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尸而姑免之。”这段对张居正的记载折射出
A.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B.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C.内阁权力源于皇帝旨意D.内阁已经在事实上正式统率六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代某个时期科举考试具体内容为:“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道,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度
A.录取选拔程序日趋复杂严谨B.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公开
C.力图选取对国家有用的人才D.扩大了布衣士子考取功名的机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礼记》是孔门弟子讨论礼的理论和行为准则的文献,主要反映西周、春秋以至战国的礼的制度和思想,对祖先的庙祭和对天地诸神的社祭被视为国典。这种礼制文化(     
A.明晰了商周各阶层的宗法关系B.推动了秦朝统一的政治格局的形成
C.摧毁西周分封形成的等级关系D.影响中国古代各地思想观念的融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考生籍贯有着严格的限制,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的行为,被称做“冒籍”。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分榜”,“冒籍”现象频繁出现,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A.限制考生户籍违背公平原则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人才功能
C.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加强D.地区间发展存在一一定不平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台湾砂糖产量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夕为170万斤,康熙中期超过5000万斤,康熙末年达1亿斤以上。雍正、乾隆时期虽有下降,但稳定在8400万-8800万斤.这主要得益于
A.大陆市场的广阔B.台湾行省的设立C.制糖技术的突破D.移台人口的剧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三代有卜、巫、史等,他们即使神权的掌握者,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政治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022-03-15更新 | 484次组卷 | 154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成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作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作“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蜻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作贵族政府”?
(2)概括材料二中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在所征服的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一般情况下任期1年。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其下属人员中,配有一位财各官,负责管理财政和军需供应;另有一位或多位副将,其职位由元老担任,可代理行使总督的部分职权;此外还配备一些副官。因为行省远离罗马,总督实际上不受同僚官员协动情和保民官否决权的限制,在司法方面除了涉及罗马公民的案件,也不受上诉权的束缚、所以,他在行省中握有绝对权力。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刮钱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篇(上卷)》

材料二   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简称行省,长官为承相。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其长官均称达鲁花赤。基层行政机构,农村有社、乡、都,乡设里正,都设主首。城市有隅、坊,设隅正、坊正。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报呈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的诏旨,行省长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中央的监察机构要监督行省官员,行省长官要定期规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同时实行“省官互迁”。行省制的确立,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并对罗马行省制度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罗马行省制度与元朝行省制度的不同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朝中期以后,许多内阁重臣极力讨好有权势的宦官,如神宗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尽管权重位尊,但也向司礼太监冯保投“晚生”帖。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内阁地位下降B.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C.君主集权加强D.太监掌握决策权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表明唐代三省制
A.导致了政事堂权力膨胀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D.扩大了宰相权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