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     
A.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
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D.“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从本质上讲,大一统的官僚帝国是排斥贵族化的。因为它必须保证拥有最多的纳税平民,同时要使得官僚体系的大多数成员是流动性的,而非世袭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央集权国家的实力,才能使得社会精英不断地被吸纳到管理阶层来,更重要的是确保帝国的皇帝对管理层的人事权。”为此,唐宋帝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改革中央官制,实行宰相分权B.改革选官制度,实行科举选官
C.强化监察制度,实行台谏监察D.改革赋税制度,打击贵族势力
3 . 宋高宗曾下诏“将诸州所收经制钱专委通判”。后来,由于通判不能很好地管理经总制钱,朝廷又下诏由知州、通判同掌。1146年,朝廷又下令“专委通判拘收”。这些举措(     
A.健全了地方行政管理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C.调整了中央行政机构D.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4 . 下图分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这两件文物(     

杜虎符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点燃烽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殴(也)。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A.表明了调兵方式的严重弊端B.说明地方将领无任何用兵权
C.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延续发展D.凸显了秦朝太尉的军事权力
2022-07-01更新 | 2125次组卷 | 21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据西周铜器铭文中的记载,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选择。这是由于
A.保障权力传承的稳定性B.维护门第等级制度的需要
C.社会现实政治统治的需要D.礼制对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据赵翼统计:“明朝杨士奇在内阁四十三年,虽其始不过为学士,后加紧公孤,始终在枢地,不出内阁一步。同时值内阁者,金幼孜三十年,杨荣三十七年,杨溥二十二年。”该现象体现了这一时期(       
A.皇权受到严格制约B.内阁大臣彼此牵制C.中央集权得到强化D.内阁政治相对稳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周金文中有关于周王对大臣册命礼仪的记载。册命的主要内容有赏赐、任命和告诫,以获得大臣们世代效忠。这一做法()
A.加强了西周中央集权B.蕴含了政治伦理意义
C.革新了权力继承方式D.维系了血缘政治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代某个时期科举考试具体内容为:“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道,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度
A.录取选拔程序日趋复杂严谨B.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公开
C.力图选取对国家有用的人才D.扩大了布衣士子考取功名的机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至北宋中期,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录取的人数远超过北方,北方人于是开始争取保障名额。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发生了陕西籍的司马光与江西籍的欧阳修之间就科举考试是分路取人(按地区分配名额录取)还是凭才取人(根据成绩优劣取人)的争论。司马光代表北方的观点,主张分路取人,欧阳修则认为东南各路人才多,应考者多,这种做法对南方士人不公平,主张凭才取人。

——根据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司马光和欧阳修发生争论的直接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东晋初期,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视世家大族,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这一时期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2021-11-03更新 | 898次组卷 | 82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