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的。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伸张他们的权利。……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均摘编自凤凰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018-05-10更新 | 967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2017-11-14更新 | 344次组卷 | 18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到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权相当限缩,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

——波利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

材料三光荣革命后,法律规定,农村地区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城市议员年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1867.1884年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

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的“这两种制度”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2)依据材料二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区别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这些趋势的主要原因。

(4)假期里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古今中外不同的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演变过程。请你拟定一个探究题目,并提供两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

2017-11-1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代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提要》中说道:“吾人既欲实行民族主义,当以美为模范,以汉人之文明,另造一五族混合之新民族。如惧满蒙等怀疑及于并吞,则必以平等待遇加之。平等待遇之先,须先之以调和,则须弃汉族之名称,另造一民族名称,如美国然,曰‘中华民族’。”孙中山的民族观后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制定边疆政策的主要依据。国民党在历次大会的宣言、提案及重要讲话中,对边疆的范围均有涉及。1929年,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蒙藏与新疆之决议案》提道:“虽此数地人民之方言、习俗,与他省不同,在国家行政上,稍呈特殊之形式,然在历史上、地理上及国民经济上则固同为中华民族之一部,而皆处于受帝国主义压迫之地位者也。”该提案将新疆与蒙藏列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突出了蒙、藏、新地区在国家行政中的特殊地位。

——摘编自王德《中国传统民族边疆观念的演变与近代民族边疆观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南京国民政府边疆治理理念有哪些发展,并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牵制权力的制度要说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就是台谏制度。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谏”就是谏官,御史是监察百官的,谏官是对皇帝进言的,也可以说是对皇帝进行监督的。中国古代很重视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很早就有监察系统、御史制度、弹劾制度。
——摘编自《中国古代反腐败的三种方法》
材料二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亮据此指出:“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詹也。夫释己教人,是为逆政;正己教人,是为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
材料三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产生于政府划分为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确立以后。在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健全的制度、详密的规范、鲜明的特点。
——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这种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四:再说到(汉代)选举制度,至少他们已懂得政府用人该有一客观标准,不能全凭在上者之私心好恶。至少他们已懂得该项标准,不该是血统的亲疏,不该是势力的大小。亲的、责的、强的、富的,都不够此项标准,而采取一项以教育与知识与行政实习之成绩,来定取舍进退之标准,而又懂得平均分配到全国各地区,这也不能不说是在当时已算合理化,已算开明与进步的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五: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其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实例进行佐证。
(2)据材料二,诸葛亮认为建立廉洁政府的首要前提是什么?谈谈对监察制度反腐的认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以前古代文官制度的主要选拔途径,并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如何“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选举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汉代选举制度中有何“开明与进步”之处?材料五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式分别是什么?
(5)谈谈文官制度对我国目前干部队伍建设的借鉴作用?
2016-11-2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四川绵阳南山中学高二4月考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督察院十三道御史分道出京,巡查地方官吏,称为巡按御史。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此为御史巡按之始。“御史巡按岁一更代,正以防上下稔情之故。”巡按御史身仅七品之官,监察对象却是地方上布政使、按察使等二、三品大员。巡按对地方府州县官吏兼有考察、荐举、纠劾之权,职能较前代更全面。巡按出巡,“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巡按御史虽为督察院属官,但“凡差御吏出巡,并追问、审理等事,督察院具事目,请旨点差,回京之日,不需经由本院,径赴御前复命。”从它诞生之日起,巡按的实际地位就不断上升,直至超越三司。巡按以贱履贵,常有压制地方、作威作福之事,甚至随意凌辱、责打地方守令。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御史巡按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御史巡按制度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一种特殊政治制度。监察的对象是整个官僚体系,即政府内部官僚或行政主体。完整的监察权包括“纠察”和“言谏”两部分,既要厉行对群臣的监察,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重视谏言机制,以广耳目。监察官位卑而权重,以下察上,以卑督尊,是中国古代监察法的通行做法。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监察官的选任,注重品德和能力,尤重实践经历。监察系统直接受命于皇帝,垂直管理,并保持监察官的独立性。

——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

材料二   历朝历代,虽然监察立法越来越多,监察程序也日益严密,但是权力失控却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统治集团昏庸无道的情况下,监察制度往往成为具文,丧失了监察作为官僚政治自我调节的作用,最终往往导致政权灭亡。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治权之权,一方面却是周而复始的权力失控,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悖论。而这一悖论却深深根植于监察制度赖以生存的权力结构中

——摘编自何海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与悖论》

材料三   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主要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民众监督是建立在直接民主制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任职资格审查、信任投票,账目审计和告发程序,都是在公民直接行使主权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上进行的。前三种程序已经制度化,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内按部就班地进行,运行机制较为成熟。信任投票和账目审计往往与告发程序联合,实现对官员的有效监控

——摘编自张春梅《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请说明“悖论”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悖论”出现的政治根源。
(3)据材料三,指出雅典的监督机制与中国古代的监督机制有何不同。综上所述,就制度创新而言,东西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共同贡献是什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的起点,目前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算法。一种,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算起;另一种,从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即公元前365年算起;还有一种,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算起。应当说,三者都是言之成理各有依据的。分别以这三个年份为起点,算到1840年,各自都在2000年以上,比西方多了一倍。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契丹建国后,耶律阿保机将亲卫之众自部族中分离出来,创建由皇帝本人直接领导的“斡鲁朵”,“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辽诸帝即位之始,例皆新建本人的斡鲁朵,同时也继承此前诸帝的斡鲁朵,使皇帝的亲卫力量独立于枢密院为首的政府之外,且可与政府的力量相抗衡。“有兵事,则五京、二州各(斡鲁朵之)提辖司传檄而集,不待调发州县、部族,十万骑军已立具矣。”至辽末,已有十三个斡鲁朵,合诸斡鲁朵,自成一体系,直属于皇帝。各斡鲁朵最高级的官员有二,“某宫契丹都部署”管理契丹人,“某宫汉儿渤海都部署”则管理汉、渤海人,其管理权限,可以说是军、民事务无所不包。这一体系,与掌管契丹等部族的北枢密院体系、掌管汉人渤海等州县人户的南枢密院体系并列。

——摘编自余蔚《辽代斡鲁朵管理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辽代斡鲁朵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辽代斡鲁朵制的作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国家强于社会”的东方模式,这种模式的确立起于前4世纪中叶的商鞅变法,完成于前2世纪末由汉武帝所落实的“盐铁专卖”。在这两千余年中,运行于这个定型之中的政治经济的组织原则,社会各阶层成员的生活方式,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逻辑、伦理与价值观念的社会基础等等,丝毫未动。根基既然屹立不移,则社会的上层建筑纵有剧烈的变动,也万变不离其宗。国家强于社会的传统中国,社会自然进化的力量,克服不了本社会中已经制度化而早已根深蒂固的社会惰性。这一惰性也就限制了科技在促进生产力方面的发展。人工制造的社会惰性,为自然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设限;自然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有了限制,则生产力就不能促进社会本身作性质上的变化。资本主义也就永远出不来了。(摘编自唐德刚《论“转型期”与“启蒙后”》)
材料二 工业革命前,欧洲强国仅在亚、非两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在南北美洲。工业革命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几乎整个的非洲。
欧洲人从种族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方面移植他们的文明,使美澳两洲欧化了。生产率增长、医学进步导致19世纪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引起的人口压力通过海外迁移找到出路。铁路和汽船有效地把大批大批的人运过海洋和大陆,美澳在种族上欧化;工业革命提供的必需机械和技术,使大陆的内地被横越,美澳两洲在经济上也被欧化。美澳两洲语言、宗教与欧洲基本上是同样的,美、澳两洲成为欧洲世界的一部分。
1870年以后,“新帝国主义”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表面成为欧洲少数强国的附属物。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欧洲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剩余资本投资的好去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学说导致种族优势的观念和白人有“责任”统治世界上诸“劣等的”有色民族的观念流行。征服地加上原有的殖民地,产生一种奇怪的、前所未有的形势:世界的一小部分地区统治了其余地区。
(1)材料一,中国“国家强于社会”的东方模式,是什么含义?以16~18世纪中国的相关事实,分析这种模式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欧洲中心论,是世界近代史上欧洲人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思想,他们认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据材料2,指出欧洲中心论出笼的依据。导致欧洲成为世界中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6-04-12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四川绵阳南山中学高三12月考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