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它绚烂至极,是当仁不让的世界中心,是中国人最充满自信的朝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 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 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 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 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 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1-01-26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家世,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3)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填:通“镇”,安定。)之。请立诸子,唯(唯:表示希望,敬词。)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后属:后裔,后代。)疏远,相攻击如仇雠(雠:“仇”的异体字,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公:公家的,国家的)赋税重赏赐之,甚足(足:能够,可以)易制。天下无异意(异意:反对的势力与意图),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树兵:创设引起战争的条件)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根据材料,概括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主张有什么不同?秦始皇采纳了哪一主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监察,是中国古代对官吏实施法律监督的举措。秦代分设御史大夫和监郡御史。秦代垂直领导的监察系统开中国古代两千年监察制度的先河。汉代,御史台成为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职责专门化。刺史监察为汉代首创,对后世地方监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州,设立13州部刺史,各领一州,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

魏晋南北朝时,御史台脱离少府,成为直接受命于皇帝的独立系统。御史中丞成为独立的监察官,由皇帝任命。唐代中央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地方设10“道”为监察区。宋代时三院规模缩小且逐渐合并,在地方设15路,每路分设三司监管监察工作。明清时期,监察制度发生巨变。中央都察院下辖13道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地方13省。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设六科给事中,号称言官,但稽查、考核群臣等事皆属分内。在地方建立了按察、巡按双重监察体制。同时,临时差遣的“巡抚”“总督”也逐渐转变为固定化的监察专职。锦衣卫等特务监察组织也是明代特色。清代的监察制度基本沿袭明制,其变革在于将六科给事中归入都察院,实现“台谏合一”。密折制也成为常态。地方总督巡抚阴了行使民政军政职权之外,也是中央监察系统的一部分。

——摘编自白寿彝等《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刺史制度建立的原因。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征。
2021-01-01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四次复习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兢《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1)秦朝在中央设置什么官职负责“检查百官”?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何在?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有何作用?

材料三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家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3)“国家最高权力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与近代中国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从思想领域角度看,你认为导致材料三所说的民众“不太适应”“不是很清楚”的原因是什么?
2020-11-1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以下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实行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
③“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   ④打击匈奴势力,形成稳固的后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20-11-29更新 | 312次组卷 | 26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天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民”。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8 .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A.分封制的瓦解B.井田制的推行
C.宗法制的衰落D.百家争鸣出现
2020-10-2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的意见,试评述此举的意义。
(2)材料二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成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公元1759年乾隆皇帝平定天山南北路到1840年之间,中国的疆域版图完全形成。为什么以该中国版图作为标准呢?新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认为:我们既不能以古人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也不拿今天的中国范围来限定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范围。因为“中国”两个字的含义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如秦汉的中国就不是战国时期的中国,因为秦楚之地已经变成中国的一部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缺失的疆域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然而,中国版图的基本形成则是在汉朝时期,为什么?学界普遍认为:以年降雨量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限的农耕区是中国疆域的核心,汉朝政府完全控制了该核心区,并不断向线外扩张。以汉武帝时期为例,西北:征服匈奴并臣服西域诸国,后设置校尉及都护府进行管辖;东北:征服朝鲜并设置真番、乐浪、临屯、玄菟四郡管辖;南方:征服南越并设交趾、益州等九郡。以后历代政府皆以农耕区为基点控制该等降水量线外的农牧交错区和牧区,开疆拓土、融合民族、不断积累形成中国。如唐代控制东北,元朝设宣政院控制西藏地区,清朝则通过战争和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等方式控制了外蒙及新疆地区。

——摘编自顾颉刚、史念海著:《中国疆域沿革史》等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疆域版图于汉朝基本奠定的原因。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疆域版图变迁的过程。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地理环境与疆域变迁的关系。
2020-04-1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