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359 道试题
1 . 汉朝君主的诏令往往有“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之”“檄到,亟下县道,咸喻陛下意,毋忽”等词句。由此可知,汉朝(     
A.行政体系运行较为畅通B.中枢决策尊重民意
C.依靠儒家伦理规范秩序D.利用乡约教化百姓

2 . 材料

时间(朝代)事件
公元前356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公元前140—前87年(西汉时期)汉武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
改革措施。
923年(王莽新朝时期)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
490499年(北魏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对于藩镇势力较强的河北,杜牧说:“天下无河北则不可,河北既虏,则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马无有也。卒然夷狄惊四边,摩封疆,出表里,吾何以御之?”北宋欧阳修也说:“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二者意在说明唐朝节度使(     
A.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B.由于中央决策失误所致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历史上,大多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作为行政区划的两大原则。从秦代开始,两大原则同时并用,但到了元明清时期,犬牙交错原则发展到极致,以致部分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背离。这一变化说明(     
A.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B.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
C.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动D.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6 .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如果说秦朝只是郡守和县令由皇帝和中央政府任命的话,至唐宋时期,“海内一命之官并处于朝廷”,地方州县长官甚至其部属均由中央分发……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代通过“推恩令”,使地方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宋代通过“制钱谷”,控制了地方财权……秦朝的御史府、汉代的十三州刺史、北宋的监司和通判等,均是代表中央政府负责监察地方的官员,发挥着“以小驭大,以卑监尊”的功效……地方政权的划界,就演变趋势而言,也越来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区地形过于险峻,易守难攻,易形成割据势力。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分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以来中央管理地方的主要措施。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管理地方的发展趋势。
8 . 在唐代,出于三省行政的职能不同,不同部门官员的工作诉求难以统一,经常出现三省官员相互之间“日有争论,纷纭不决”的现象。为此,乃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匡其政。据此可知,政事堂宰相集议的设立(     
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C.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9 . 宋代王应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这一观点主要是依据汉高祖(     
A.全面恢复了分封制度B.以德政取代严刑峻法
C.采取了黄老之学治国D.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人指出,如果秦始皇建立秦朝时仍采用前人“封建诸侯"的形式而没有进行实质上的革命,那么,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也许会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现象。其意在说明,秦始皇(     
A.完成统一得益于实质性的革命B.未行周制致使秦朝走向灭亡
C.实行郡县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D.确立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