,降低个人权利,并把女性置于家庭角色中。

上表是两种历史教科书对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描述,请任意提取1个不同之处,并试从教科书编撰者角度对其不同进行解释。(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合理,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